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十善業道經節錄 3

十善業道經節錄 3

何尚之對曰: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則百人和睦。持此風教,以周寰區,則編戶億千,仁人百萬。而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國。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

這是雍正皇帝引用宋文帝與何尚之的一段對話,他們都明瞭儒釋道三家的教學,對於社會安定和平與人民安樂,有積極的貢獻。

「何尚之對曰」,此段是何尚之的對話,給我們很大的信心。「百家之鄉」,假如一家有四口人,百家就是四百人。「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只要有十個人持五戒,就有十個人純厚、樸素、謹慎,他們就能感化全鄉之人。因此,一百個人有一、兩個人,真正接受儒、佛的教育,真正能夠理解,依教奉行,對於社會風俗就能產生重大的效果。「千室之邑」,『邑』是城市,千室之邑就是有一千戶人家的城市。在這個城市裡,「百人持十善,則百人和睦」,有一百個人真正能依十善業道修學,就有一百個人和睦,因此,也就能感化這個都市。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世界亂了,人心壞了,就感覺到失望無救,只要自己有耐心,認真努力修學,行善積德,時間久了,必定能感化周遭的人。在中國歷史上,舜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舜王的父母、弟弟對他很惡劣,時時刻刻要置他於死地。但是舜王做到了「不見世間過」,他只看人的好處,不看人的缺點。父母對他不好,他總是反省「我做得不好,才讓他們生氣」,天天反省改過,這樣經過三、五年,全家都被感動了。全家和睦之後,感動了鄰里鄉黨,最後感動了堯王。堯王聽到這件事,特別來探訪他,並將兩個女兒嫁給他,王位也禪讓給他,真是孝感天地!因此,一個人以真誠心積集一切善行,能感動一家,感動一鄉,感動一國,這在佛法稱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所以,我們不要看到社會風氣不好,自己就灰心、退轉,更應積極捨己為人,為社會大眾做好榜樣。

佛家教學的基本,與儒家完全相同,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這三句落實在十善業道。如果沒有十善,這三句就是空洞的口號。佛家將孝講得更深更廣,《菩薩戒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是要孝順一切眾生。誰做到了?在中國歷史上,舜王做到了,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在新加坡,許哲居士做到了,她不僅影響整個新加坡,訊息傳播出去之後,更影響整個東南亞地區。一個人就能產生這麼大的效果,所以我們相信何尚之的話。因此,我們要發心學習,捨己為人,為整個社會,為一切眾生。

我們持五戒、學十善是為一切眾生,如果只為自己,心量就太小;希望來生得福報,或這一生能改善自己生活環境,這個意義也太小。佛菩薩心量大,是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我們今天要把心量放大到整個地球,我們修行是為全世界的眾生而修,是為他們做一個好樣子,希望他們從自私自利回過頭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為一切眾生造福。

我們這個身體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工具」,不是「我」,一切為「我」就錯了,這個世界就沒有前途,一片黑暗。一切為眾生,決定沒有自己,念頭轉過來,一切眾生是主人,我是伺候主人的僕人。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就是救度一切眾生。

「持此風教」,『風』是風氣,『教』是教化。「以周寰區」,『寰區』是指國家。「則編戶億千,仁人百萬」,『仁人』是能持五戒、十善的人。這樣良好的風氣、教化,周遍整個國家,則全國有億千萬戶人家,就有百萬仁人,整個國家的風氣就能改善。

下面舉例說,「而能行一善,則去一惡」,人能行一善,就去一惡。譬如,能持不殺生,就不造殺生之惡;能持不偷盜,就能斷偷盜的念頭、行為。「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國」,國家的刑法是制裁那些違法之人,人人都守法,刑法也就息了,沒用處了。

因此,佛的學生一定要做社會最好的榜樣,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要從本身先做起。佛經分為四大類:「教、理、行、果」,本經是屬於行經,就是要切實去落實我們的行為。佛菩薩是九法界一切眾生的榜樣,所謂「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師是表率,行為是一切眾生的模範。於是我們要常想到,我們的起心動念能否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如果不能,這個念頭不能起。我們的言語對社會大眾有無正面利益,假如沒有,這個話就不能說。我們的一切行為造作都要利益社會大眾,不利於社會大眾的,不但不能做,念頭都不能起,這才是佛弟子。

在過去,中國社會是儒、釋、道三家的教育,雖然三家的手段、方法不盡相同,但根本是相同的。我們把這個意思展開來,各個宗教雖然在教化眾生的方式上有差別,但是理念是相同的,因此所有宗教可以團結合作。這兩年我們致力於推動宗教和睦相處,新加坡九大宗教就像兄弟姊妹一樣,往來親切,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希望永遠化解種族衝突、宗教戰爭,功德無量。

「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洵』是深信的意思。這是國王大臣在討論,宋文帝相信,何尚之也深信不疑,只要好好推廣儒、釋、道三種教學,就可以垂拱坐致太平。在中國帝王時代,學校不普及,如何教化眾生,這是治國平天下的首要大事。譬如,一個家庭做父母的,一定要懂得兒女每天在想什麼、說什麼、做什麼,懂得了才能好好的教導他們,去惡為善,破迷開悟,這個家庭豈會不興旺?國家也是如此,國家的領導人,要懂得人民在想什麼、說什麼、做什麼,才有辦法去疏導、誘導、教化他們,這個國家社會一定安定和平。

用什麼方法教導?道德教育,現代人講人文教育,就是教導大眾明瞭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這是生活教育;明瞭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就是要懂得與世間許多宗教相處。只要這三種關係處好,就能達到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禮記?學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中國最古老的教育哲學。建立一個政權,領導全國人民最重要的是教學,用現在話講,就是建立共識,這是屬於思想教育,教你要想善,不要想惡。

佛法教學的總綱領,就是教我們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這個善法就是以十善為標準,常念善法是心善,思惟善法是念善,觀察善法是行善,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夾雜,如此修行,怎麼會不成佛、不作聖!六祖惠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見」是絕對不把世間一切過失、不善放在心上,讓你心善、念善、行善,生活自在安樂,前途一片光明。即使過最貧窮的物質生活,也是快樂無比。就如孔老夫子讚歎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的物質生活貧乏不堪,但他天天快樂無比。他樂什麼?他明瞭道,就是心善、念善、行善,不在乎物質生活。因此,人不會去爭名逐利,社會才能永久安定和平。

斯言也,蓋以勸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

這一段是總結,是雍正皇帝說的。「斯言」,是指宋文帝跟何尚之的對話,這段話目的在「勸善」。能夠勸全國人民行善,這是「治天下之要道」。清朝初期的君王都很有智慧,他們推行宗教教育,目的就在此。那時佛教還是教育,佛教變成宗教,是嘉慶皇帝以後才發生的,兩百多年而已。我們學佛是學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才能得到真實利益,搞迷信絕對得不到佛法真實利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