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區塊鏈技術能讓我吃得更安全嗎?

區塊鏈技術能讓我吃得更安全嗎?

區塊鏈已被捧至神壇。

被包裝得神乎其神的區塊鏈,到底在哪個場景落地了?

區塊鏈真的能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在幣市驚心動魄的時刻,區塊鏈項目的落地,卻顯得步履蹣跚。

區塊鏈具有不可篡改性,大家設想的第一應用場景,就是:溯源。

在農業市場,區塊鏈正在嘗試落地。

食品安全,一直是中國人的心頭之痛。

區塊鏈技術真的能讓這個難題迎刃而解?

01廣闊市場

中國農業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農作物總播種面積,達到166650千公頃;農產品流通市場在10萬億左右。

這麼大的市場,足夠容納新的技術變革。

另一方面,「民以食為天」,中國本就有吃文化,加上消費升級,消費者對吃的關注度更高,要求也更高。

「現在農產品供應和消費兩端,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一些好的東西,賣不上好價格;想買好產品的人,也找不到好的購買渠道。」根源鏈聯合創始人兼COO徐立春認為。

在中國,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心頭之痛。

媒體頻繁曝出食品安全事件,比如轟動全國的「殭屍肉」「鎘大米」「毒生薑」「瘦肉精」「地溝油」,不勝枚舉。

在百度新聞中搜索「農產品」,智能聯想的關鍵詞卻是「污染」「中毒」。

如此廣博的市場,如此痛的痛點,區塊鏈技術是否能重塑行業?

目前農業領域區塊鏈溯源方式,主要就是在農產品上加一個二維碼,一掃描,就能看到這個產品的品種、生產和運輸等多個信息。

比如,眾安推出的區塊鏈「步步雞」,消費者掃描二維碼後,就能看到這隻雞的產地、什麼時候入欄,什麼時候出欄,走了多少步,活動軌跡等。

「這些數據一部分是人工上傳,一部分是通過物聯網技術採集。」眾安科技對一本區塊鏈表示。

另一方面,區塊鏈還有不可篡改的特性,數據一旦上鏈,就沒法更改。

「區塊鏈本身是解決多方參與時,大家的信任問題。」徐立春稱。

目前,「區塊鏈+農業」已成為一個期望較高的區塊鏈落地領域。

除了眾安的「步步雞」和根源鏈之外,上市公司北大荒近期也宣布,「第一批區塊鏈認證大米」已在京東銷售。

而零售巨頭阿里、京東、沃爾瑪,也紛紛宣布,將把區塊鏈技術,嫁接到食品安全領域。

一場在農業產業鏈領域的技術改造轟轟烈烈展開,它能徹底解決農產品安全的痛點嗎?

02技術邊界

在目前狂熱的氛圍下,部分人已將區塊鏈技術捧上神壇,以為去中心化能顛覆一切。

但實際上,在農業這個傳統的領域,區塊鏈的落地也有很多掣肘。

「區塊鏈只是在做數據存儲、加密、路由、轉發的過程,但數據採集、感知,需要人力、物聯網設備,這是需要花錢的。」徐立春解釋。

這意味著,除了搭建區塊鏈平台外,在數據採集階段,需要不菲的資金投入。

更關鍵的是,區塊鏈技術落地,有時需要用戶的理解和配合。

「如果用戶沒有意識到區塊鏈能幫他帶來農產品品質、附加值的提升,他是很難接受的。」徐立春表示,「尤其是農民,多花一分錢,他可能要問十個問題。」

因此,在項目早期,區塊鏈技術的實際價值,還沒能超越「噱頭」。

另一方面,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也需要考慮不同「場景」。

比如,居民會關注附近菜市場的食品安全,工作人員講究外賣的安全,學生會考慮食堂食品安全,這些全都依託在某個具體場景中。

「如果不考慮場景,只想做大而全,將會面臨成本過大問題。」徐立春認為。

最關鍵的是,「假貨」問題,並不能單憑區塊鏈技術來根本解決的。

比如很多大的連鎖超市,它藉助區塊鏈溯源技術,本質目的不是為了「食品安全」,而是為了管理貨物。

所以他們選擇的區塊鏈記賬節點,大都是大的生產機構和供應商。

他們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只在乎「多賣多賺」,甚至有可能,他們會聯合起來數據造假。

這就是區塊鏈落地現實的最大掣肘:你能保證上傳的數據,絕對不會被篡改;但你不能保證,上傳的數據是真的。

這意味著,消費者最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不能從本質上得到解決。

另一方面,區塊鏈怎麼證明「你就是你」的問題。

比如,一瓶名牌葡萄酒,掃碼後區塊鏈上顯示是真實品牌,但你怎麼證明,瓶子里的酒沒被換過?

「區塊鏈不能夠解決問題,只能改善。」徐立春稱,區塊鏈技術的進入,讓造假的成本更高了。

以前造假,只需要腐蝕一個中心記賬「節點」,比如,採購人員。

而現在,需要打通所有節點,造假成本提高。

最後,和其他領域的區塊鏈項目一樣,「區塊鏈+農業」也存在各種炒作、泡沫問題。

「2018年湧入很多做區塊鏈溯源的公司。」徐立春說,也有不少選擇了農業作為技術落地突破口。

「之前我們會在官網上發一些項目進展消息,現在都撤掉了。」徐立春稱,「因為會被有些團隊,直接拿去自用。」

炒作和掣肘下,應該如何擺正區塊鏈在農業領域的位置?

03銷售關鍵

除了區塊鏈,就沒有其他能解決食品安全的辦法嗎?

「不是沒有其他辦法,而是人願不願意去做。」徐立春解釋。

農產品的供應鏈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涉及多方,農業局、衛生局、葯監局、工商局、環保局等多個部門交織其中,「僅靠傳統的制度或處罰措施,很很難讓這個環境變得乾淨。」徐立春稱。

如此看來,目前,區塊鏈技術是最好的辦法了。

但同時,有個觀點需要明確,區塊鏈不能解決農產品流通、食品安全的問題,只能是「改善」。

「與其說區塊鏈技術是『顛覆』,不如說是『升級』。」徐立春認為。

對於農民來說,你和他提區塊鏈,他們壓根不會搭理你,但是你說能幫助他們提高農產品的銷售,那估計就會兩眼放光。

「在扶貧的時候,你說區塊鏈,他們並不認可;但你跟他說,以前買10塊錢的,現在加了這個技術,能買到20多,還能提高銷量,他們就說『來吧來吧』。」徐立春稱。

所以根源鏈有了一個創新,他們在溯源的基礎上,搭建一個新零售流通平台,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

因此,這個「區塊鏈+農業」的體系,需要負責數據的真實性,也要負責產品的銷售——既做溯源,又做電商。

如此,才能將技術落地現實。

「目前,區塊鏈技術不是嬰兒時期,而是更早期的孕育時期。」徐立春認為,農業市場巨大,多家企業進入,可以共同教育市場。

在炒作、泡沫盛行的當下,更需要冷靜踏實的聲音。

來源:一本財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途商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陌陌吞併探探,兩大巨頭的相互抱團開啟單身狗經濟
各種幣暴漲暴跌、醜態百出的背後:區塊鏈自身技術仍需迭代 ICO傳銷愈演愈烈

TAG:品途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