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請不要教育出一個對你言聽計從的孩子

請不要教育出一個對你言聽計從的孩子

1

一年不見,孩子卻選擇屏蔽父母

今天是初九,上班的第三天。

假期太短,親情太濃,彷彿來不及說再見,我們就不得不踏上返程路。

剛回到家時,就要領略媽媽嫌我們穿得太少,起得太晚,沒有對象,不做家務的連環奪命「嘮叨大法」。

直到春節接近尾聲,我們收拾行囊準備上班,才發現下一次回來見父母,得一年以後了。

不少網友曬出媽媽給裝的後備箱和行李箱:雞鴨、香腸、糕點、大米、菜籽油、土雞蛋、年糕、牛肉……

這些都是被爸爸媽媽惦記著的幸福啊……行囊滿,還可以帶走,父母的牽掛太難帶走。

遠在年少讀書的時候,我們就在一步步離開我們父母的懷抱,父母正在一步步從我們的人生中缺席...

父母只能通過電話、微信等渠道,來了解我們的近況。

然而,他們看到的朋友圈,卻往往是這樣的……

據騰訊新聞調查製作的《朋友圈年度親情白皮書》顯示,受調查的1209個子女中,52%的人表示曾經在朋友圈裡屏蔽過父母,或者沒有加他們為好友。

父母最大的心愿,莫過於年老時被愛自己的兒孫繞膝。

但事實上,對於許多父母來說,這只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空想。孩子外出打拚事業,心也隨之疏遠了父母,把父母放在自己朋友圈以外。

屏蔽父母的原因有很多:

父母與子女中首先邁出絕交這一步的往往是兒女。

數據顯示,屏蔽父母的人中,50%的人主動與父母切斷了聯繫,而父母中這麼做的人只有5-6%。

但是,被子女屏蔽的父母多數不知道原因。

67%的子女表示他們告訴了父母不想來往的原因,而60%的父母則表示他們不知道為什麼子女不和自己來往,對自己被屏蔽的原因更是一頭霧水。

2

父母太嘮叨,只好屏蔽

「父母看到我很閑,就會狂催婚」

—— 秦建平 28歲

秦建平的老家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目前在重慶上班,微信名叫「孤獨的汪」。

他將媽媽、爸爸、二姨等長輩的許可權設置為「不讓他看我的朋友圈」。對於除長輩以外的600多個好友,他沒有設置這個許可權。

秦建平說,自從兩年前和女朋友分手,他再沒談過戀愛。

父母特別擔心,每次看到秦建平發朋友圈,就在評論區質問:「這麼閑還不去談戀愛?」其他長輩則在評論區跟著起鬨,讓他覺得壓力巨大。

春節後,他索性就將父母等長輩屏蔽於朋友圈外。

「父母也不懂朋友圈,我說我已經不發朋友圈了。」秦建平說。

「面對父母,只想報喜不報憂」

—— 謝芸 26歲

謝芸並沒把父母設為圈外人,而是將他們進行了分組,只看得到部分朋友圈內容。

她說,自己是獨生女,一舉一動都會牽動父母的心。

有一次她煮菜不小心燙傷了手,去醫院處理後順手發了個朋友圈。但父母看到後,心疼得想連夜趕到重慶,她和男友反覆解釋才得以阻止。

「我爸說,我媽偷偷哭了一場,說女兒出門在外太難了。」

從那次以後,謝芸發朋友圈時就會特別注意,勾選一些內容不讓父母及長輩看到。只有喜訊才會對父母敞開大門。

她說:「那些生活小挫折,不想被父母看到。

「新生活,不能有爸媽的嘮叨」

—— 彭剛 22歲

剛大學畢業的彭剛,從離開父母家的那一刻起,就徹底進入了新生活。

每天晚上11時左右,他就會和室友一起喝啤酒、吃夜宵,常常分享自己喜歡的女主播照片、自己玩的手游超神瞬間等,為了不讓父母擔心,他將父母設為圈外人。

每次打電話,彭剛都跟家人說每天按時上下班、三餐規律……只怕爸媽知道他真實的生活後,止不住地嘮叨和管教。

彭剛說:「我的新生活,父母看不懂。」

3

父母知道被屏蔽,也有自責

如果父母知道兒女對自己設置了朋友圈屏蔽,會怎麼看?

讓人驚訝的是,除了不高興、難過,試圖去理解以外,很多父母也進行了自我反思甚至自責。

「從親戚那發現被兒子屏蔽」

——陳阿姨 51歲

「我一開始還不曉得,還是通過小姨微信發現的。」51歲的陳阿姨沒有去質問孩子,而是明智地選擇對兒子的這一舉動裝傻。

「兒子談戀愛了,就開始在朋友圈選擇性屏蔽我。可能還是我以前對他干涉太多,讓他有了逆反心理。」陳阿姨反省道。

自從知道被兒子屏蔽,她沒事就找小姨要微信看,偷偷在別人的微信里關注著兒子最近的動態。

「如果被屏蔽,會很失落」

——袁叔叔 49歲

袁叔叔的女兒還處於工作的實習期,跟他無話不談,關係親密,他很欣慰。

「如果女兒的微信屏蔽自己,可能我會覺得小棉襖長大了吧,理解但肯定會很失落。」

袁叔叔說,「如果自己被屏蔽,一定會和女兒及時溝通,了解原因。」

我們說,屏蔽父母是因為父母不能理解自己,還會瞎操心。

父母則說,我們就是想多了解孩子的近況,希望看到他是否開心快樂。

根據調查顯示,40%的父母會仔細閱讀孩子的每一條朋友圈。

做父母的,夢想其實很單純。他們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幸福,永遠在自己身邊,至少是想看就能看到的距離。

他們生怕有一天孩子在遙遠的地方受了欺負,沒人訴說,回家的路,又千里迢迢。

他們更頻繁地與子女通電話;

他們聽到子女的聲音時特別開心而且不會輕易掛斷;

他們因為子女短時間歸家一趟而雀躍不已;

他們的言語間始終是那幾個字:

孩子,回家吧……

4

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今年春節,一張祈福圖刷爆了朋友圈,我的朋友瓶子也轉發了那張圖。他在配文中寫道:

轉了這張圖將會把媽媽身上所有的疾病帶走,毫不猶豫的轉了。祝天下父母健康長壽!!!

火遍朋友圈的「轉菩薩為父母祈福」圖,作者闢謠畫中只是一位燈前念經的古人,沒有任何寓意!

但我知道,瓶子的朋友圈早就屏蔽了父母。這一份孝心,他的父母並不能看到。

這不能怨他絕情,這是瓶子與父母矛盾積累到最後爆發的結果。

從小學開始,瓶子一直留著板寸的髮型,普普通通沒有新意。

大學時,瓶子看到其他男生爭相用奇裝異發打扮著自己,吸引了不少女生,於是也想改變自己的造型。

這一想法遭到父母的強烈反對,他們看不慣現在的流行:我們那時候上學留的都是小平頭,多精神,現在這些烏七八糟的髮型太難看,不許你改!

在父母的高壓下,瓶子念大學時一直規規矩矩。

等到大學畢業,瓶子參加工作在外面租房,終於擺脫了父母的管制。

剛入職場的他一改上學時的風貌,理了個莫西乾的短髮,穿上最潮流的服裝,簡直變了一個人。

從瓶子朋友圈看到「出格」行為的父母「暴跳如雷」,父親每次都找他微信談話,母親更是頻繁電話嘮叨。

父母的念叨大大影響了瓶子的工作和生活,他索性屏蔽了父母。

瓶子以為他的父母,在中國的家長群體中不是少數。

我發給了他一份調查報告,其中的數據卻顯示,79%的父母願意給孩子必要的關愛和支持。

或許瓶子應該換個角度去思考如何看待與父母的關係。

百威與騰訊社交廣告今年聯合策划了一個廣告,主題為「請做我的圈內人」,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

女兒在城市裡工作奮鬥,每天都面對著父母在朋友圈的「瞎操心」。

她還熱愛馬拉松,發了不少關於馬拉松的朋友圈,更引來了父母的種種擔憂,於是女兒選擇了屏蔽父母。

春節,她決定不回家,去非洲挑戰沙漠馬拉松。

非洲沙漠極端惡劣的環境,讓她嘗盡了苦頭,就在中途快要放棄的時候,她竟然聽到了父母的呼喊聲。

原來父母為了支持她的愛好,千里迢迢跑到人生地不熟的非洲,為她加油:

無論孩子去哪裡,想做什麼,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都有父母在。

52%的子女與父母在不同的城市,20%的子女與父母在同一個城市但是分開住;

只有22%的子女每天能和父母見面;

40%的父母會瀏覽孩子的每一個朋友圈,但是52%的子女屏蔽了父母的朋友圈;

51%的子女認為不會得到父母的支持,但是78%的父母表示會支持……

子女和父母之間常年有一道深深的隔閡。打破隔閡的,往往都是父母對孩子的傾盡全力的支持。

也正是父母毫無保留的支持,給孩子輸送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和十足的安全感,成為他成長路上最美的底色。

讓他有勇氣和力量去直面生活的一切,並逐漸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父母願意給你的愛,其實超乎你的想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阡陌客 的精彩文章:

TAG:阡陌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