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漢隸氣勢之大,無逾於此

漢隸氣勢之大,無逾於此

白雪

 聽玄—郭關古琴專輯

郭關 

00:00/07:07

「漢隸氣勢之大,無逾於此」

—《封龍山頌》

《封龍山頌》也稱《封龍山碑》,東漢延熹七年(公元一六四年)十月立。原碑在河北元氏縣西北之王村山下。清道光27年(1847)為元氏知縣劉寶楠訪得,移置城中文清書院。隸書,十五行,行二十六字。

這是一塊在用筆上很近似《石門頌》和《楊淮表記》的漢碑。它圓筆中鋒,鋒芒內斂而奔放,極饒篆書意趣,因此突出地表現出寬博、豪放、雄肆的美感。楊守敬在《平碑記中》謂: 「漢隸氣魄之大,無逾於此。」

《封龍山頌》也稱《封龍山碑》,東漢延熹七年(公元一六四年),為祀山頌神而立。清代此碑在搬移中斷裂為三,現在斷裂前的拓本,已是十分罕見的了。

《封龍山頌》在結體上也很有特色,大多字形偏長,重心較高,下半部時見散開,而左右兩角又時有偏移,加上橫畫的運用或上斜,或下傾,從而形成了平中出奇,穩中有險的生動筆致,其妙在有意無意之間。

《封龍山頌》用筆圓潤似《石門頌》,但外形方硬過之;筆劃瘦硬險峻似《禮器碑》,但樸厚遒潤過之。所以它兼有二者的美,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清代方朔跋曰:「(《封龍山頌》)字體方正古健,有孔廟《乙瑛碑》之氣魄,文尤雅飭,確是東京人手筆。」東京即今天的洛陽,其時為東漢之都城,作為政治、經濟、文化的重鎮,諸多名碑皆出於此地。楊守敬在《評碑記》中,盛讚此碑「雄偉勁健,漢隸氣魄之大,無逾於此」。

1

整體氣息

大氣、質樸、古雅是《封龍山頌》的獨特魅力。

《封龍山頌》的整體氣息應該是雄渾大氣的,書寫者的浩蕩磅礴之氣灌注於筆端,使通篇的氣勢古健雄偉,大氣磅礴,不可搖撼,震懾人心。雖為碑刻,但其寬博的結體、雄強的點畫內蘊、線條的強烈動感以及點畫的內在張力似乎已經超越了碑刻的界限,把動與靜、收與放、含蓄與雄強、俊美與粗獷、大方潑辣與規矩法度等諸多對立的矛盾統一起來,形成了獨特的陽剛之美。

《封龍山頌》刻立之時是漢代隸書發展的黃金時期,京城繁華地帶,書風已經稍顯輕靡。而常山國封龍山一帶,較之繁華的洛陽、長安京城地區相對偏僻,其書風質樸無華,毫無藻飾之感。意態率真自然,每個字似信手拈來,而又渾然天成;儀態拙樸無華而又洒脫不羈,是謂「無意於佳乃佳」。

是碑書者如果沒有堅實的篆籀工夫,是難以表現出高古深邃的神韻的。不入俗,不淺薄,格調古雅,韻味醇厚,讀之如同品嘗陳年佳釀,入口綿甜,回味悠長,這就是該碑能夠在書壇享有盛名並備受重視的主要根源。

2

用筆特色

《封龍山頌》的筆力遒勁豪放,主要得益於篆籀筆法的運用。在漢隸諸碑中,是碑以圓勁用筆為主,極富篆意,用筆風格極近《石門頌》,但於轉折處翻筆直下,而《石門頌》則於轉折處多用圓轉。該碑點畫剛勁有力,「努如直槊,勒若橫釘」,沉著但不遲滯,奔放卻不靡弱。此碑的超然之處在於蒼勁而不圓熟,雄強而不粗疏,「以峭激蘊紓余,以倔強寓款婉」,熔沉鬱與溫醇於一爐。雖然用筆勢奇力強,古樸深邃,但能給人以簡靜沖和之感,絲毫不涉「野氣」。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一般初學者對於起筆與收筆往往比較認真,而對於筆畫的中間部分容易忽略,草草過場,甚至怎樣運筆不甚了了。暴露出來的毛病是線條中間一段綿軟無力,這就要求學習者在運筆過程中始終要萬毫齊力,增大筆與紙之間的摩擦力。

此碑的線條瘦硬,初學者往往因筆力不夠,僅注意到瘦的一面,卻達不到硬的效果,這樣,在感覺上就顯得線條薄弱。對漢碑有獨到見解的書法篆刻家馬士達先生在談到《封龍山頌》的用筆時強調:「理解《封龍山頌》的秘訣無他,僅以筆代刀、以紙代石,以篆刻方法書之,方為正途。」他對篆刻的深刻感悟、對漢碑的獨特理解,將臨習《封龍山頌》的初學者引入了正道。此外,運筆的速度也不宜太快勻,應該有起、伏、徐、疾的節奏。當然,初學者不宜太快,先要慢中求穩,然後,穩中求快。最後才是當快則快,當慢則慢,再加上提按、輕重疾徐的節奏變化,線條才會生動,才有質感,才會有字形的神采。

3

結構概述

《封龍山頌》的字形特點呈扁方形居多,結體寬博疏朗,落落大方,氣勢恢宏。比如「龍」「熹」「靈」「疆」「麗」「熏」等字,它們的間架結構疏密勻稱、繁簡得當、從容不迫,沒有絲毫的局促與緊張。筆畫少的字,則注重點畫間的呼應,顧盼生情,搖曳多姿。這類字如「公」「於」「化」「石」「以」「戊」等,結體寬鬆、博大而不臃腫。特別是「燭」「耀」「流」等字,其左邊的偏旁寫得出乎意料地小,並且向上抬高,仍然顯得勻稱自然,富於變化。如碑中第二個「耀」字,左邊的「火」旁,盡量縮小向上,幾乎與右旁的「羽」字頭相平,但是整個字勢又無左輕右重之感;又如「能」字,左狹右闊,一縮一伸,一反左右相等之態;碑中「舊」「熹」「舉」「馨」等字,根據字形盡勢而長,與碑中其他字比較,竟長了一倍左右,但從整體看又不失和諧。再如「聖」「朝」「明」「寅」「詔」等字,似《乙瑛碑》,但用筆較含蓄。此碑不僅兼有《禮器碑》的瘦硬,《楊淮表記》之奔放,還兼有《衡方碑》《陠閣頌》之厚重,《張遷碑》之古拙。應該說它在東漢諸碑中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4

臨習旨要

對於漢碑的臨習,首先應該把握用筆的要訣。此碑用筆圓轉遒勁,以篆書筆法作書,方為正道。其次用筆要「澀進」,才能寫出遒勁的線條。劉熙載《藝概》中說:「唯筆方欲行,彷彿此前有物以拒之,而竭力與之爭,是不求澀而自澀也。」此言道出篆隸用筆的基本方法。

「澀進」,即指筆與紙面之間有較強的摩擦力,運筆時彷彿筆鋒前面有一股強勁的反力阻擋筆鋒的前進,筆鋒的行進猶如「逆水行舟」。這樣寫出來的線條才會遒勁有力。但是,如果用力過大,則會使線條顯得臃腫、無彈性;用力太輕則又會使線條顯得單薄,關鍵要把握好用筆的力度,要使筆鋒能夠「動」起來,「筆軟則奇怪生焉」。

《封龍山頌》的線條變化很豐富,除了線條形態上表現出來的粗細、方圓變化之外,還有節奏的快慢等,因而要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認真體會。「瘦硬兼顧」也是該碑的一大特色,「書貴瘦硬方通神」。唯一應該避免的是看似瘦的線條,寫不出硬朗的感覺。這是功夫未到,多臨摹,多體悟,功到自然成。用筆的節奏要有起伏、徐疾,這樣線條才會生動。

隸書作為今文字之祖,上承篆意,下開楷法,藝術、實用兩者兼賅。關於《封龍山頌》的學習,在參照漢隸基本規律的基礎上,如能認真研究其特色,體會其區別,在提高自身對漢碑的整體素質上下功夫,定會「事半功倍」。以上乃結合自己平時學書之體會,參悟有關著述,儘可能有針對性和淺近明白地講述該碑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技法,常恨不能窮原竟委,推陳出新,就算是一種拋磚引玉吧。

藝術欣賞

郭關道長: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斫琴等領域;曉音律、幼隨祖父習琴、喜操《幽蘭》《廣陵散》;二零零六年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二零一三年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

《良宵引》 郭關道長演奏,自斫琴,吳聲絲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貢布里希:論藝術和藝術家
北宋古畫《桃竹錦雞圖》

TAG:郭關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