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廂記》是我國古代愛情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

《西廂記》是我國古代愛情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

王實甫和《西廂記》

《西廂記》是我國古代愛情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它通過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熱情歌頌了青年男女反抗禮教、爭取婚姻自由的鬥爭。由於《西廂記》在思想

和藝術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影響深遠,在結構體制上又規模宏大,所以有的學者稱它是元雜劇的壓卷之作。

一、王實甫的生平與創作

關於王實甫的生平,我們知道得很少。《錄鬼簿》只記載他是大都(今北京)人。名信德。他的戲劇活動,在元成宗元貞、大德間。

王實甫的雜劇作品,《錄鬼簿》著錄有l4種,現存有《西廂記》、《麗堂春》、《破窯記》三種,另有《芙蓉亭》、《販茶船》殘存各一折。《西廂記》是其代表作。《全元散曲》還收有他的小令一首,套曲兩套及殘曲。

二、從《鶯鶯傳》到《西廂記》

《西廂記》故事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寫書生張生從來不近女色,但自一見鶯鶯便不能自持,經過一番曲折,兩人有了私情。而後張生進京應舉,就斷絕了與鶯鶯的舊情。「始亂之,終棄之」。鶯鶯也只有自怨,後來嫁了人。鶯鶯是個悲劇人物,張生是個輕薄負情的書生。作者還借張生之口,說鶯鶯是「尤物」,稱讚張生是「善補過者」。儘管如此,由於作品塑造了崔鶯鶯這一敢於衝破傳統禮法的大家閨秀形象,所以在當時和後代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崔鶯鶯的故事在宋代流傳很廣,著名詞人秦觀和毛滂都曾把她的故事寫成《調笑轉踏》,這是一種歌舞曲。再後來趙令疇寫了[商調]《蝶戀花》,這是一篇鼓子詞,有唱有白。在這篇作品裡,作者對鶯鶯寄予了同情,譴責了張生的負情。人稱此作「句句言情,篇篇見意」。到金章宗時期,鶯鶯故事發生了一個飛躍,出現了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它使崔、張愛情故事以新的藝術面貌表現了嶄新的思想內容。在這部作品中,張生已經成為一個有情有義、忠於愛情的人物,他和鶯鶯一起抗爭,最後帶著鶯鶯出走,獲得了「美滿團圓」的結局。這部作品是《西廂記》雜劇產生的直接基礎,在文學史上居有重要的地位。後人稱它為「董西廂」,而稱王實甫的作品為「王西廂」。

三、《西廂記》的情節和戲劇衝突

《西廂記》打破元雜劇四折一楔子的體例,5本連演,用21折的篇幅,充分述寫崔、張愛情故事。

第一本《張君瑞鬧道場》,寫崔、張愛情的開始。已故相國夫人崔氏帶著l9歲的女兒鶯鶯扶柩回家鄉博陵葬夫,因路途有阻,暫住河中府普救寺(在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寫信召她的侄兒鄭恆前來幫她回鄉。鄭恆是鄭尚書之子,與鶯鶯已有婚約。這時有個書生張君瑞,進京應舉,路過普救寺,和鶯鶯一見鍾情。

第二本《崔鶯鶯夜聽琴》,寫崔、張愛情的成熟及他們與崔夫人的第一次衝突。軍人孫飛虎聽說鶯鶯有傾國傾城之色,率兵包圍了普救寺,限三天獻出鶯鶯做壓寨夫人。危急中老夫人宣稱:但有退兵之策的,將鶯鶯與他為妻。張生寫信給他的朋友白馬將軍杜確,杜確帶兵殺退孫飛虎。事後,老夫人反悔。張生彈琴向鶯鶯表達愛慕之意,鶯鶯也向他表示了自己的愛情。

第三本《張君瑞害相思》,寫崔、張和紅娘三人之間的誤會,進一步展現他們的性格,也是崔、張愛情的進一步發展。張生自那夜彈琴之後,便害起了相思病,趁紅娘來探病,托她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約他夜間花園私會,張生赴約,卻被鶯鶯訓斥一頓。張生因此病情加重。鶯鶯又讓紅娘去送藥方,再次約張生幽會。

第四本《草橋店夢鶯鶯》,寫鶯鶯到張生書房幽會,私下做了夫妻。老夫人發覺,拷問紅娘。紅娘說出真情,並指責老夫人忘恩負義,處置不當。老夫人只好答應了他們的婚事,但要張生進京趕考,考中得官才能回來成親。長亭送別之後,張生走到草橋店,夢與鶯鶯相會,醒來不勝惆悵。

第五本《張君瑞慶團因》,寫張生考中狀元尚未歸來時,鄭恆來到普救寺,他欺騙老夫人,說張生已被衛尚書招為女婿。老夫人即讓鄭恆擇吉成親。恰在成親那天,張生歸來,他做了河中府尹。真相大白,鄭恆羞愧自盡,張生和鶯鶯花好月圓。

《西廂記》的戲劇衝突有兩條線索:一是以老夫人及鄭恆為一方,以崔鶯鶯、張生、紅娘為另一方的衝突;二是崔鶯鶯、張生、紅娘之間的矛盾衝突。前者是主線,後者是輔線。兩條線索互相制約,交錯展開。

從根本意義上說,戲劇的矛盾衝突並不是以崔、張一方的絕對勝利而結束的,而是一種妥協的結果。崔、張最終結成夫妻,願望得到了滿足;老夫人「不招白衣女婿」的願望也得到了滿足,她要維護的相門體面也維護了。作者「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理想實現了,以門閥地位為基礎的婚姻觀念也沒有遭到破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宣成 的精彩文章:

郭宣成:與王維、孟浩然等山水詩人同時出現於盛唐詩壇的有
姜夔詞的題材以感時傷世、詠物言志及追記戀情為主

TAG:郭宣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