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農民家裡的磨刀石,卻被宋徽宗當成寶,恭恭敬敬「請」到了皇宮裡

農民家裡的磨刀石,卻被宋徽宗當成寶,恭恭敬敬「請」到了皇宮裡

北宋大觀四年,宋徽宗在位期間,發生了一件奇特之事。宋徽宗派出的使者,來到山西鳳翔,把當地的幾塊石頭精心包裹後,裝到車上,浩浩蕩蕩啟程送往京師汴梁。這幾塊石頭中,有一塊曾經是農夫家中的磨刀石。到了汴梁,立即受到宋徽宗的「隆重接待」,恭恭敬敬「請」進皇宮保和殿,恭恭敬敬地陳列好。宋徽宗喜出望外,每天有事沒事就會來到這幾塊石頭之前,時而仔細觀賞,時而嘖嘖讚歎,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這幾塊石頭,為何能得到宋徽宗的青睞? 其實,不光宋徽宗重視這幾塊石頭,宋朝歷代皇帝,以及蘇東坡等文人學士,都對這幾塊石頭表示出濃厚的興趣和重視。這幾塊石頭並非尋常之物,乃是被後來的康有為稱之為「中華第一古物」的陳倉石鼓。它們自從唐太宗貞觀年間,在陝西陳倉的荒山中被發現後,千百年來一直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根據後人研究表明,陳倉石鼓一共有十個,製作年代大約在周朝至秦始皇之間的一段時間中,距今已有近三千年歷史。每塊石鼓形狀呈方圓相濟之狀,重約一噸,體表鐫刻著意態古雅的篆書字體,記述了當年皇帝出巡遊獵的一些場景。石鼓發現之後一百多年,安史之亂爆發,唐肅宗為了保護石鼓,免得在戰亂中流失,命人把它們掩埋起來。

安史之亂平定多年後,唐朝人才又想起這十個石鼓,於是多方訪查,結果只找到了九個,第十個在兵荒馬亂中不知所蹤。於是,九個石鼓被放置到鳳翔府的孔廟中,供文人學士們觀摩欣賞。唐朝大文學家韓愈為此專門寫下了《石鼓歌》,陳倉石鼓也得以流傳後世,天下知名。唐朝覆滅後,中原大地再度陷入五代十國的數十年戰亂局面,陳倉石鼓再度散失。

宋仁宗在位期間,對於金石書畫之道頗有研究。他曾命人在全國到處尋找石鼓,以此彰顯盛世太平之象。鳳翔知府司馬池,作為陳倉石鼓存放地的主管官吏,自然分外賣力,不遺餘力搜求這幾個石鼓。功夫不負有心人,還真讓他給找到了。可能是因為石鼓笨重難以搬運,加之普通人也無從知道這些大石塊的價值所在,因此它們並未離開鳳翔,陸續在當地被司馬池找到。

遺憾的是,司馬池也只找到了九個,第十個死活找不到。司馬池急於陞官邀賞,竟然不擇手段,仿照九個石鼓的樣子,偽造了一個假的,然後堂而皇之地上報朝廷。結果堂堂大宋,豈能沒有識貨之人,司馬池的把戲不久被人揭穿,不僅沒有升官發財,還被撤職查辦,偷雞不成蝕把米。第十個石鼓的下落,從此成為迷案,誰也不知它的下落。

皇佑四年,北宋金石家向傳師,對於古代書法字畫頗有研究。他無意中得到一套陳倉石鼓的石鼓文拓印圖,不由心中一動。有石鼓文拓印圖,必定就有石鼓原物。經過輾轉訪查,向傳師得知,這套石鼓文拓印本,來自於關中某地的世族大家。他立即起身前往關中,想當面諮詢他們石鼓文拓印本的來歷。誰知等他趕到當地,卻大失所望。該家族因遭到瘟災,死的死逃的逃,一個人也沒見到。

向傳師非常失望。但他沒有死心,長期留駐當地,在鄉野村莊之間遊盪,想訪求到第十個石鼓的下落。他的苦心彷彿感動了上蒼。《岐陽石鼓記》記載,向傳師在郊野的一戶農民家中,意外見到了一個石器。這個石制器皿,粗細與石鼓相彷彿,但卻被截去上半截,邊緣磨平被充作磨刀石。當向傳師仔細審視這個石器器身時,終於看到了他期盼已久的石鼓文,雖然損毀嚴重但依稀可辨。第十個石鼓由此得以浮出水面。

十個石鼓團圓後,於宋徽宗年間被搬運到皇宮中。靖康之變中,它們再度陷入顛沛流離,被金兵搬到了燕京。自此之後,石鼓才得以安定下來,保存至今,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奇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徽宗 的精彩文章:

1個道士獻上一計,想讓宋徽宗多子多孫,卻給宋朝惹來一場大禍
金簪刺喉不死 拗斷金簪吞下 這位風塵女子的表現愧煞宋徽宗趙佶

TAG:宋徽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