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奧運會到底賺錢嗎?國際奧委會收入超5億美元,平昌冬奧會收視不佳卻涼了贊助商的心?

奧運會到底賺錢嗎?國際奧委會收入超5億美元,平昌冬奧會收視不佳卻涼了贊助商的心?

文/李拜天

平昌冬奧會在褒貶不一的爭議聲中落下帷幕,近日,國際奧委會也官方公布了2017年一系列財務數據。受益於贊助方面的強勢表現,在非奧運年的2017年,國際奧委會全年收入仍達到5.234億美元,雖然有近1億美元的赤字,但這對非奧運年來講意義不大。

根據其披露的財務數據顯示,國際奧委會TOP計劃(奧林匹克全球合作夥伴計劃,以下簡稱TOP計劃)收入為4.932億美元,相較於奧運年2016年的4.1億美元有所增長,創歷史新高。IOC市場開發部部長Timo Lumme曾表示,預計2017至2020年,TOP計劃贊助收入將達到20億美元,成為國際奧委會主要收入來源。

奧運會背後的「大boss」才是最賺錢的?

雖然是非營利性組織,但國際奧委會的商業化運作不斷成熟,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奧運會傳播形式愈發多樣化,國際奧委會作為其產權擁有者,收入不斷增長,網友吐槽其是幕後最賺錢的大boss。

國際奧委會的奧運收入主要由4塊構成,包括電視轉播權、頂級贊助商廣告、奧運吉祥物等商品的特許經營權以及奧運會比賽門票。有數據顯示,2001-2004年,國際奧委會的收入為42億美元;2005-2008年,國際奧委會的收入則達到54.5億美元;2009-2012年,這一數字是80億美元,門票收入在這一階段大幅增長,使得這一周期國際奧委會的總體收入提升48%。

在剛剛過去的2013-2016年奧運周期中,奧運會的轉播權收入為41億美元,這個數字比上一個奧運周期增長7.1%。而根據美媒預測,2017-2020年期間,轉播權預計將為國際奧委會貢獻45億美元的收入。

不過,國際奧組委也不是一直這麼能賺錢的。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轉播權是其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據國際奧委會的營銷收入數據,從1993年到2012年,每四年一個周期的電視轉播收入從12.5億美元漲到了38.50億美元,但就奧運會龐大的支出來看,這只是杯水車薪。

TOP計劃合作夥伴

在國際奧委會今年發布的財務數據中,來自TOP計劃的收入為4.932億美元,而上一個奧運周期中的2013年贊助收入僅為1.415億美元。在新奧運周期的第一年去的這樣的收入成績,使得外界對於其未來四年的增長非常看好,有望打破轉播權的收入霸主地位。

平昌冬奧會收視不佳讓贊助商「心涼」?

國際奧委會公布的這份財務數據雖然較為樂觀,但是近期「槽點」較多的平昌冬奧會卻讓贊助商有些焦慮。據統計,本屆平昌冬奧第一天的收視率要比2014年的索契冬奧減少20%,從2000萬人減少到1600萬人。收視受眾的急劇減少,讓贊助商無法收穫精準客源。

此前,由於里約奧運年會收視下跌,影響力衰退,不少大型廣告商相繼退出了奧運會贊助,包括花旗銀行、希爾頓、百威啤酒和麥當勞等。可以預見,口碑下滑的平昌冬奧會將再次為奧運會、冬奧會與贊助商的合作增加困難。

但是說到底,平昌冬奧會賺錢了嗎?在平昌冬奧會開幕前,平昌冬奧組委會主席李熙范表示,目前平昌冬奧會已基本實現了收支平衡,在廣受關注的門票銷售方面,呈現上升趨勢。根據之前韓國體育文化觀光部公布的數據,平昌冬奧會(包括殘奧會)預算約為預算為139136億韓元(約合127.93億美元),收支平衡一說有待考證。縱觀歷屆奧運會、冬奧會,最終盈利還是虧損,關鍵在於閉幕後各種場館和設施的利用情況。

平昌冬奧會落幕,冬奧會進入北京時間,加上接下來的東京奧運會,亞洲將繼續成為奧運會主要影響地區,不可否認,中國市場、亞洲企業還將繼續扮演重要角色。

冬奧會還能為中國帶來巨大經濟效應嗎?

回顧2008年北京奧運會,從2004年至2008年,北京經濟年均多增長0.8個百分點,5年內累計提供就業崗位182萬個。就全國而言,2001年至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達10.5%,在擴大消費、拉動投資等方面奧運會功不可沒。2022年北京冬奧會還能這麼賺錢嗎?

就目前而言,中國奧委會的商務開發能力已經在北京奧運會後大幅提升,在此前公布的數據中顯示,在倫敦和里約兩個奧運周期里,中國奧委會的市場開發吸引了10餘家各類合作企業,涵蓋服裝及其相關裝備、乳製品、汽車服務、酒店服務、互聯網服務、營養保健品等領域。值得注意的是,安踏、伊利和恆源祥都是連續簽約兩個奧運周期,寶馬、希爾頓、中糧、騰訊等企業也與中國奧委會實現了四年以上的跨周期合作。

北京市市長陳吉寧(右)在閉幕式上揮動奧林匹克會旗,冬奧進入北京時間

按照國際奧委會對申辦奧運會的要求,中國奧委會與北京市在申辦2022年冬奧會期間簽署了《聯合市場開發計劃協議》,要求其在聯合市場開發期內,中國奧委會不再進行與奧林匹克相關的市場開發活動,由北京冬奧組委統一對外開展所有與奧運會及奧林匹克運動相關的市場開發工作。也就是說,未來北京冬奧組委的贊助企業,除了將獲得與北京2022年冬奧會相關的贊助權益,還將獲得與中國奧委會相關的贊助權益,包括東京奧運會、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2024年巴黎奧運會在內的中國體育代表團相關贊助權益。

可以看出,這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中國奧委會所面臨的聯合市場開發背景是相同的。不同的是,這一次聯合市場開發周期長達八年,因此對於中國奧委會市場開發來講是一重大考驗。

也許奧運會已經不能創造當年的收視神話,但在全新的媒體語境下,其話題製造能力依然不可小覷。在短短的16天里,奧運會仍是最有機會為贊助商創造口碑效應的IP,所以才有了在麥當勞、花旗銀行等品牌退出TOP後,阿里巴巴、Intel的迅速補位。接下來,奧運會繼續「亞洲時間」,讓我們期待下一個商業奇蹟的出現。

本文由體育BANK原創發布

未經允許 請勿轉載

體銀智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體育BANK 的精彩文章:

專訪廈馬運營方廈門文廣體育總經理高揚:42個國家和地區的33239人開跑,外地及境外選手佔比82.12%,共有三大變化、七項創新
中籤率僅為8.2%、世界馬拉松大滿貫「最年輕」成員、被推崇為最好的馬拉松賽事,東京馬拉松到底優秀在哪?

TAG:體育BA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