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對照中國史前殘留酒石酸,美國釀出「九千年前的酒」,想知道什麼味嗎

對照中國史前殘留酒石酸,美國釀出「九千年前的酒」,想知道什麼味嗎

提起賈湖遺址,估計很多歷史愛好者都聽說過它的大名了。

畢竟,今年一月,中央電視台《國家寶藏》第三期節目專門介紹了從該遺址出土的骨笛。

該骨笛的出土,改寫了中國音樂史,堪稱中國古代音樂文明史上的一個奇蹟,也是世界音樂文明史上的傑出代表之一!

賈湖遺址位於河南省中部的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公里的賈湖村,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前期重要遺址,C14、釋光測年結果顯示其距今約9000―7500年,文化積澱豐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1983至200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先後對它進行了7次科學發掘,出土的遺物十分豐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30支骨笛30支。

此外,還有契刻符號17例。

這些契刻符號,被認定為「最終演變成漢字體系已知的最早前身」。

這裡要說的,是遺址上出土的碳化稻米。

賈湖遺址的發掘,其實是跟與距之不遠的的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的發掘有直接聯繫的。

而新鄭裴李崗遺址的發掘,則緣於考古人員在裴李崗村村民家發現一些奇特的石制洗衣搓板。

這些石制洗衣搓板其實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前期先民製作的石磨盤!

裴李崗村村民無知,從地下掘起,當作了洗衣搓板使用。

賈湖遺址也出土了同樣的石磨盤,還有磨棒、石鏟等物。

這就表明,8000年前,賈湖地區已有了人工栽培稻。

這,對研究稻作農業起源以及這一時期原始先民生產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遺憾的是,考古人員遲遲未能找到有關當時的稻穀證據。

直到1990年春,考古人員在對發掘資料進行室內整理時,才在一塊紅燒土塊上發現了幾枚稻殼印痕。

這些稻殼印痕經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孔昭宸研究員鑒定,確認為人工栽培稻。

1994年6月,科學家經對一些標本進行浮選,才初次發現了一些碳化稻米(籽實)。

這些碳化稻米引起了學術界廣泛關注。

該7月,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對這些碳化稻米的發現先後召開成果鑒定會和學術討論會,與會的考古、農業史、古生物學家對這一發現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視。

同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張居中、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孔昭宸、劉長江和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王象坤又對6個遺迹內的標本進行浮選,又發現大量碳化稻米和菱角碳化果實。

1998年,張居中對賈湖稻作粳稻深入研究,在英國Antiquity(古物)雜誌發表了《河南稻作農業新發現與中國粳稻起源新論》。

必須大書特書的是,張居中教授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著名教授、博士帕特里克?麥克戈溫合作,於2004年12月對賈湖陶器壁上的附著物進行化驗分析,有驚人發現:附著物內含有酒類揮發後的酒石酸!

這一現象證明:9000年前賈湖人已經掌握了酒的釀造方法,所用原料包括稻米、蜂蜜、山楂、葡萄等。

專家認為:此前在伊朗發現的大約公元前5400年前的酒,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酒」。賈湖酒的發現,改寫了這一記錄,比國外發現的最早的酒要早1000多年,成為世界上目前發現最早與酒有關的實物資料。

研究成果刊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

美國《國家地理》等及國內外媒體進行了廣泛報道。

有意思的是,美國特拉華納州狗鯊頭酒廠於2005年7月已成功複製出賈湖先民釀酒的古配方,並於該年生產這種九千年前的古酒!

想了又想,還是覺得不可思議,賈湖先民竟然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就開始釀酒了!

但讓人震驚的事兒還不止這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於2016年12月24日作出最新報告,即該校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龔德才教授的研究團隊在賈湖遺址兩處墓葬人遺骸腹部土壤樣品中,檢測到了蠶絲蛋白的殘留物。

通過對這些殘留物的分析,再結合從遺址中所發現的編織工具和骨針等物,即8500年前的賈湖先民可能已掌握基本的編織和縫紉技藝,並有意識地使用蠶絲纖維製作絲綢。

如果這一結論成立,中國絲綢出現的考古學證據將提前了近4000年。

這一成果已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Plos One》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覃仕勇講史 的精彩文章:

太平天國中與洋槍隊交手最多的悍將,疆場無敵,偏死叛徒手,惜哉
百萬大軍爭先恐後向兩萬侵略者投降,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最大恥辱

TAG:覃仕勇講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