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紅海行動》最聰明之處,是沒有成為《戰狼3》

《紅海行動》最聰明之處,是沒有成為《戰狼3》

從《戰狼2》《空天獵》到《紅海行動》,短短一年間,中國軍事題材電影橫空出世。崛起速度之快,市場波瀾之大,超過人們意料。票房熱賣的背後,釋放出當下中國電影工業轉型、創作觀念嬗變以及觀眾消費升級等多重信號,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對軍事類型電影的全新詮釋和探索。這些作品在塑造中國科技強軍全新形象,展現現代高技術戰爭圖景的同時,也揭示了軍事類型電影的市場潛力。

這是一片未知而深邃的藍海,以《紅海行動》為代表,比票房成功更值得關注是模式和類型的成功,這是軍隊資源、專業製作和民間資本等多重合力的勝利。筆者認為,軍事類型電影具有整合資源和集聚要素的先天優勢,在尊重藝術規律和遵循商業法則的雙輪驅動下,最能呈現大片氣質。觀察這一輪軍事電影的異軍突起,有幾點重要啟示:

創意價值:類型比題材重要

有人說,2017年是中國軍事類型片的元年。從《戰狼2》到《紅海行動》的火爆,一方面說明市場回歸「內容為王」的理性消費;另一方面也預示產業的轉型升級,類型化創新日益頻繁且重要。這一輪中國軍事電影的突破意義正是在於對類型化的創新。

近30年來,我們的軍事電影創製思路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演進,有趣的是,每一階段都有「三部曲」為奠基石。第一階段是以《大決戰》三部曲為代表的戰爭片,以軍隊製片廠為中心,重歷史還原和場面再現的宏大敘事;第二是階段以《建國大業》、《建黨大業》和《建軍大業》三部曲為代表的獻禮片,以明星製為中心,重人物演繹和氛圍營造的中觀敘事;第三階段是以《戰狼2》至《紅海行動》的動作片。以導演為核心,重裝備技術和戰術合成的微觀敘事。從戰爭到行動,從軍隊壟斷到軍民融合,軍事電影的創製格局日趨開放,姿態越來越低。

軍事電影在商業化運作下,一些類型化要素初見雛形,例如,幾部大片中,統一的反恐主題、固定的營救情節、反映中國軍事思想的和平理念、軍種技術裝備的比武、英雄主義的角色設定。《戰狼》系列是成功定型的孤膽英雄類型,《空天獵》可以算是未定型的戰隊模式類型,《紅海行動》是更加強調團隊和集體的戰隊類型,等等。誠然,目前以各大軍種為後盾的中國軍事電影有其規定性,驅動力並不完全來自市場,這些電影的創作也不都是一種個人行為。但是,其商業邏輯是一脈相襲的,即按類型片要求,把電影拍得好看耐看。類型化是商業電影運作規律的反映,是觀眾觀影需求的體現。

傳統電影創作中,我們習慣講題材,很少談類型。但凡屬大製作的軍事電影,總逼入「重大歷史題材」一條死胡同,積重難返。如果對文本價值的判斷只是題材,對電影品牌的認識只是導演或明星,忽略對類型的深度挖掘,是跳不出怪圈的。題材源自革命文學傳統,是一個文本概念;類型來自商業電影語彙,是一個運作體系。題材最忌雷同,越抄越乏味;類型不怕重複,越拍越豐富。

實際上,中國電影市場上追逐、效仿的更多是同類題材或創意,而非真正的類型片。當下,類型比題材更為重要,它反映了中國電影對專業製作人,電影分級制度等一系列電影工業體系建設的要求。有專家認為,《紅海行動》有里程碑的意義,標誌了中國軍事電影創製的新高度。倒不如說,提供了對軍事類型電影深入拓展的可能。

專業品質:製作高於片酬

電影是光和影的藝術,以影像締造奇觀。從《戰狼2》《空天獵》到《紅海行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高品質的製作,深受好萊塢戰爭大片熏陶的中國觀眾,翻出《第一滴血》、《壯志凌雲》和《黑鷹墜落》來對標,驚呼中國軍事大片在技術層面已不遜美國,這裡包含了雙重涵義:一是非電影的因素,即中國科技強軍的成果。因軍事題材較為特殊,中外軍事電影天然帶有愛國主義基因,隱含軍事宣傳和國防教育功能。尤其處於變革和轉型中的中國軍隊,形象備受矚目,是電影票房的高價值目標。

從技術層面說,賣點來自三方面:一是對尖端新型軍事裝備的展示。二是對高技術戰爭下戰術對抗的模擬。三是對新型軍種特戰突擊隊戰力的揭秘。對此,軍方對這些電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提供了諸多電影中從未出現過的世界級武器裝備,力求真實還原海、陸、空中國軍隊的全新形象,某種意義上講,這一輪的軍事電影創製熱潮是國勢所趨,應運而生。二是電影自身的因素,即中國電影工業的進步。三部軍事大片都堪稱是華語電影史上空前的大製作,拍攝和製作環節的有效投入成為保證電影票房的關鍵。

據報道,《戰狼2》總投資達1.5億元,除去1000萬的片酬及其它費用,至少有1.2個億來保證製作。《空天獵》的演員片酬都不到總投資的10%,電影整體拍攝預算中,光是製作就花了兩個億的投資。《紅海行動》總成本5億,僅軍事裝備預算一項就高達2億。軍事類型電影對細節、場景的還原要求極高,拍攝和製作費用遠遠高於演員片酬,從而保證了電影的製作水準,對時下中國電影市場重IP、高片酬和低智商的流量電影恰好形成了逆反。

軍事電影重視「攝製投入為先」,代表了產業潮流。綜觀全球商業電影,攝製環節占電影總成本的比重越來越大。據索尼影業公布的部分數據統計,2005年,公司1億以上商業電影總成本的攝製費用佔24%,而2015年,這一數字已經上升為34%。從目前情況看,佔比還在不斷擴大,尤其是軍事戰爭題材電影。當然,不是說,大製作能解決所有問題,但要達到專業品質,首先意味對製作環節的高度敬畏,以職業的態度,開展精密的專業分工和國際化團隊合作,用工匠精神追求效果的極致,正如我們在《紅海行動》中看到的,每一支槍械都有清晰的交代,每一個裝備的爆破都用真槍實彈,每一個軍事動作都嚴格符合規範,「用一噸的認真來伺候一盎司的細節」。

動作敘事:「紅與黑」的融合

對於林超賢來說,《紅海行動》有特殊的指標意義。在北上的香港導演群中,他是把「紅與黑」融合得較好的一位。從《湄公河行動》到《紅海行動》,他個人極為鮮明的導演風格印在了中國軍事類型電影的模具中。其中,一條重要經驗就是,把香港電影多年積累的商業電影的敘事元素、導演技法融合進了軍事類型電影的創製中。

《戰狼2》使用了90年代香港功夫片的動作設計,我們能從中窺見袁和平的影子。《紅海行動》則借鑒了香港警匪片的敘事套路,從場面調度、畫面剪輯到鏡頭運用,都是有清楚的軌跡可循。早一點的《湄公河行動》則植入了黑幫片的影像風格,這對於大量觀看香港電影長大的內地觀眾,並不陌生。可以看到,香港導演進內地拍戲,帶來了很多新的元素,為中國軍事類型電影塑造了不同以往的影像風格。以《紅海行動》為例,呈現了香港商業片一貫擅長的動作敘事特質:

——善於駕馭調度複雜場面,尤擅表現城市巷戰、追逐和爆破,各種槍彈爆炸和成噸血漿製造的逼真戰爭場景。

——以人物動作為主線,強調平行和交插多重敘事,不依賴台詞和抑製表演。

——強化鏡頭語言連續性,節奏把控一流。手持攝影和快速變焦的交替使用,短促長焦和快速剪輯的巧妙結合。

——東方式軟硬結合的細節處理。既有鐵漢,亦見柔情。如少年狙擊手的刻劃,暴力中寄寓反戰;又如用一顆糖表現訣別,死亡中覓見溫情。輔以漢斯·季默式的配樂,一枝一葉,刻骨銘心。

動作敘事的另一面叫「暴力美學」。這是影迷對香港商業電影沿習好萊塢電影語彙的提煉。中國軍事類型電影語境中,不尚暴力,強調戰爭殘酷同時,彰顯仁義和非戰主題,除了槍炮和玫瑰外,觀眾還希望看到男人間的故事,這一點和香港動作片是相通的。

近10年來,香江導演紛紛北上,參與內地主旋律電影的創製,對電影產業轉型影響深遠。從徐克的《智取威虎山》,劉偉強的《建軍大業》到杜琪峰的《毒戰》,雖褒貶不一,但是,這種技術、產業和人才的融合畢竟是大勢所趨。香港電影工業製作流程為內地電影人悉心借鑒,尤其,香港動作類型片,多年的片場作業,師門傳承的浸潤,積澱了很深的底蘊,形成了各路門派,從吳宇森的浪漫、陳嘉上的溫雅、林嶺東的冷峻到林超賢的細膩,香港動作片從來不缺導演,缺的是對類型進行更廣泛的題材挖掘,缺的是對故事和角色進行更深入的打磨。中國軍事類型電影的崛起,提供了這樣一次機會。

林超賢是聰明的,不作加法,沒有把《紅海行動》拍成《戰狼3》,也不作減法,如導演諾蘭對《敦刻爾克》中英國軍人的設定,是「最低限度的英雄主義」。他明白,中國的軍事類型片首先要解決的還是最基本的問題:按套路出牌。

表演理念:真實的力量

這一輪中國軍事類型電影創作熱潮中,有一個非常可喜的現象即寫實主義的復興。這一點集中體現在演員角色塑造上,強調質樸的表演。無論《戰狼2》還是《紅海行動》,都慎用流量明星,不過度運用電腦特技,不提倡引進替身演員,崇尚實地實景,追求真人真演,這是對路的選擇。

軍事類型電影是有門檻的。吳京出身於武術運動員,張譯本身就有軍旅履歷,他們各自擁有非演員的職業經歷,為塑造好角色,打下了良好基礎。相反,《空天獵》在演員選擇上,終究無法跳出明星的羈絆,備受質疑。即使是好評如潮的《紅海行動》,在電視劇女王海清的角色選擇上也存有爭議,戰場女記者的固定套路,和演員略帶誇張的表演,成為全片比較容易齣戲的槽點。

軍事類型電影不同於一般的商業電影,演員的氣質不是溫室里的花,而是荒野中的草。表演要求形神俱佳,文武兼備,但最稀缺的是質樸無華。當年的電視劇《士兵突擊》之所以至今成為經典,揭示了軍事影視作品的特質:真實的力量。然而,真實是最難表演的,包含著歲月烘焙的單純、堅持和誠實,很難速成。

軍事類型電影其實是「反流量」的。《戰狼2》和《紅海行動》的攝製遠在西非腹地,時間都在半年以上,挑選演員並非易事。導演林超賢的一段話發人深省:我每一次見到演員我都第一個跟他們說明白,如果你不能吃苦的話,這個戲你就不能演,首先先不要談你表演上的問題,是意志上的問題。

曾幾何時,對演員來說,拍電影已經不是什麼演技的挑戰,而是意志力的問題,這是當下中國電影生態圈的嚴峻現實。明星易朽,或被過高估值,可用期大大縮短;或被過度消費,可塑性大大降低。其實,馮小剛在拍《芳華》時,同樣遭遇過這一問題,他乾脆採取了非明星的全新陣容,進行長達半年的封閉式創作,讓演員得以沉浸式地體驗生活,重溫了電影傳統。

實踐證明,這種「反流量」的創排模式,雖刀耕火種,卻腳踏實地,一鳴驚人,在藝術創作和培養新人方面,取得了非常成功的「逆襲」經驗。不管怎麼說,中國軍事類型電影的崛起,一掃電影銀幕偶像橫行的陰柔之味,吹散「IP」至上的虛幻之風,為當下中國電影帶來了陽剛之氣,在創作觀念上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應該看到,中國軍事類型電影剛剛起步,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和觀眾的期望相比,仍然任重道遠。例如,在當下波瀾壯闊的軍事變革時代潮流中,如何挖掘題材反映軍隊自身的重建?在面臨沒有敵人的情況下,如何藉助影像語言把軍事行動表現得比實戰更具衝擊力?在大國崛起的過程中,如何使用講故事的方法向全球展示大國軍隊的鮮明形象?這些,都值得電影人靜思叩問,悉心求索。

(*開通頭條號:文匯網)

金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大蒜又稱「天然抗生素」,但是發芽的大蒜還能吃嗎?你都知道嗎
潘長江之女去世?官方作出回應,潘長江含淚質問網友!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