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陽光畫家」徐志堅:志在探索陽光語境,堅守藝術革新之道

「陽光畫家」徐志堅:志在探索陽光語境,堅守藝術革新之道

人物名片

Character card

徐志堅

徐志堅,1958年出生,籍貫江蘇,福建仙遊人。1982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美術系,1987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現任福建師大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綜合繪畫系主任、福建師大雕塑藝術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彩墨畫和綜合繪畫專業方向的教學和藝術創作。涉足多畫種藝術創作探索,研發礦物水溶性「疊色昡彩」新顏料和色層分離繪畫新技法,藝術創作多次參加各類綜合性、專題性全國美展和國際交流展並獲獎。

在福建畫壇,一提到徐志堅,熟悉他的人謂之「多面手」。

他在大學任教超過30年,「教師」是他的第一職業身份;他勤於創作,主持2013中國印花稅票繪畫創作,成為建國以來第五位稅票署名畫家;他將革新的目光瞄準顏料和技法,曾終日和瓶瓶罐罐打交道,化身實驗室里的「科學家」;他的創作從平面到立體,涵蓋繪畫、雕塑、壁畫、浮雕、綜合材料等藝術門類,無所不精。

《遊目騁懷》,作於2015年。

徐志堅編著的「十一五」全國規劃教材《壁畫創作與設計》。

雕塑作品《樂壇六巨子》,作於2007年。

四年前,三坊七巷,一場主題為「一路走來——徐志堅陽光·彩墨作品展」拉開帷幕,極富個性的視覺圖式傳達出獨特審美趣味。此後三年,「水韻馨荷」「大漠印象」系列新作接連捧出,始終不渝的是「心靈深處對大千萬物與陽光的愛」。

徐志堅說,他畫筆下的圖像,源於心的思索,源於對陽光、空氣和水的鐘情。「不斷尋求新的突破,成為我自尋煩惱的藝術之路。」在他的繪畫語言體系中,他樂於在水墨空間里注入陽光,因為那是他的「摯愛」。

彩墨作品《童年的綠》,作於2014年。

近日,福州新聞網《閩都大家》欄目記者專訪徐志堅。幽默、風趣而不失嚴謹的徐志堅對「陽光畫家」之稱報以一笑,「作為一種玩笑或願望,假如今後真有這麼一個特定地域的『陽光畫派』也挺不錯,不過,這是需要許多人共同努力的一件事。」

徐志堅主持繪製2013版中國印花稅票。

在徐志堅的創作生涯中,作品多次入選全國性大展並獲獎,最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主持設計中國印花稅票。

徐志堅說,2013版《閩構華章》印花稅票的繪畫創作,從響應徵集、贏得遴選到接受委託、完成創作,共經歷了3個多月時間。

稅票一共九枚,面值分別為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圖案分別是上杭蛟洋文昌閣、福州三坊七巷、莆田湄洲媽祖廟、泉州東西塔、南靖田螺坑土樓群、屏南萬安橋、永安安貞堡、南靖塔下張氏祠和南安蔡氏古民居。

在這套名為「閩構華章」的稅票創作中,徐志堅帶著兩位曾經是自己門下弟子的同事,組成畫風、理念和諧一致的創作團隊,以福建傳統建築為題材,力求體現八閩文化韻致。

2013版中國印花稅票其中一枚,福州三坊七巷。

萬事開頭難。面對這項創作任務,徐志堅團隊首要考慮的是,如何將橫平豎直、固有形態的建築「搬」到限制尺幅的票面上,既展現建築的傳統風貌,又打破造型的思維定式。

經過嘗試,他有意識通過大面積的留白強調建築及其環境的外形特徵和韻律美感,同時採取大疏大密的肌理變化,體現畫面鮮明的節奏和層次,增強畫面的裝飾氣息,突出閩地風物的清麗明媚。

2013版中國印花稅票其中一枚,永安安貞堡。

「2013版中國印花稅票共發行6550萬枚,冊本還作為國家相關行政接待和外訪的交流禮品。」據悉,此前票面為畫家署名的有四版,馮小紅繪製的2003年版《中國的世界遺產》、2009年版范曾繪製的《中國古代聖賢故事》、周彥生繪製的《牡丹呈祥》和王燾繪製的2010年版《徽州古村落》,他有幸成為第五位。

2013版中國印花稅票其中一枚,南靖土樓。

徐志堅為歷史建築題材的表現形式開創了新的視覺語言,在印花稅票的設計風格和題材表現上,無疑也是一種大膽的創新和嘗試。他說,創作這套稅票所採用的風格和技法,是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對個人繪畫語言構建和開拓不懈追尋的積澱形成,「視覺美的傳達,需要個人藝術語言的革新創造」。

徐志堅舉辦個展,現場教學。

回望自己的藝術之路,徐志堅坦言「幸運」。雖然從小酷愛塗鴉,但彼時他從未奢望將藝術作為職業方向。針對自己當時的逆境,他學畫的唯一動機,就是為了謀生。

「在我很小的時候,家庭出身不好,處境艱難,媽媽看到街邊有人從事畫像生意,或許可以謀得前程,就讓我去學。」徐志堅回憶,他起初學的是當時流行的「炭精畫」。到了14歲,經人介紹,他拜入當地名師卓家祺門下,才正式開始學習素描、色彩等基本功。

新鮮勁還沒過去,一場始料不及的風波席捲而來,老師受到牽連。在相當一段時間裡,學畫入迷的徐志堅只能偷偷地帶著習作去見老師,請老師點評。

對此,徐志堅感慨道:「當時堅持下去的動力很簡單,就是為了生存,但同樣能產生很大的動力,動力來自於逆境,這對一個人的成長十分重要。」

《洋洋俗音洋洋情》,作於2009年。

學習美術之餘,徐志堅的文化課一點也沒落下,他的數理化成績也相當優異。因此在高中畢業後,他輾轉來到自己的母校「仙游紅衛小學附中(原)」,當一名小學美術和初中數學的民辦教師,從此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問題。

「藝術夢」也就這麼被暫時擱置一旁,等待朝露降臨。

恢復高考後,徐志堅如願實現了內心的期盼,來到嚮往已久的福建師範大學美術系,從此踏入心目中神聖的「美術殿堂」。

「很幸運能帶著兒時的夙願走到今天,應該感謝改革開放時代,它是構就我人生與事業的關鍵。」徐志堅說。

水粉習作,作於1992年。

大學期間,他對快捷、易干、善覆蓋的水粉畫情有獨鍾,也對造型和色彩作了系統訓練和研究,並注重藝術修養的提升。很快地,一系列水粉題材作品頻頻參展,令他在畫壇逐漸嶄露頭角。

水粉習作,作於1999年。

上世紀80年代初,首屆福建省宣傳畫展覽臨近開幕,主辦方遇到了一件急事:進門的主展廳還缺一幅「奔四化」主題的大畫,時間這麼緊,找誰合適呢?主辦方一位領導想到了徐志堅。要知道,本屆展覽,他的合作團隊就有近20件作品參展,興許這個年輕人能幫上大忙。

「一接到通知,我就和他們說,你們找對人了。」徐志堅笑著說,當天,他立馬上街買來畫紙,在地上鋪開拼接,拿起畫筆,連草稿都沒來得及打就開始上畫,熬了兩個通宵終於完成了。布展後,來賓們一看,畫面上工、農、兵、學、商一群行進的隊伍,人物形態各異,令人叫絕。

1982年,徐志堅畢業後留校任教,1987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成為當時國家美協最年輕的會員之一。

徐志堅編著的「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水粉人物寫生》。

在水粉畫領域,徐志堅可算是標杆式領軍人物。2000年前後,他將早期水粉系列畫作編撰成教材,很快,在本省高校的專業課程中得到廣泛使用。2008年,這本《水粉人物寫生》正式在高校專業教材遴選中被認定為「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供全國通用。

徐志堅工作照。

徐志堅的藝術脈絡從繪畫探索上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水粉時期、重彩時期、炫彩時期、彩墨時期。他的創新、突破貫穿這四個階段,其中最重要的兩次突破性「發明」,當屬礦物質閃光顏料「炫彩」和色層隔離技法。

他是一個愛思考和嘗試的人,喜歡琢磨,哪怕與自己行業和生活毫無關聯的問題,他把思考當成一種享受。但是,天馬行空的自由發揮,並非毫無依據,「我從不玩忽,每次突破,我都抱以學術的態度認真應對。」

《雕塑》雜誌主編、著名藝術批評家宋偉光認為,藝術家一般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一以貫之地堅守自己的固有圖式,始終保持著圖像邏輯的連續性;一類則時常轉換其「圖式」,不斷尋找更加適應個人審美心理的繪畫邏輯。而徐志堅顯然屬於後者。

重彩作品《白光系列》,作於2001年。

上個世紀80年代,引用粉質顏料著繪、背面沖墨的雲南畫派風靡全國,這引起徐志堅創新求變的強大興趣。幾經摸索,他成功實現高麗宣正面著形、反面主繪色彩的隱骨重彩畫法,並把西方的色彩體系沿用在國畫宣紙上,一改雲南畫派背面沖墨的單一格局,開創了「宣上水粉」的技法新體系,彰顯其獨特的重彩畫圖式理念。

重彩作品《古木斜陽》,作於2007年。

2007年起,為改善水粉色質乾澀的缺陷,他研究了材質潤度。他發現,滋潤感是由視覺感受光波的推移擴散所引起,而水墨中水的流動性正是產生光波推移擴散的因素,水的流動感可以產生滋潤感,光的發散一樣可以產生這一效應。

炫彩作品《天池餘暉》,作於2008年。

於是,他研製出以閃光礦物質融入水粉的新顏料,使畫面具有推移擴散的滋潤感,並將它命名為「炫彩」。在著名現當代文學藝術研究專家席揚看來,徐志堅讓傳統的水墨畫「亮」了,而且「亮得瞠目、亮得雅緻、亮得厚重」。

炫彩作品《小野清音》,作於2009年。

至於「色層隔離技法」的運用,也是愛琢磨的他「靈光乍現」。2011年秋季,徐志堅和友人去西藏自駕採風,看到開闊明朗的高原曠野,他忍不住深吸一口氣,彼時他還在空氣渾濁的車內。他很快意識到,通透的視覺可以感受新鮮空氣。

「原來,在清新的空氣狀態下,距離很遠的山峰也清晰可見,這就打破了我們原有的『近實遠虛』空間概念。」徐志堅開始考慮,通過色彩互不含混的隔離,創造物體形狀的清晰界限,從而傳達「清新」的視覺效果。就這樣,「色層隔離技法」被開發出來,豐富了當代繪畫語言的表現力。

色層隔離技法範例作品《又見春華》(山石更清晰),作於2015年。

2012年後,不甘於滿足的他再次對顏料進行改良,降低濃度、稀化顆粒,使之成為一種薄性的礦物閃光色彩,畫面更顯淡雅清麗,並由於色層隔離技法的研發,可以不再依賴水粉對背面沖色隔擋,使新一代顏料展現出不附粉質的色韻。

色層隔離技法範例作品《暖陽》(物體更清晰),作於2014年。

同年,他又根據光的余色現象,研製出具有互補關係的雙色疊加顏料,「一筆下去自然形成兩種顏色」,並稱之為「疊色昡彩」。

一字之差,內涵卻有所不同。對此,他解釋道,如果說「炫」字僅僅代表閃光的含義,那麼「昡」字則可理解為光的內在結構。友人曾評價說,「從他身上,體現出科學態度和開拓精神,還有一種敬業與智慧。」

徐志堅認為,如果說繪畫藝術要為生活做點什麼,那麼以一種視覺的信息傳遞大自然的陽光和空氣,無疑也是一種價值,這是他研究繪畫新材料技法的初衷。

疊色昡彩作品《荷趣圖》,作於2015年。

「藝術發展到現在,不管從繪畫語言上、或是材料使用上,要作出有效的突破真的很難,要花很多腦筋。」徐志堅表示,材料語言的創新與開拓是今後美術發展的一個主方向,將材料語言與個人的內心圖像進行對應,如果能夠找到一個契合點,也就找到了表達藝術思想的途徑。

身處新時代語境下,徐志堅也肩負當代畫家應有的歷史使命。他始終不渝地闖蕩在中西融合的道途,為民族文化注入當代意識。只有這樣,在第三次全球化浪潮背景下,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藝術的關懷才能最接近人心,並使人們因美的存在而更加熱愛生活。

彩墨作品《天邊家園》,作於2017年。

《承古開今匯群賢》,紀念近代文學家、翻譯先驅林紓先生,作於2012年。

各方評說

宋偉光(《雕塑》雜誌主編、藝術批評家):藝術是時代的精神索引,沿著索引,我們會體會到每一時代與人類情感相吻合的形式;體會到理性、非理性,意識、潛意識下所產生的審美感知。而徐志堅提供的「索引」不僅是他心理的路徑,也是對中國當代水墨亟待解決的問題之思索與貢獻。他的圖式邏輯,反映出的是他從客觀觀察到主觀提取,從意向思維到意圖實現,從視覺感知到觸覺通感的邏輯。他把對光線的理解和認識引入到水墨藝術的表現之中,從而升華到一種新的境界,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覺經驗。徐志堅的繪畫是個體精神與社會認知的集合體,因為他能夠恰當地把握住藝術同自我,藝術同社會,藝術同精神,藝術同物質的守與變的物我關係。

席揚(原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現當代文學藝術研究專家):「張力」,這是個能讓人提氣凝神、並與「創新」毗鄰的概念,徐志堅甚是喜愛。他用自己的藝術創作持久地對之進行闡釋。在徐志堅這裡,「張力」有時是衝破俗念的異想,有時是改變常規的乖張,有時又會是古今中外在有意並置中呈現的驚詫效果。顯然,徐志堅是把「張力」當做「創新」般加以款待的。也許,徐志堅更多地是喜歡營造一種富有「張力」的狀態或氛圍,誘使觀賞者進去,與他一同完成那些畫作背後的未竟世界。「張力」的接力過程,是充滿魅力的。

林公翔(美術評論家、福建省美協常務理事):徐志堅顯然是一位深層紮根中國傳統文化又同時具有理性思考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不是拋棄源遠流長的歷史線索,也不是對傳統的簡單的圖式繼承,而是形成了具有個人思考兼具時代感的圖像表達;他的作品不是無原則大刀闊斧地解構傳統,而是創造性地認識傳統,從傳統中汲取當代人喜聞樂見的視覺經驗,但又不屈從於媚俗化娛樂化的傾向。材料的言說和藝術的堅守構成了徐志堅藝術創造的雙翼,他的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融合中西,在方法上追求表現性,在色彩上追求視覺性,在筆墨上追求可控性,在主題上追求多樣性,從而實現了對傳統筆墨造型與西方塊面表現的融合與超越。

黃丹麾(博士、研究員、中國美術館館刊編輯):徐志堅的繪畫無論是從材料還是從題材來看,都呈現出一種多元化傾向。在材料的使用上,他先後在油畫、雕塑、壁畫、水粉、重彩、炫彩、彩墨多個領域進行了實驗與創新。在題材表現上,他在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畫科上均有涉獵與建樹。徐志堅的繪畫作品以幻化的意象與炫目的色彩直指觀者的心靈,這種視覺圖式與繪畫語符因其新穎與獨創,所形成的視覺張力有一種審美震撼的效能。

《城裡的月光》,作於2013年。

代表作品

撰寫出版國家高等教育「十一五」全國規劃專業教材兩部:《水粉人物寫生》《走進壁畫——壁畫創作與設計》。主持完成2013年中國印花稅票「閩構華章」繪畫製作,成為建國以來第五位稅票署名畫家。

往期閱讀

聚焦閩都文化,探訪閩文化的精神力量

來源:福州新聞網

作者:邱陵

編輯:林少斌

監製:林敏勇 劉必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州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大年初四迎灶神!商家為啥選這天開假,知道嗎?

TAG:福州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