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人嫌它陳舊有污染,有人卻把它當成夢想旅館:中銀膠囊塔的46年

有人嫌它陳舊有污染,有人卻把它當成夢想旅館:中銀膠囊塔的46年

壓抑、逼仄、經濟,或許是你對膠囊酒店的印象,但中銀膠囊塔——全球第一座實際應用的膠囊型集合公寓,可能讓你對「膠囊」這種住宅形式有新的認識。

你可能或多或少在不同的書籍或介紹中看過這座建築的樣子,它由日本建築師黑川紀章設計,不動產建設與管理公司中銀集團出資建設,於1972年建造竣工,位於東京繁華商業區銀座的正中區域。非對稱雙塔型結構、白牆圓窗,可使用百年以上的鋼筋混凝土塔體,搭配140個可更換的6面可居住艙體,至此,膠囊塔的主體得以構成。

△ 從外觀上看,今天的中銀膠囊塔的確顯得有些老朽、陳舊。 圖片來源 | Yahoo News

艙體建築的設計靈感來源於蘇聯的宇宙飛船,這些相互獨立的單間在工廠成套組裝完成後,再在施工現場由起重機搭建,用4枚高張力螺栓旋擰固定在塔體上。從設計理論上講,每個單間都是相互獨立存在的,如果其中任何艙體受損,都可以獨立拆卸更換。但實際上,由於工程難度大、更換成本高,迄今還沒有任何一間單間更新過。

46年過去了,中銀膠囊塔一直佇立在爭議聲里。有的人想拆了它,因為建築老朽化格外嚴重,還有材料污染問題——怎麼看都沒法住人。也有人想把它留下來,畢竟,這是一座幾乎映射著東京建築史的現代建築。

△ 膠囊塔的艙體樣貌與內部裝潢。 圖片來源 | Tomio Ohashi

Airbnb的住客評價說:「在東京中銀膠囊塔,我睡進了日本現代建築史里,畢竟住在四十年前的日本建築大師作品裡的機會,實屬千載難逢。」 10平方米的內部空間,裝潢風格崇尚極簡,除了統一配置的電視機、電話、空調、冰箱、收音機、床鋪、收納櫃以及洗浴設施外,剩餘的「留白」區域都成了居住者自由發揮個性的空間。

但是,榮光下的中銀膠囊塔在通向未來的這條路上卻走得跌跌撞撞。熱水供應設備癱瘓、艙體老化造成的漏雨、部分單元間空調失靈等問題,困擾著這座理應定期更換膠囊艙的建築。此外,由於常年放置沒有合理修繕更新,艙體的天花板和外壁老化損傷嚴重,填充的石棉也裸露在外。拆除重建,似乎成了最直接的解決方法。

△ 初建成的膠囊塔。 圖片來源 | Tomio Ohashi

這裡要提到幾個有些難懂卻重要的詞。公寓由多個獨立的住宅單元組成,在日本,這些住宅單元的所有者被稱為擁有單位所有權的「分區所有者」(日文原文為「區分所有者」),由公寓分區所有者構成的團體被稱為「管理組合」,主要負責公寓共有空間設施的維護和管理,管理組合總會(下簡稱「總會」)是管理組合的最高決策機構。

所有者分成了兩個派系:重建派主張將膠囊塔完全解體拆除,重建新的大樓;保存派則想通過大規模修繕保存這座建築,更換膠囊艙,增強建築的抗震性。

對於房屋所有者的青山修來說,2003年購買膠囊艙之後的日子就好像是噩夢的開始。在接受日本門戶新聞網Yahoo!的採訪時,青山修生氣地抱怨道,「在購買膠囊艙兩年後的一天,房間的熱水管道突然破裂,熱水沿著頂棚下滴,滿是黑色銹跡,天花板也完全脫落,在此後長達10多年的時間裡,房間都完全無法繼續正常使用。」

石棉,一種可填充在牆體中的絕緣、防火、保溫材料,其本身並無毒害,但細小的粉塵如果被人體吸入,會附著並沉積在肺部,導致肺部疾病。由此,石棉已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認定為致癌物。中銀塔在建時,石棉的使用還尚未受到限制,這是如今困擾膠囊塔的又一問題。

△ 美國攝影師 Noritaka Minami 用鏡頭記錄下了這一組膠囊間內的景象,並取名「1972」。意圖在大樓消失之前,留下一些屬於東京的記憶。 圖片來源 | Noritaka Minami

支持拆除的人士並非只有青山修一人,出於對住民、行人以及員工安全的考慮,膠囊塔土地的所有者、現擁有17間膠囊間的中銀建築股份公司(下簡稱「中銀建築」)也持同樣態度,其業務部部長遠藤泰彥對「未來預想圖」說,「經過兩次耐震診斷,膠囊艙體和塔體的接合處鏽蝕程度嚴重,如果發生震級在6級以上的地震,膠囊艙有墜落的風險,會威脅行人安全。雖然投保了設施賠償險,但該建築仍被認定為 『有必要拆除』。」

其實在2007年,中銀膠囊塔曾一度確定拆除重建。雖然建築師黑川紀章支持的保存派為了保護這座建築免遭拆除,提出了更換翻新現有艙體的意見——這一計劃也得到了當時包括日本建築師協會(Jap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在內的主流建築機構的支持——但根據當時的《日本建築基準法》,膠囊間無法更換翻新,只能儘可能在原建築基礎上修理。同時,針對翻新計劃,以總會為代表的重建派對建築的抗震問題抱有疑慮。尤其還是在寸土寸金的東京銀座,重建派也對這種低使用率建築的留存價值提出了反對意見。

中銀膠囊塔是「新陳代謝」建築的代表作。「新陳代謝」原本是一個生物學術語,指的是生物體內物質和能量的自我更新。建築界的「新陳代謝」(Metabolism)運動開始於1960 年的日本,建築師黑川紀章是「新陳代謝」派的核心成員。黑川紀章師從被稱為「世界級建築大師」的丹下健三,在東京大學丹下的研究室里,26歲的黑川紀章是團隊中最年輕的,他與青年建築師槙文彥、菊竹清訓等人組成了「新陳代謝」理論團體。

△ 建築師黑川紀章。 圖片來源 | 維基百科

「新陳代謝派」認為,設計或技巧無非是人類生命力的延伸,他們試圖為人類提供更加靈活的居住環境。城市和建築也不是靜止的,而是像生物一樣有著自然進化的過程,機體新陳代謝般處在一個動態的循環中,可以變化、革新、循環附加。

對黑川紀章來說,他之後的建築風格和他在建築方面的理論研究密不可分,他曾表示:「我從事的許多創作活動,都是基於1960年的 『新陳代謝』建築運動理論。」

△ 《中銀膠囊塔 · 銀座的白色方舟》是「中銀膠囊塔保存?再生計劃」出版的第一本寫真集。售價2160日元(含稅)(約合124元人民幣),於2015年10月31日發售。圖片來源 | 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保存?再生プロジェクト

在拆除與保留的爭議中,黑川紀章於2007年逝世,但受2008年雷曼事件和環球金融危機影響,中銀膠囊塔建築承包商破產,原定的拆除計劃被擱置下來。直到現在,是修繕保存還是拆除重建——兩種意見一直針鋒相對。

一種意見堅持「這座在世界範圍內也圈粉無數的建築遺產,應當通過合理地修繕和翻新,而得以長久保存。」但反對者也指出,「埼玉近代美術館就有膠囊塔的模型展品,參觀的話,去那裡看就足夠了。」

到目前為止,中銀膠囊塔管理組合法人監事、保存派的核心人物前田達之,已經成為15間膠囊艙的主人。但這並不是他的正式工作,他是東京一間廣告公司的職員。

△ 1960 年代的「新陳代謝派」建築師們。 圖片來源 | Archcollege

如今,再談起自己2010年購買第一間膠囊艙時的行為,前田達之形容那是一次「衝動消費」。他在上班途中偶然看到膠囊艙的出售廣告,之後便決定購買下來。粉刷斑駁不堪的牆面、填補破損的地板,他親自動手,一點點將建築恢復至建設之初的嶄新模樣,「這是一個值得享受的過程,我還會繼續購買。」他說。

前田達之是個「保存派」。「現在想要保存這座建築的人也越來越多,」他告訴「未來預想圖」,「我需要做的,就是儘可能更多地擁有這些膠囊艙,儘可能地保存它。」因為日本《有關建築區分所有等的法律》(下簡稱「《區分所有法》」)規定,重建老朽建築需要獲得五分之四「分區所有者」的同意。

△ 今天,佇立在高樓群中的中銀膠囊塔,似乎已不如昔日那樣令人矚目。 圖片來源 | Noritaka Minami

除了購買膠囊間,前田達之也在推進他的保存計劃。作為「中銀膠囊塔保存?再生計劃」項目的代表,他承認「提升膠囊塔的知名度,是保存再生膠囊塔的必經之路。」未來,他想通過大規模修繕將這座建築保留下來。

錢會是個大問題。前田開始在日本最大的眾籌網站 Motion Gallery 上實施眾籌計劃,計劃籌措資金150萬日元(約合8.8萬元人民幣),用於出版有關中銀膠囊塔住民的寫真集,向更多的人介紹一個「栩栩如生的膠囊艙」。截至2015年8月14日,該計劃最終籌得203萬日元(約合12萬元人民幣)。目前第三本寫真集還在籌備中。

為了增加在不同領域的知名度,前田達之還在嘗試同建築領域之外、對中銀塔感興趣的人合作。比如,攝影師山本華漸的攝影展、現代美術家石井七步的個展「Broken Tokyo」、電影《三力谷的貓》(特別篇)的試映會、參觀活動,以及與晶元音樂藝術家TORIENA合作開展新的眾籌計劃等。

△ 紀錄片電影《三力谷的貓》(特別篇)的試映會。 圖片來源 | 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保存?再生プロジェクト

但管理公司「中銀建築」並不買賬,「塔體4至7層的耐震性尤其薄弱,艙體接合處鏽蝕化嚴重也十分嚴重,現在留給中銀塔保存再生的時間還夠嗎?」遠藤泰彥對「未來預想圖」說,「大規模修繕需要將140間膠囊間完全更新、更換內部電梯以及解決建築抗震問題,所需花費預計在20億日元(約合1.17億元人民幣)左右。而膠囊間的使用期限大約為30年,之後還需要額外的施工費。與其花費如此巨額的資金用於修繕,不如儘早重建新的大樓。」

現在來看,或許中銀塔早已不復當年風采。被購買自用的膠囊間約有20間,出租使用的不到50間,剩餘的70間左右,是因房屋漏水和內部損壞等原因就此擱置。但與設計之初不同的是,現在的中銀膠囊塔住戶給出了不同的居住理由:巡禮聖地、體驗生活。

△ 晶元音樂藝術家 TORIENA 以膠囊間為音樂主題開始製作新曲,並通過日本最大的直播平台 LINE LIVE 發布。圖片來源 | Motion Gallery

民宿共享網站Airbnb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雖然兩年前總會強烈反對並禁止將膠囊間當作民宿使用,但現在從網站的預約情況來看,在「參觀」的名頭下,預約已排到 2019 年年初。

中銀膠囊塔原本是為1970年代通勤距離較遠的工薪族而建,嘗試給工作地在東京、家在都市圈外的年輕人提供一種更加舒適的居住方式,成為人們在都市中的「第二個家」。1960年代,日本已逐漸擺脫戰敗後經濟崩潰帶來的頹態,日本經濟在1955年進入了高速增長時代,人口向都市圈大規模集中式集聚,隨之而來的地價上漲、居住空間不足等問題也變得十分尖銳。

△ 膠囊間翻新後的內部空間。 圖片來源 | Noritaka Minami

「膠囊塔投入使用之初,購買膠囊間自用的人呈壓倒性態勢。」遠藤泰彥告訴「未來預想圖」。在「新陳代謝」概念下建成的中銀膠囊塔,在當時代表著未來住宅的發展方向,透過它,人們彷彿能窺見未來都市的一隅。

但「新陳代謝」運動的生命周期只有短短10年。儘管新陳代謝派的建築師設計並建成了一些建築單體,更多的城市概念卻都還只是烏托邦似的構想。中銀膠囊塔是為數不多的聲名遠揚並保留至今的「新陳代謝」建築,迄今為止,都是建築師和對建築感興趣的人的巡禮聖地。

保存再生計劃還在進行,拆除重建的危機也依舊存在,爭論還在繼續,這座建築也仍然在等待它的未來。透過中銀膠囊塔中那一扇扇直徑1.3米的圓窗,東京首都高速、遠處汐留地區的高層建築、繁華的都市街景……一切都在此盡收眼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周刊 的精彩文章:

擺脫佛系年終獎?我們幫你準備了一份秘笈
Off-white與宜家合作設計的東西越來越多了,不過這事得推到明年

TAG:第一財經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