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從邊緣走到頂峰,「神經網路之父」是堅持的極少數

從邊緣走到頂峰,「神經網路之父」是堅持的極少數

AI人物

@ Jocelyn

從邊緣走到頂峰,「神經網路之父」是堅持的極少數

如今提起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和「機器學習」是兩個常常被掛在嘴邊的詞。但作為「深度學習」和「機器學習」基礎的「神經網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左右卻被主流學術界認為是錯誤的概念。提出這一概念的Geoffrey Hinton,儘管如今被稱為「神經網路之父」,但在當時也是學術界的邊緣人物。

不過他沒有退縮,他堅持認為神經網路的想法不是錯誤的,主要的問題是計算能力。當時的電腦無法處理數百萬張圖片,樣本容量也是在太小,因此想要讓計算機挖掘出圖片背後的意義,進行大量的訓練是十分必要的。隨後的30年里,Geoffrey Hinton一直徘徊在人工智慧研究的邊緣地帶,一直堅持著「計算機可以像人類一樣思考」這一觀點。

擁有良好判斷力的少數派

Geoffrey Hinton最初的想法來自於一個朋友向他描述的全息圖工作原理,由於出身科學家世家,Hinton很快聯想到人類大腦也是如此。而人類大腦的信息是通過一個巨大的,由神經元圖譜連接起來的細胞網路傳播,在多達十億條的路徑上發射、連接和傳輸,那麼計算機是不是也能像這樣工作呢?

當時的學術界普遍認為計算機在規則和邏輯方面做得最好,神經網路的概念根本就是錯誤的。但Hinton卻沒有絲毫動搖,1972年在愛丁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也選擇了研究神經網路。每周,他的導師都會對他說,「你這是在浪費時間。」但Hinton的研究還在慢慢取得了一些成功。

博士畢業後,Hinton被裡根政府的外交政策所困擾,因此帶著妻子搬到了多倫多,並接受了加拿大高級研究所的工作邀約。很快,Hinton組建起了一支專攻深度學習的人才團隊,其中包括OpenAI的聯合創始人兼董事Ilya Sutskever。回憶起2000年的「人工智慧寒冬」, Sutskever說道:「當時我們只有十個人左右,資金非常匱乏。雖然我們是局外人,但我們覺得我們有一種罕見的洞察力,十分與眾不同。」

九年時間飛逝,當計算機終於有能力挖掘海量數據時,超級神經網路開始在語音和圖像識別方面超越基於邏輯的人工智慧。很快,業內的大型科技公司,如微軟、Facebook、谷歌等紛紛開始投資。2012年,谷歌公司的絕密實驗室Google X(現在名為X),宣布建立一個由16000個電腦處理器組成的神經網路,並將其用在YouTube上。

隨後,該實驗室從YouTube上提取了數百萬個隨機的、沒有標籤的視頻,輸入到這台新的超級計算機中,並通過編程使其能夠理解所看到的內容。最終,神經網格從無數個關於貓的視頻中成功分辨出了貓,這也成為了人工智慧領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

之後,Hinton和他的助手們就成為了人工智慧浪潮中的領導者。 2013年,Google X的高級研究員Jeff Dean將Hinton招進了谷歌。有趣的是,原本就不屬於體制內學者的Hinton,突然之間成為了體制的建立者。儘管觀點曾經被業界拋棄,但如今卻成為人工智慧行業里最炙手可熱的人物。

「我之所以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力,是因為我是極少數相信這種方法的人之一,而且那些相信這個方向的學生也加入了我,和我一起工作。我必須從他們當中選出那些有良好判斷力的人,」Hinton笑著說,「好的判斷力意味著他們同意我的意見。」

尊敬的讀者,因版權問題,如需閱讀全文請訂閱《電腦報》哦!謝謝大家的支持!

紙質版訂閱可在當地郵局訂閱,訂閱代碼77-19,訂閱價250元/全年刊!

或者你也可以訂閱電子版,無紙化更便宜,訂閱價158元/全年刊,支持手機、電腦、iPad多個終端觀看,讀者想從哪期訂閱就從哪期訂閱,還擁有6版獨家電子增刊!

或手機淘寶掃描下方二維碼

&nbsp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腦報新聞客戶端 的精彩文章:

《權力的遊戲》第八季進入長城拍攝階段 演員陸續抵達
塑料成精:軟體機器人能跑跳能游泳 模仿水母毛毛蟲

TAG:電腦報新聞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