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武漢歷史之城:過去、現在和未來

武漢歷史之城:過去、現在和未來

2018

HAPPY NEW YEAR

武漢城市文脈的歷史延續

武漢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武漢城區及郊區所發現的一百多處新石器文化遺址就是歷史見證。中華民族的偉大英雄大禹為賓士水患,踏勘九州,行至武漢,登大別(今龜山)眺望兩江,臨晴川查驗坡岸,留下了串串足跡。令武漢人民懷想至今。

有商一代,武漢是商文化向南傳播的重要據點。距今3500年的盤龍城展現了武漢地區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和璀璨的早期城市文明,由此開啟武漢城市發展的漫長之旅。

西周以降,瑰麗華美、空靈俊逸的楚文化在這裡生根開花。據傳鄂王紅曾在今天東湖蔡家嘴用青石築池飲馬,後曰「飲馬池」。他死後,就葬在東湖西北岸的鳳麟嘴。愛國詩人屈原曾在東湖邊徘徊和吟唱,「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屈子行吟之地,據考證也在今天的東湖湖畔。2005年又在蔡甸區石嶺村發掘了較大規模的楚墓群,出土了50件銅、陶、漆木楚國文物,其中有極富楚文化特色的漆木虎座鳳架,由此證明武漢曾是楚文化的重要區域之一。

大約公元前600年亦即春秋時代的中期,在武漢西郊演繹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動人故事。作為「知音故里」,武漢留下了眾多的地名及傳說。北宋年間就有人在漢陽城北交通便利之地築台,命之以「琴台」。清嘉慶年間湖廣總督畢沅又在漢陽月湖邊主持建造「琴台」,其大門門楣上題有清代湖北大書法家楊守敬手書「古琴台」三字。作為武漢城市文化的名片,知音文化不僅為武漢所獨有,而且超越時空,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瑰寶。

東漢末年,天下擾攘,群雄紛爭,三國鼎立,武漢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漢陽的卻月城、魯山城,武昌的夏口城相繼興建,作為軍事堡壘和區域政治中心的武、陽雙城兀自屹立於長江中游。從魯肅墓、鸚鵡洲、鐵門關、洗馬口到卓刀泉、武聖路,從黃蓋屯兵的黃軍浦、劉備祭天的郊天台到諸葛城,三國戰場的烽煙在這裡瀰漫,武漢城市文化籠罩著一層厚厚的軍事色彩。

魏晉六朝以至隋唐時期,中國經濟重心逐步南移,武漢地區的人口急劇增長,城市經濟和城市文化的積累也達到新水平。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廣泛傳播,著名的佛教寺廟寶通寺、白雲洞石窟寺均在此時得以興建或再建。武昌蛇山一帶歷代所修築的軍事堡壘逐漸演變成登臨遊樂之名勝,頭陀寺、黃鶴樓、南樓、北榭成為詩人留連忘返的登臨題詠之地。黃鶴樓更是名噪天下,崔灝、李白、王維、孟浩然、宋之問、劉禹錫、賈島、顧況、孟郊、盧郢、李群玉等唐代詩壇的巨擘們先後來到江城,登樓賦詩,留下大量佳作名篇。兩宋時期的大文豪黃庭堅、蘇軾、陸遊、范成大、辛棄疾均登臨南樓,指點江山,抒發性情。詩人們的生花妙筆,使得斯地斯樓古韻悠長,文氣盎然,成為一道裝點江城的靚麗文化風景。

明代中期,漢水改道,漢口興起,三鎮鼎立的城市格局正式形成。明清時期的武漢是全國著名的工商業大都會,這裡商賈輻輳、五方雜處,形成「雜有川廣吳越風」的多元文化形態。由於商業的繁盛,商民在城市生活中佔據著主導地位,武漢城市文化因此而顯現出強烈的商業文化特色。漢味飲食、漢調楚腔、漢上風俗等等構成一幅幅別具特色的民俗風情畫。

1861年漢口開埠通商,洋商洋貨裹挾著歐風美雨撲面而來,現代西方工業文化的要素日益廣泛地注入到城市文化體系之中,從而使武漢文化帶有鮮明的現代氣息和開放色彩。張之洞督鄂施行「湖北新政」,辦工廠,練新軍,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張之洞在武昌創設了兩湖書院,開始在武漢營建近代教育體系。吸引大批外省的莘莘學子前來學習。武漢崛起為中國現代工業的發祥地,僅次於上海的中國內陸最大的對外貿易口岸城市,區域乃至全國近代文化教育中心,近代中國新思想的策源地。辛亥武昌首義的第一聲槍響,武漢成為現代中國民主革命的「首義之地」「共和之都」「民主之城」。

辛亥革命以後,武漢繼續引領中國現代民族、民主革命潮流,五四運動的波瀾、大革命的洪流在這裡澎湃奔涌,武漢見證了中國現代史上一個個裡程碑式的事件,北伐戰爭時期的「紅色的漢口」「八七會議」,「保衛大武漢」與第二次國共合作,「赤都武漢」的名字從此傳遍五洲四海。這裡成為中國共產黨完成革命的歷史性轉折的重要決策地,成為抗戰初期中國政府的指揮中心、宣傳中心、文化中心。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武漢這座洋溢著變革創新精神的城市在時代浪潮的激勵下,在革命戰火的洗禮中揮別了過去,昂首邁向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武漢城市文化的空間展開

由於武漢城市在空間格局上經歷了從雙城對峙到三鎮鼎立的漫長演進過程,其文化空間布局亦有一個從點到面再到線的緩慢累積並逐步展開的過程。

經過自東漢末年1700年尤其是明清以來近500年的發展和積累,武漢終於形成了集政治、軍事文化、傳統商業文化和現代工業文化為一體的類型多樣,形態豐富,新舊並存,華洋互見的城市文化景觀軸或景觀帶。這個景觀軸或景觀帶以1861年漢口開埠為界,可分為兩個大的時段節點。如果說漢口開埠前三鎮文化布局主要局限於武昌、漢陽、漢口老城區,其景觀軸或景觀帶呈一C字型,即從蛇山、武昌城經現在的武漢長江大橋越江至蛇山,到漢陽古城、晴川閣,再由晴川閣經南岸嘴過漢水至龍王廟、集家嘴到漢正街。

那麼,1861年後,由於武漢城市擴展到長江兩岸,其城市景觀軸或景觀帶也相應延伸為一個橫卧的U字型了,即從武昌徐家棚粵漢鐵路站到三層樓江邊湖北紗、布、絲、麻四局,經過老武昌城上蛇山,過長江到龜山,下山經漢陽古城、古琴台、晴川閣並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即後來的漢陽兵工廠)後,從南岸嘴過漢江到漢正街、集家嘴、龍王廟,再沿長江下迤至江漢關到沿江大道英、俄、法、德、日五國租界區,直到今長江二橋為止。這一景觀軸或景觀帶貫穿三鎮,將兩山(蛇山、龜山)、兩樓(黃鶴樓、晴川閣)、兩江(長江、漢江)、三城三街(武昌城長街、漢陽城顯正街、漢口鎮漢正街)、江漢四岸自然串接起來,沿著這一靚麗的文化主軸,雄渾俊朗的江城風貌一覽無餘,別具魅力的江城丰姿得以充分展現。白雲黃鶴、晴川歷歷、龜蛇鎖江、兩江交匯恰如散布在這一軸帶上的一串串珍珠綻放出絢麗的光芒。

概而言之,武漢三鎮歷史文化景觀軸或景觀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數量多,體量大。

據2012年初統計,武漢市歷史街區共22片,其中歷史文化街區5個、歷史地段10個、歷史風貌區7個。2011年,武漢開始編製首個武漢工業遺產規劃,並全面清查工業遺存。2012年,武漢市共有95處工業遺產,其中15處一級工業遺產為國家、省、市三級文保單位。

二是類型多樣,形態豐富。

既有古代政治軍事文化,又有近現代紅色革命文化;既有傳統商業碼頭文化,又有近現代工業文化;既有地域城市文化,又有西洋異域風情文化,既有世俗市井文化,也有佛教、道教和天主教基督教等中西宗教文化。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三是歷史悠久、系統連貫。

武漢現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年代久遠,最早可上溯到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而且它們系統連貫,可以構成一個完整的系列。

四是特色鮮明,漢味濃郁。武漢城市文化的三大特色因子在城市文化景觀中得以充分體現。(一)戰爭武漢。武漢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留下了眾多軍事遺址和遺迹。(二)商業武漢。武漢是一個具有濃厚商業氣息的城市,是中國內地最大商業中心和國際性通商口岸,留下眾多傳統老字號、外國洋行、銀行、中式碼頭和近代港口等大批商業遺迹,孕育了一大批享譽海內外的大商家和一大批享譽海內外的商業品牌。(三)人文武漢。武漢東西南北交匯,本土文化、區域文化和異國風情兼容,市井文化與高雅文化並存,開放包容,雅俗互見,充分體現現代都市文化複合多元的特點。

武漢城市文化建設的未來謀劃

謀劃和開展武漢歷史之城的建設,要處理好歷史街區、歷史建築和文化遺址遺物保護、利用和開發的關係,歷史街區、優秀歷史建築和文化遺址遺物是城市記憶的重要依憑,是城市文脈的重要載體,是建設歷史之城的重要歷史和文化資源,因此必須加大對其保護力度,保護是前提,是基礎。要建立起點、線、面(「點」即單體的保護,「線」即代表區段的保護,「面」即區域的保護)「三位一體」的三級保護體系。

武漢歷史之城建設,要立足武漢城市歷史演進脈絡和文化資源特色,努力張揚武漢城市文化個性魅力,著力營造具有武漢特色文化的三大系統工程。

◎城市之根工程

對漢口漢正街、漢陽顯正街、武昌解放路這三條武漢三鎮最早的街道進行整治和開發,部分恢復(保留)舊有街市風貌,體現三鎮「母街」特色。

一是漢正街。從城市形態上看漢正街原建築風貌、街道空間已基本消失,許多體量大的高層建築不和諧地穿插其間,但商業仍保持著較強的活力。因此,建設漢正街商貿文化旅遊區既要尊重歷史,又要考慮現狀,要盡最大限度保護街巷、建築、古橋,老字號,並選取其中一段做復原性開發建設,如民族路至利濟路某段或武勝路至硚口路某段做整體規劃並進行城市設計,復建幾個有歷史影響的代表性碼頭、建築如山陝會館(西關帝廟)、紫陽書院等。

二是顯正街(西大街)。顯正街是漢陽歷史最為悠久的一條街道,也是原漢陽縣府所在地。街道原風貌已消失殆盡,歷史遺存不多。建議採取「集仿主義」將原貢院牌坊、亭等擇適當位置恢復重建;另外,可將顯正街延伸至西大街進行局部的景觀營造,並嚴格保護天主教堂。

三是解放路。解放路即歷史上的「長街」是武昌老城區最為繁華的街道,其空間格局、形態保存較好,但歷史遺迹大多蕩然無存,可參照漢口江漢路模式對其局部進行步行街建設,在相應的地段設置歷史文化提示標誌,並復建一些歷史景觀,如湖廣總督衙門等。

◎城市之心工程

南岸嘴位於長江、漢江兩江交匯處,是武漢的自然地理之「心臟」,歷史之城的圓點和軸心,因此謂之「城市之心」。

結合該地區的「地脈」和「文脈」,對該地區進行文化營造,突出南岸嘴的景觀功能和觀景功能。對南岸嘴的功能定位應放在與周邊傳統文化自然融合、與周邊景觀視線互動的層面上考慮。漢陽龜山-月湖-晴川閣地區是武漢最早、最具魅力的歷史文化風貌區,該地區文化特色就是「山水(龜山、月湖、長江、漢江)、文化(江漢朝宗、大禹治水、知音文化等)、園林(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六個字,因此,南岸嘴景觀營造決不可脫離地脈、文脈而孤生。

要契合本地區「山水、文化、園林」文脈,凸現朝宗文化,治水文化,進而全面反映長江文化,據此保護傳統文化遺迹,營造相關標誌性景觀。使之與晴川閣和龜山、琴台、月湖相連相接,構成武漢中心最具神韻和魅力的文化功能區。

◎城市之魂工程

一是高山流水工程。營造「知音文化園」,恢復「月湖八景」,並進行龜山-月湖連通工程,將龜山、月湖、梅子山、琴台等景觀融為一體,借知音美好傳說,塑造自然與人文和諧的文化景觀,體現武漢人重視情義、追求美好情感的文化精神。

二是開埠開放工程。近代武漢是內陸重要的開放口岸,是蜚聲中外的國際性城市,漢口沿江延綿十里的舊租界區,具異國之風情,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美稱。通過青島路、黎黃陂路、一元路、盧溝橋路,包括武昌曇華林等若干歷史街區的保護性開發、沿江歷史建築維修整治、江漢關博物館的建成開放等,在告訴人們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的屈辱歷史的同時,展示武漢人民近代以來抵禦外侮,自強自立,開放創新而走向現代化、國際化的光輝歷程。

三是首義共和工程。辛亥革命發生在武昌,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締造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意義深遠,影響巨大,在武昌建設以閱馬場為中心,涵蓋起義門、工程營等片區的首義文化園,在閱馬場武珞路段上選址建設「共和門」,將武珞路「閱馬場至大東門段」易名為「共和大道」,沿路修建紀念首義共和的文化雕塑,使之成為「共和景觀大道」。通過武昌首義文化園區建設和景觀營造,展示首義文化內涵,張揚首義文化精神。

四是產業自強工程。武漢是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在張之洞的主持下,武漢在近代中國率先建立了比較完備的重工業體系,著名的「漢陽造」品牌即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規劃以張之洞和「漢陽造」為主題,在原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遺址修建「張之洞博物館」「漢陽造近代工業體驗園」等設施,再現產業自強的文化景觀。(作者系江漢大學城市研究中心教授)★

GIF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宣傳 的精彩文章:

TAG:武漢宣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