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蚌埠流傳的這些民俗美食故事,你都知道嗎?

蚌埠流傳的這些民俗美食故事,你都知道嗎?

蚌埠這座美麗的城市,

有著許多美麗的故事。

神話故事、名人故事、地名故事……

今天,小編就來說一說

流傳在蚌埠民間的美食故事~

淮河「人蔘魚的來歷

淮河冰魚,是蚌埠有名的美食特產。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與懷遠名餚「人蔘魚」之間還有奇妙的聯繫呢。

冰魚是淮河特有的野生淡水魚,長約三到五寸,周身無鱗,身體滾圓透明,形如冰錐,因此而得名。又因能散發出黃瓜般淡淡的甜香味,也被稱為「黃瓜魚」。

冰魚夏伏冬出,越冷越肥,以前每到嚴寒三九就會大量上市。入春產卵後,隨著天氣趨暖,逐漸變成青黑色,味道也沒冬天那麼好了。

據《五河縣誌》(嘉慶)載:「冰魚,俗稱為黃瓜魚,以其氣與相類也,冬季乃出,愈寒愈肥,入春則子落,色漸黑而味亦頓減。」

冰魚的味道鮮嫩爽口、顏色潔白素雅,可以說是色味俱佳。用其烹制的焦炸冰魚和冰魚火鍋風味獨特,是淮上冬令名餚。

清光緒年間,翰林院大學士林之望每年冬天將冰魚投入溫豬油保鮮,待豬油凝固,即日夜兼程送入京城,供西太后慈禧食用,深得歡心。據說當年慈禧用過這道菜後很是歡喜,竟讓做這道菜的名廚任萬祿、任萬昌兄弟一年四季都要拿出這道菜來。

冰魚產於隆冬,其他季節沒有,廚子只好絞盡腦汁,選用四季常有的青魚,取魚肚下的軟肉削成人蔘狀,用以代替冰魚。烹成之後,味道酷似人蔘冰魚,敬給慈禧,竟也可以亂真。

但這道菜不能再用冰魚的名字,因為原料不是冰魚,如果稱作人蔘冰魚,即犯了欺君之罪,追究起來是要殺頭的。誰知人蔘魚這個名字,反倒更得慈禧的歡心。這就是懷遠名菜「人蔘魚」的由來。

還有另一道蚌埠特色美食

「人蔘魚」交情匪淺,

常被一起提到,

就是懷遠的「生炸圓子」啦。

「生炸圓子」和「人蔘魚」

清朝中期,懷遠縣城出了王、任兩家有名的廚師。王家廚師擅長以豬肉為原料烹制各種菜肴,任家廚師善於燒魚;兩家廚師都用料講究、操作精細。於是在懷遠當地,就流傳著「王家的肉,任家的魚」之說。

「生炸圓子」是清朝光緒年間,王家第四代廚師王士元獨具匠心創新出的懷遠名餚。生炸圓子選用肥瘦相間的豬五花肉為主料,成品色金黃,外酥脆里香嫩,汁微酸而略帶鹹味,口味獨特,老少咸宜。

「人蔘魚」就是上面提到的清末御史、代理陝甘總督林之望,請懷遠縣城關任家名廚任萬祿、任萬昌兄弟製作的家鄉名菜。人蔘魚主料選用5斤以上質嫩清潤、少刺多脂的野生青魚腹部軟肉,成品形似人蔘,金黃油亮,酥嫩鮮美,入味香甜,湯汁濃、微酸而略咸,具有良好的健腦滋補效果。

「生炸圓子」和「人蔘魚」從清末流傳至今,深受食客喜愛。1983年,全國各地名廚赴京參加比賽,安徽省進京的「淮上菜」廚師做出的「生炸圓子」和「人蔘魚」,具有鮮明沿淮地方特色,被一致譽為「淮上菜」的經典代表。不少長期在外的蚌埠人士回鄉之際,也不忘到飯館點上這兩道菜。

由於製作工藝繁雜、用料精細,加之近年來受到各種外來飲食文化的衝擊,現在懷遠能夠操制這兩道名菜的廚師已寥寥無幾,經營這兩道菜的飯館酒店也屈指可數。

2009年,「生炸圓子」和「人蔘魚」被收入《蚌埠掌故》,並同時入選蚌埠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河溜小豆餅

相傳,元朝末年旱澇災害交替,鳳陽孤兒朱元璋,小小年紀就出家當了和尚。這年冬天寺廟斷炊,朱元璋渡過淮河一路向西化緣乞討,走到懷遠縣河溜地界時,又冷又餓暈倒在路旁。心地善良的莊稼漢葛來安將小和尚背回家中,為了讓他早日康復,葛家老母親用一斗綠豆磨漿,點制了一竹籃銅錢大小的河溜小豆餅,給他滋補身子。

綠豆磨製的小豆餅,味甘性平、清熱解毒、補氣和胃、營養豐富,小和尚食之很快康復。後來朱元璋反元起義,奪得天下,當上了大明皇帝;葛家老母親製作的河溜小豆餅,被譽為「救駕小豆餅」,成為懷遠特色美食。

關於河溜小豆餅的來歷,還有另一種說法:清朝年間,淮河岸邊有位擅長磨製小豆餅的民女左某,隨夫落戶河溜,夫妻二人在集市開了間以綠豆為原料的小作坊,從此這裡就誕生了河溜小豆餅。

河溜小豆餅色澤淡黃,厚薄均勻,味美清香,吃法多樣。可以油炸、鮮炒,也可以配辣椒、大蒜;若是配上豬肉、牛肉、羊肉炒制,口味更加鮮美。還可以燒豆餅湯、青菜炒豆餅、糖醋豆餅等,各有各的滋味。

同樣是豆餅,同樣是化緣

再來看另一個

朱元璋有關的美食小故事:

「天下第一餅」

固鎮縣濠城鎮有一種傳統特產綠豆餅,號稱「天下第一餅」。為什麼叫它「天下第一」呢?一是形體小,直徑僅1公分左右,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餅了;二是其形如金錢,故名「金錢餅」,又名「吉祥餅」,據說是明太祖朱元璋金口所封,並御賜「天下第一餅」。

話說元朝末年,小和尚朱元璋一路餐風宿露,化緣來到濠城,一連跑了好幾家,只化到些殘湯冷飯。後遇一好心人,見小和尚可憐,便讓他進屋吃飯。朱元璋飢不擇食,便毫不客氣地狼吞虎咽起來。飯後他向主人道謝,覺得有一盤小餅子特別好吃,於是問起那道菜叫什麼名字。主人告訴他那叫紅燒金錢餅,是用綠豆製成的,因狀如金錢而得名。

後來朱元璋坐了天下,回憶當年在濠城得到的一飯之恩,又憶及金錢餅的美味,便下旨重賞那位好心人,命他家專做金錢餅,年年進貢。又覺得金錢餅名字太俗,遂取諧音改叫「吉祥餅」,並御賜金匾,上題「天下第一餅」。由此,這吉祥餅的聲名鵲起,越傳越響。

吉祥餅是濠城地方特產名吃,是篩選淮北大綠豆,經多道工序純手工精製而成。其烹調方法多樣,可炒、可燒、可炸、可入湯,可做配菜佐食,亦可做主菜下飯,更可飯菜相兼。

其色金黃,視之誘人;其形玲瓏,望之悅目;其香撲鼻,嗅之開胃;其味獨特,食之快意。作為一種傳統的綠色保健食品,吉祥餅深受人們歡迎,既是農戶家常小菜,也是酒店待客佳肴。

作為濠城傳統地方名菜,吉祥餅現已成為大、中城市高檔飯店的特色美食。近年有不少地方的飯店,都專門來濠城訂購這種「天下第一餅」。

湖溝燒餅

固鎮湖溝古名蘭石村,即陳勝故里古陽城,位於澮河南岸、固鎮縣西北部,這裡的湖溝燒餅十分有名,是蚌埠特色小吃之一。

湖溝燒餅起源於固鎮,是以精細麵粉為原料,敷上豬油、香油和芝麻,貼在內壁用泥巴糊成的瓷缸里,以木炭為燃料溫火烘烤而成的。

湖溝燒餅的色澤金黃,餅皮薄、芝麻多,香酥可口,稍微嚼兩下就在嘴裡化開的感覺令人回味悠長。

湖溝燒餅由來已久,相傳當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後,攻佔了蘄縣,人民群眾紛紛響應,並獻出當地的特產燒餅犒勞義軍。這燒餅有油有鹽,有滋有味,既可充腹,又可代菜,很有風味。

因蘄縣與湖溝相距很近,製作燒餅的工藝基本相同。但後來湖溝人調整了工藝,將燒餅做得更加好吃,因而出了名。湖溝鎮上的燒餅世家黃姓乃祖傳手藝,相延多代,並且授徒傳藝。改革開放後,湖溝燒餅相繼打進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聲名遠揚,深受好評。

農家圓子

塗山農家圓子,也叫「帝王圓子」,它是黃淮地區的農家土菜,也是宮廷的御膳佳肴。

傳說五代十國紛爭,後周太祖郭威死後,世宗柴榮繼位。顯德年間,柴榮御駕親征,兵鋒直指隔淮相望的南唐。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柴榮派禁軍頭領趙匡胤偷渡淮南,打探敵情。趙匡胤乘著夜色渡過淮河,扮作茶商,賄賂南唐哨卡,獲得敵軍布陣之圖;又乘著夜色北渡淮河,返回周營。不料馬失前蹄,驚動唐軍,被困塗山,人困馬乏,栽倒在叢林之中。

塗山古時豺狼出沒,人畜常有傷亡。也該趙匡胤福大命大,正當一惡狼向他撲來時,突然銀光一閃,一把鋼叉飛向惡狼。狼慘叫一聲,落荒而逃。

救人的是一位塗山獵戶,名叫張龍。張龍將趙匡胤背回家中,有心沽酒煮肉款待,無奈家徒四壁,鍋底斷炊。情急下他跑到集市,用祖傳獵叉換來一斤多豬肉、二斤麵粉,喚娘子下廚。

張家娘子心靈手巧,燒了一碗肉絲湯後,將餘下之肉與煎餅一起剁碎,配上鹽和香料,包成雞蛋大小的土菜圓子,在籠中蒸熟,再用荷葉包好,作為趙匡胤路途中的乾糧。

這圓子黃澄澄、香噴噴,令人饞涎欲滴。趙匡胤食之精力大增,乘黑渡過淮河,將南唐的軍情急報於柴榮。

柴榮聽後大喜,命趙匡胤率三千精兵,夜襲唐軍塗山水陸營寨。趙匡胤趁唐營起火,一馬當先沖入敵陣,大敗唐軍於塗山渦口,斬唐軍都監何延錫等首級萬餘,獲戰艦五十餘艘。經此大捷,趙匡胤名聲大振,從此備受柴榮器重。

柴榮病故後幼子登基,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代周為宋。一日茶飯過後,他心血來潮,想起恩公張龍的農家圓子,遂敕命張龍夫婦入宮向御廚傳技。從此,塗山農家圓子成為宮廷御食,上至趙家王室,下至黎民百姓,食客如雲,享譽汴京。

註:本文中的神話均收集、整理自《蚌埠故事》。

聆聽珠城故事,感受特色文化。

下次和小夥伴一起品嘗這些美食,

你就可以在他們面前

展示一下自己的知識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蚌埠旅遊 的精彩文章:

TAG:蚌埠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