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策略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策略

骨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炎之一,是一種非對稱性、非炎症性、無全身性徵象的疾病,也稱退行性關節病、骨關節病或增生性關節炎。其特徵是關節軟骨發生原發性或繼發性退行性改變,並在關節邊緣有骨贅形成,病理變化以軟骨變性及軟骨下骨質病變為主。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多發於中老年人,女性多於男性。膝關節由股骨、脛骨和髕骨組成,形成髕股關節間室、脛股內側間室和脛股外側間室,其中約80%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為內側間室發病。

膝內翻與內側半月板後根部撕裂相互影響,互為因果。膝內翻擠壓內側半月板,使後根部負荷增加而繼發撕裂,而後根部撕裂時內側半月板環形張力喪失而加重膝內翻程度,形成惡性循環。生物力學研究表明內側半月板後根部撕裂內側間室壓力和接觸面積改變接近於半月板全切,修復後接近於正常。Krych報道了一組內側半月板後根部撕裂患者,隨訪5年以上,發現50%以上患者繼發嚴重骨性關節炎而不得已行TKA。Choi也認為內側半月板後根部撕裂與TKA轉歸明顯相關。國外許多學者在關節鏡下修復內側半月板後根部撕裂,無論在臨床癥狀、癒合率還是減緩內側間室骨性關節炎進程等方面均取得不同程度的療效。Ahn納入一組內側半月板後根部撕裂修復病例,發現膝內翻≤5°,I、II級軟骨修復後療效明顯,而膝內翻>5°及III、IV級軟骨修復後長期隨訪無明顯改善。所以,對於膝內翻≤5°,I、II級軟骨,關節鏡下修復內側半月板後根部撕裂,從而儘可能恢復內側半月板功能,不失為一定退變程度內側間室骨性關節炎可選擇治療方式。

而對於進一步加重膝內翻的內側間室骨性關節炎,手術治療主要為內側單髁關節置換術和脛骨高位截骨術,對於如何正確選擇,目前仍存在爭議。

較為公認的單髁關節置換術明確適應症包括膝關節前內側骨關節炎、膝關節特發性骨壞死、膝關節剝脫性骨軟骨炎。此外,膝關節要處於穩定狀態,沒有前、後交叉韌帶和內、外側副韌帶斷裂或功能不全,膝關節活動度>90°,屈曲攣縮畸形<10°,內翻畸形<15°,且在應力位下畸形可矯正。以前認為肥胖和年齡是單髁關節關節置換術的禁忌症,但是經過長期的臨床觀察及材料、工具的改進,只要患者為明確的前內側關節炎,且疼痛位於膝關節內側,可以忽略體重、年齡的因素,行單髁關節置換術仍然會有很好的療效。

脛骨高位截骨的最佳適應症是:患者<65歲,膝關節活動度基本正常,屈曲攣縮畸形<10°,脛骨內翻畸形>5°,內側脛骨近端角<85°,外側半月板和軟骨功能正常。脛骨高位截骨術適用於內側間室骨關節炎的患者,膝關節存在一定程度的內翻畸形,且患者相對年輕、活躍。

Yim發表一篇比較單髁關節置換術和脛骨高位截骨術療效的文章,其中58位患者(平均年齡58.3歲)接受脛骨高位截骨術,50位患者(平均年齡60.3歲)接受單髁關節置換術,平均隨訪3.6年,研究結果發現兩種術式在娛樂性體育運動恢復、臨床功能及放射學評價等方面沒有差異。

某些情況下的膝關節內側間室關節炎,單髁關節置換術與脛骨高位截骨術均適合。兩種各有優點,其中單髁關節置換術下地負重時間快,一般術後第二天即可下地鍛煉,但疼痛程度相對於脛骨高位截骨術要大些;而脛骨高位截骨術矯形程度更大,且患者基本無痛,但需要扶拐免負重至少2周時間,兩周後可以扶拐逐步負重。在選擇時,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與主刀醫生協商最適合自己的術式。

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適用於重度的關節磨損、嚴重的關節畸形的病人,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到目前來講是比較成熟的手術技術,而且也只是關節表面的置換,所以不必過分畏懼手術,但膝關節置換手術也是對手術技術和經驗要求極高的手術,手術效果和手術技術的好壞關係很大,還是要找專業醫生做這樣的手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關節炎 的精彩文章:

怎麼樣護理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好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

TAG:關節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