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吐魯番先民都吃啥?牙齒告訴你答案

古代吐魯番先民都吃啥?牙齒告訴你答案

經過一番研究,古代人群的牙齒可以成為學者透視古代居民生活的特殊而珍貴的材料。近日,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張全超、碩士研究生張雯欣等共同發表研究成果。他們認為,通過研究新疆吐魯番加依墓地青銅—早期鐵器時代居民牙齒的磨耗狀況,可推測加依墓地居民的食物結構應以肉類為主,穀類亦佔有一定地位;此外可能是受到惡劣生活環境及特殊穀物加工技術的影響,日常食物較為堅硬。

來自吐魯番的珍貴材料

吐魯番加依墓地位於吐魯番市亞爾鄉加依村南3公里的一處戈壁台地上,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2013年底至2014年初,吐魯番學研究院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共清理青銅時代晚期至早期鐵器時代(公元前10世紀—前2世紀)墓葬217座。隨葬器物以陶器和木器為主,尤以精美的單耳彩陶罐和木製弓箭為代表,另有代葬木俑、原始紡織工具(「腰機」)、長方形雙耳彩陶盆等具有鮮明特色的器物,以及大量的動植物標本——許多墓葬中可見有隨葬的羊頭、羊腿和羊肩胛骨;而彩陶內則盛有大量殘留物,包括羊糞、駱駝糞和植物種子。墓葬出土的生活用具和狩獵工具表明,加依墓地居民的主要經濟模式是畜牧和狩獵,並從事小規模的種植。綜合葬式、隨葬品和墓地所在地理位置,加依墓地屬於一處以畜牧和狩獵為主要經濟模式的蘇貝希文化遺址。

吐魯番盆地位於天山南麓,四周高山環繞,屬於獨特的暖溫帶大陸荒漠性氣候,具有日照長、氣溫高、晝夜溫差大、降水少和風力強五大特點。此地自古便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在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特殊的生存環境和地理位置導致該地區存在獨特的文化面貌。

張全超等介紹,今天,對於漢以前吐魯番地區的文化面貌無法從文獻記載中窺見。加依墓地的人骨保存情況普遍較好,牙齒標本多附著在上、下頜骨之上,大部分單個牙齒均可還原到解剖學位置,是探究吐魯番盆地漢以前居民飲食結構及社會經濟模式的珍貴材料,對復原該地區青銅—早期鐵器時代居民的經濟模式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價值非凡的牙齒磨耗

牙齒的磨耗主要源於牙齒與食物等外來物質接觸所造成的齒冠釉質和本質的缺失,不同人群間由於生活環境、食物構成和行為模式等方面的差異而在牙齒上呈現出不同的磨耗形態磨耗現象極有可能是食用某些硬質食物(尤其是穀類)的偏好所造成的。因此,牙齒的磨耗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代居民的食物結構、用牙習慣和社會經濟模式。

新疆地區常年高溫、乾旱、多風沙的氣候很快就能帶走食物中的水分,甚至在食物中摻入少量沙土,使食物變得異常堅硬;而以游牧為生的加依墓地居民必須不斷克服環境因素帶來的種種困難,製作出適合游牧生活的食物——這類食物通常需要易於長期保存且便於隨身攜帶。新疆地區極端乾旱的特殊埋藏環境使得一些考古遺址中的食物遺存得以保存至今,成為探索絲綢之路古代人群日常食物結構的重要參考。鄯善縣蘇貝希墓地曾出土了盛放於陶缽內的粟類麵食和小米遺存。該發現表明吐魯番地區早在青銅時代便已形成了種植和食用穀類食物的習慣。洛浦縣的山普拉古墓群中還出土了小米製成的黍餅,這些製作粗糙的黍餅被存放在一些錐形的獸皮口袋中,應該是當時的游牧民族為長期的放牧生活所準備的乾糧。發掘者還在M49個體的絹袍下擺內發現了千餘枚小米,這種在衣物中貯存食物的行為可能也是對艱苦的游牧生活的一種適應。相似的糜穀類食物還發現於哈密市的五堡墓地。這些出土於新疆地區考古遺址中的食物遺存多數是古代游牧民族為適應游牧生活而開發出的便利食品,為了能夠長期保存,這些食物多數為加工粗糙的堅硬食物,這很可能是導致加依墓地居民牙齒磨耗偏重以及出現偏斜式磨耗特徵的重要原因。

研究者選取了出土於加依墓地的69例頭骨(其中男性33例,女性35例,性別未知1例)上共計1115枚牙齒及其上下頜骨標本。通過對這些青銅—早期鐵器時代居民的牙齒磨耗、疾病和咀嚼壓力等特徵進行了觀察、對比和分析,研究們探討了加依墓地居民的食物結構和社會經濟模式。研究結果表明,加依墓地居民的偏斜式磨耗比新疆和內蒙古同時期的古代居民更為顯著。對牙齒疾病等其他特徵的觀察和統計顯示,加依墓地居民的齲齒率偏低(個體出現率18.8%,牙齒出現率1.6%),牙結石(71.0%)、生前脫落(43.5%)、根尖膿腫(46.4%)和牙周病(37.7%)等齒科疾病均較為普遍,9例個體出現代表咀嚼壓力的下頜骨質隆起,此外還發現個別可能是工具性使用所致的特殊形態的牙齒磨耗。結合新疆地區民族學調查資料和現代醫學研究成果,研究者認為加依墓地居民日常多食用經過加工處理而變得乾燥堅硬的穀類食物;此外,惡劣的環境,如空氣中的沙土也加劇了加依墓地居民牙齒磨耗的進程,與此同時帶來了各種口腔疾病和咀嚼壓力。

他們還認為,加依墓地出土的遺物也能為探討其食物結構和社會經濟模式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墓地中隨葬動物肢體的現象非常普遍,其中最為多見的是羊頭骨,亦有部分墓葬隨葬羊肩胛骨和肢骨等。隨葬的動物骨骼並無明顯的擺放規律,或盛放在隨葬的陶器或木器內,或直接放置在墓室中,也有的置於墓主人骨架之上。紡輪、毛氈、骨錐、角觽等器物的發現也提示了加依墓地居民對動物資源的多重利用。墓葬中還發現了若干木製弓箭和銅箭鏃,基本形制保存完整,多擺放於墓主人屍骨的兩側。此外,墓地中將植物種子盛在陶器中隨葬的現象也較為普遍。結合墓地出土的動植物遺存和狩獵、生活工具可見,加依墓地居民的社會經濟模式以畜牧和狩獵為主,且從事小規模的種植。偏低的齲齒率和偏重的前部牙齒磨耗進一步暗示了該人群對動物類食物的依賴,而惡劣的生活環境和堅硬的食物(尤其是穀類)則可能是導致加依墓地居民顯著的偏斜式磨耗和偏重的後部牙齒磨耗的主要原因。

原標題:讓牙齒「講出」先民的故事 探究吐魯番加依墓地居民的牙齒磨耗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李延寧 排版編輯:劉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牙齒 的精彩文章:

超凶,別惹我!網友家的小黑貓見人就露出牙齒示威,嚇死寶寶了!
喝完酒牙齒變黑?常喝酒的你該這樣保護牙齒

TAG:牙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