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鬧脾氣,你理解壞情緒背後的原因嗎

孩子鬧脾氣,你理解壞情緒背後的原因嗎

提問

女兒4 歲多,最近總是喜歡耍小脾氣。早晨起來會說:「怎麼又是這套衣服啊?」吃早飯時會說:「我不想喝牛奶。」下午畫畫時又說:「畫筆怎麼總掉地上啊!」就這樣,每天一副不高興、不滿意的樣子。搞得她姥姥也會受傳染,總在找生活中不高興的地方。我會鼓勵她把不高興說出來,但無濟於事。她每天這樣,我老公就煩了,嚴厲地和女兒嚷嚷一通,但也好不到哪去,最多半天,她就又變成藍精靈里的「厭厭」了。

專家解答

寶寶時不時地耍小脾氣,是很多父母比較頭疼的一件事。

為何頭疼?分析起來不外乎有兩點:

一是面對處於坏情緒中的寶寶,父母感覺自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二是父母通常不願意接受自己有時候竟會在孩子面前無計可施,沒有應對策略。束手無措是一種無奈的心理狀態,這種體驗會讓家長產生挫敗感。家長受挫後就會憤怒,於是會採取帶情緒的方式,而不是理性的方式回應孩子。

有一次,我遇到一個2歲多的小傢伙在哭,他的爺爺在旁邊不解地說:「 剛才還好好的,幹嗎鬧脾氣呀?!」小傢伙聽到話後,馬上接上一句:「 奶奶壓著小兔子!」 這時,我才注意到他的玩具兔子在我的身後。這個過程是小傢伙鬧脾氣在先,找理由在後。但是,連2歲的孩子都知道為自己的壞情緒找個理由,使自己的哭鬧變得合理化,更何況4歲多的孩子!

以此類推,我想遇到孩子鬧脾氣時,父母不是首先想該怎麼辦,而是先要理解孩子的壞情緒。

其實,不論孩子以什麼理由哭鬧,理由本身都並不重要,父母也不必過於關注孩子說出的理由,更不必糾纏所謂的理由對與不對。此時,理解孩子也有不開心、有壞情緒的權利很重要。父母要接納孩子的壞情緒,不急不躁,在觀望、等待「風暴」自行減弱後,再去安慰孩子。

人之初,唯有哭與生俱來。在成長的過程中,情緒、行為及言語日漸發展,當一個人能越來越多地使用言語表達自己的內心體驗,也就是用「說出來」解決問題時,其人格就是成熟完善的。父母鼓勵孩子有事說出來是對的,但有可能孩子年齡還小,語言表達能力有限,還不能準確地做到說出來。

在大家庭里,養育只靠一個人的影響力是不夠的,需要家庭主要成員協同配合。如果老人也是日常孩子的主要撫養人之一,那麼孩子也許是在和老人的共處中潛移默化地學會了一些不良情緒的表達方式。這一點可能老人並不自知,父母也沒有察覺,但孩子被動接受的能力卻是不可低估的!所以,對孩子的教育不只是講道理和提要求,身教和家庭氛圍的影響力更為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脾胃差,身體好不了
寶寶冬季輔食就應該這樣做@第110道寶寶原創輔食食譜健脾開胃的雞肉山藥腸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