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朱家角:只是記錄

朱家角:只是記錄

我一向詬病上海的建築風格:這個城市的象徵性景點——外灘竟然有著殖民地的印記,而小資情懷的衡山路一帶又都是租界的回憶,即便黃浦江的東面開始冒起來一座座現代化的鋼筋水泥摩天高樓,但又都缺乏美感和整體協調性,加之幾座最高的大樓多是日本人的設計成果,尤讓我不齒。不過最近我意識到這多少帶著封建殘留的正統思想,你看人家亞洲其他國家,日本京都拷貝著大唐遺風,越南西貢靠著法國殖民時期的建築怡然自得地宣稱自己「東方小巴黎」,韓國更是把別的國家的東西都說成自己的,人家也不覺得尷尬,我要對上海那麼苛刻幹什麼?不過這是後話,我想說的是,建築本身是無罪的,文化傳承也講究兼容並包,但正是因為在上海這種海納百川的氛圍下,自己的東西才顯得更加珍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上海能保留著朱家角這樣一塊江南水鄉韻味的地方也真是一顆明珠了。

年前,上海終於開通了地鐵17號線,將朱家角和市區連接了起來,於是我想務必要去看一眼自己的東西,出朱家角地鐵到朱家角景區,其實也還要走上一段路,但也無礙一路走走看看的心情。

說起江南水鄉,閉眼就能想到,一條亮晶晶的河道穿鎮而過,幾座灰白的石橋弓著背脊,白磚黑瓦的民居擠在河邊,民居的牆角底下就是水,有女人在河邊浣洗,離她們不遠處的河面上則飄著一隻只烏篷船,穿過一道道橋洞,河對岸的椅子上,幾位老人滿臉寧靜地坐在那裡,看著過往的行人……

其實我小時候並不把這樣的場景當一回事,我本身就來自江南水鄉,看慣了如此的場景,覺得熟悉到理所當然,直到去北方上學,聽北方的同學說她們嚮往著江南的水墨天青色,才意識到周圍景緻的價值,後來喜歡吳冠中畫的江南,那才是最深刻的故鄉。

朱家角是江南許多水鄉中的一個代表,也有交錯的河道和徜徉的小巷,走進小巷裡,兩邊的房屋都很老派,多數應該是清代時期的建築,但奇怪的是,沒有頹敗之相,那麼多兵荒馬亂的歲月,好像都被刪略了,留下的似乎只有歲月靜好。

在朱家角的一頭,有著一座「課植園」,12年的時候在園子里看過崑曲《牡丹亭》,印象深刻,課植園是清末民初江南最大的莊園式私家花園,由江西富商馬文卿打造,寓意「課讀之餘,不忘耕植」,到現在,人們在這個園子里欣賞鶯鶯燕燕的崑曲,是否會再想起這個曾經的主人,他在人生過半的時候,在這非故非親的朱家角定居,到底是為什麼?朱家角,表面看起來樸實和低調,但也有著自己的故事,就像一路上的石子路,被多少踉蹌的腳步磨礪。

說到朱家角就不能不說放生橋,其實小鎮河道錯綜,橋有不少,但放生橋看上去最為寬敞和大氣,誰都能看出來這座「長如帶,形如虹」的橋乃是小鎮的核心地帶。相比于欣賞當地對於放生橋來由的傳奇故事,我更喜歡在橋下看橋,或者在橋上看人。中國人總是喜歡在某樣重要物件的來由里加入神秘的力量,但是我更喜歡純粹的人文關懷,我只想看看這個煙火氣十足的人間,為什麼這麼值得留戀。放生橋,是朱家角人頭最為密集的地方,好像在小鎮穿梭,不可避免地總要在橋上走上幾遭,橋上是行人行色匆匆,橋下兩側是流水亭台。而在白牆黑瓦的另一側,現代化的商圈正在崛起,三萬+/平米的連排別墅也開始售賣,其實朱家角的整體構造和我12年來的時候差不多,但我內心依然很擔心它被現代氣息所侵蝕。

年前的朱家角並不擁擠,加之夜幕降臨後遊人開始撤離,商家本來開門的就不多,到了傍晚又漸漸收攤更顯冷清,很多巷子里已經沒有了人,人都留在窗戶的剪影里。我沿著小巷走回去,依然是光光的石子路,兩側的燈光打照在石子路上,小巷兩邊的門庭緊閉,巷子太深、門庭太小,我想像一道道門庭背後的故事,但又怕哪個門庭突然打開,擁出來幾個人,若是家長里短的婦人,我會覺得呱噪,若是時髦青年,我又會覺得格格不入,該是什麼樣的人,我們等著看吧。

而這座棲息百年的江南水鄉帶給我們的啟示則是:不管看到什麼,都應該達觀。大富貴、大悲苦、大委屈、大發達,都應該大徹大悟,是的,達觀,能夠笑納一切的達觀。

(抱歉,無圖,離得這麼近的地方,請大家自己去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aintazure 的精彩文章:

TAG:saintaz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