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目標雖然是全球五朵雲 但留給華為的時間不多了

目標雖然是全球五朵雲 但留給華為的時間不多了

雲計算時代越來越多的企業正身處轉型的浪潮當中,對於企業來說,轉型所帶來的很大程度是不可避免的痛苦,這不僅包含了業務層面的數字化轉型,以及企業戰略角度的變革,尤其是像對於華為、思科、聯想這類國際大廠來說,其轉型的整個過程也是歷盡艱辛。

根據IDC的統計數據表明,當前雲計算IaaS市場當中阿里雲佔據了40%的市場,其規模達到了40億人民幣的規模,分列2、3、4名的企業分別是中國電信(8.51%)、騰訊雲(7.34%)和金山雲(6.02%)。在前四名的排名當中我們並沒有見到通信行業的巨頭廠商華為,而根據IDC的報告顯示,華為所身處的雲計算市場正是在分割剩下的37億的市場。

根據權威機構預測,到2020年國內雲計算市場的規模將會高達603.6億元,這讓我們不禁想到,華為雲不僅要去面對微軟Azure、亞馬遜AWS等國際巨頭雲廠商帶來的壓力,在國內市場,更要去面對阿里雲、Ucloud、青雲等一批後起之秀的廠商,對於華為雲來說,發展的腳步可謂是舉步維艱。在筆者看來,華為雲當前的市場份額佔比不管是企業級用戶還是初創型用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當中想要分一杯羹難度還是不小的,而從用戶角度出發,像阿里雲、青雲、微軟雲等公有雲服務商所提供的低價格服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華為雲搶佔市場份額的腳步和速度。

架構調整無疑為了緩解尷尬

在由任正非簽署的《關於Cloud BU組織變動的通知》的文件,宣布對其公司內部組織架構進行重大調整,將雲業務Cloud BU遷移至華為集團下,升級為該公司一級部門。這意味著,Cloud BU終於與企業業務、消費業務、運營商業務站到了一個level上了,比這更值得深思的是,這是華為有史以來第一次與運營商「唱對台戲」,而能做出這一決定,相信任正非也比較糾結。而且有一點不得不說的是,華為雲作為華為企業整體戰略當中相對薄弱的一環,從建立之初開始在市場當中就處於相對弱勢的角色,面對當前國內阿里雲,國外微軟雲、思科等大廠的競爭,對於華為雲的發展確實構成了不小的競爭壓力,而用戶,尤其是企業用戶來說,對華為雲平台的接受程度仍然有待提升。

對於華為來說,能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感謝電信運營商,如果沒有電信運營商也就沒有華為進入通信設備和解決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二的成績,任正非其實早在2010年就承諾華為做雲計算和傳統的IT企業會不一樣,對於華為而言,一定要抱緊電信運營商,所提供的雲服務就是要讓電信運營商馬上就能使用,從而讓用戶的網路變得更加敏捷,更加高效,這也是華為雲在應用層面將要帶給企業用戶的改變。抱緊運營商的「大腿」對於華為雲來說同樣也是一把雙刃劍,首先,華為這麼多年從運營商客戶那裡得到的好處是非常可觀的,但是一旦想從運營商「爸爸」那裡分得一杯公有雲的「羹」恐怕也不那麼容易。

2013年,時任華為輪值CEO副董事長徐直軍也表態,華為作為ICT領域的基礎設施提供商,將嚴格限定自己的業務邊界,不做運營商的運營商,儘可能不與合作夥伴發生競爭關係。如今,這一「承諾」終於被自己打破,華為終於開始與運營商撕破臉皮,不再考慮如何與運營商雲業務保持利益平衡的問題。那麼,這一尷尬角色會給華為未來的業務發展帶來不小的影響。

在筆者看來,運營商業務的特徵與市場化的企業業務、消費業務完全不同,華為高調進入公有雲市場,這對於運營商們來說無疑蛋糕被切走了一塊兒,如此一來運營商的臉色肯定不會好看,這會不會影響到華為在電信設備、系統層面的訂單數量,這還真不好說。同時,與行業當中諸如像阿里雲、騰訊雲、谷歌、AWS、微軟Azure這些公有雲廠商來比,涉足雲計算領域,也就相當於和一些客戶「反目成仇」了,殃及自身企業業務恐怕也是必然的事情,還是從用戶角度出發來看,一旦華為與之前的客戶構成「反目成仇」的局面,那麼最終受到牽連的必然是普通的企業用戶和個人用戶,從這點出髮長遠來看,用戶在選擇部署華為雲服務之前還是要謹慎一點。

華為雲是否起步過晚?

這也是至今讓行業內人士熱議的話題之一,華為雲在這樣一個市場節點去進攻雲計算市場,並放出「三年超過阿里雲」的豪言壯語,究其原因,早在2010年華為就以集團的名義發布了雲計算戰略以及端到端的解決方案「雲帆計劃」,其實當時華為就已經意識到了雲計算技術對於未來的商業社會究竟有多重要,2015年,華為高調宣布進入公有雲市場,時任華為企業雲服務總裁的楊瑞凱開場時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只有38米的舞台,華為整整走了4年。」有時,試錯比「錯過」更重要,華為在雲計算領域的主動放棄和「不作為」,讓其與雲計算運營商擦肩而過。這背後同樣透露著無奈與辛酸,從權威的市場研究數據來看,華為雲的豪言壯語背後,要想趕超國內外那些公有雲平台,市場規模和技術研發迭代方面還相距甚遠,而且畢竟華為雲受限於用戶的接受程度,所以豪言壯語的背後,還仍需繼續努力。

和傳統互聯網模式的雲計算廠商相比,華為雲的的確確算是一個保守派,對外的公關推廣話術也能看得出是非常的謹慎,某種程度上看,公有雲市場的競爭法則更像互聯網行業,見招出招,快速反應,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這一點上,習慣了運營商市場以年為周期的戰略制定和實施節奏,很明顯容易跟不上節奏,往往容易錯失機會。

前後夾擊窘境 華為雲能否破局

現在很多中小企業在雲計算方面的具體落地都會對華為公有雲造成一次不小的衝擊,華為也曾經表示,對於華為雲來說,其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對自身行業客戶等大型企業的了解。客觀來說,華為在這方面也確實比其他企業更有優勢和發言權,在全球化業務體系擴展的20年當中,歐洲、非洲、中東等市場的運營商基本上都是華為的客戶,華為雲藉助自己在私有雲的優勢去力推公有雲服務或許還有幾分勝算。

其實在早些時候華為就已經公布了自己的公有雲戰略,通過私有雲、運營商的結合,公有雲、自營公有雲等多種方式去構建華為雲服務的整個生態體系,從而全面地幫助企業實現敏捷和智能化的數字化轉型需求,這是華為雲向行業秀出的「肌肉」。

我們常說未來的二三十年當中,整個人類社會將進入智能社會,而雲將會在其中充當基石的角色,在2017年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輪值CEO郭平指出華為雲將會在智能社會時代去打造全球5朵雲之一的平台,這句話一時間在業界引起了廣泛關注。當前,雲計算已經成為未來商業的基礎設施,甚至通過雲和物聯網、終端、應用的結合使得用戶對於服務種類的多樣化需求開始變得嚴苛,對於華為雲來說,一直遊走在運營商的陰影之下,哪怕一隻腳踏進雲計算的地盤,其實對於業務和服務層面恐怕也在打鼓。

從廠商的技術角度來看,公有雲平台依託的是強大的安全性以及部署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對於華為雲來說,在整個平台的靈活性當中如何依靠自身強大的硬體基礎設施作為底層支撐,從而保證企業用戶日趨嚴苛的複雜應用需求,是首先要解決的棘手問題。此外,從用戶角度出發,為了保證自身數據的安全性,用戶可能更容易信賴具備安全背景的公有雲平台,從這點來看,華為雲相比國外廠商去打入中國市場還是有不少機會的,畢竟任何應用的來源都源自用戶的需求。

寫在最後

很多人都說現在進入雲計算市場,尤其是公有雲市場,可能機會不多了,對於像華為這樣的巨頭廠商來說,也是試水多年,但是至今仍然在摸索著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縱觀阿里、騰訊等廠商在雲計算市場競爭當中的低價競爭等措施,如何將自身業務的協同性和強大技術優勢做結合,對於未來的雲計算企業來說,才是發展的重中之重。

華為作為一個傳統ICT領域的老牌廠商,要想在新形勢下去切分公有雲這塊蛋糕,機遇的背後是嚴峻的挑戰,只有從企業用戶應用的訴求出發,基於強大的IaaS平台作支撐,在PaaS擴展和SaaS應用這兩條路上尋求突破點,才有可能扭轉頹廢的局勢,贏得市場和用戶的信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平洋電腦網 的精彩文章:

高通aptX HD技術解決耳機全面無線化的難點和痛點
埋頭苦幹就行?智能產品成功不靠天道酬勤

TAG:太平洋電腦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