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材選文的作者如何看待語文教師的語言修養

教材選文的作者如何看待語文教師的語言修養

朱泳燚

江蘇省常熟中學特級教師

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約編審

當代科普作家

代表作有說明文課文《看雲識天氣》

語文教師要加強語言修養

語文教學是細緻辛苦的工作,語文教學改革是長期艱巨的事業。這就要求從事語文教學和教學改革的教師,做學習型的教師,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要努力加強師德修養、思想修養、文學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對於從事本職工作所必須具備的語言修養,則更應當通過持之以恆的鑽研、實踐而得到不斷加強。

我們知道,語言水平的高低,影響著一個人思想文化水平、科學素養乃至審美能力的高低;而決定民族素質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廣大公民所表現出來的對本民族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在信息時代,語言能力的重要性顯得更為突出。張志公先生說:「處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的敏捷準確的高效率的口頭和書面語言能力,將成為每個人的需要。」(《張志公論語文教學改革》第116頁,江蘇教育出版社l987年版)國內外一些專家通過調查研究,提出了當今信息社會裡青少年應當具備的重要能力。在各種構想中,「語言能力」均受到高度的重視。基礎教育階段是青少年提高語言能力的關鍵時期。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當重視語言因素,重視在閱讀教學、寫作教學中切實培養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要在語文教學中完成「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都明確規定的重要任務——指導學生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教師自身就應具備這方面的較強的能力和良好的習慣。我認為,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在語言方面,應當具有較強的表達能力、鑒賞能力、評改能力和研究能力。這四種能力的共同基礎,是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即語感。演奏、欣賞音樂,要有「樂感」;創作、鑒賞圖畫,要有「色感」;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自然要有「語感」。教師應當廣泛涉獵古今中外著名的文學作品,勤奮鑽研各種類型的語言材料,通過反覆比較、對照、揣摩、斟酌,積累語感,並不斷提高語感的敏銳度,增強語言的表達、鑒賞、評改、研究能力。

01

抓緊業務鑽研

備課和上課的過程,是運用已有的語言能力去發現、提出並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面對教學中的語言問題、語言難題去進行學習、鑽研,以提高語言能力的好機會。對範文,尤其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我在備課時都逐字逐句細細琢磨,獨立進行分析。對語言表達的佳例,做好跟學生一起進行鑒賞的準備;對有的課文語言不夠規範之處,準備好評改的理由,以便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時,心裡有「譜」,便於點撥。對課文的練習思考題,自己先做一遍,既利於對學生進行解題指導或講評,又便於發現練習思考題內可能會存在的缺陷,布置作業時可及時彌補,而且也有助於提高自己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備課時我還重視收集範文的語言修改佳例,並研究如何穿插在教學過程的有關部分。這類佳例的收集、研析、選擇、安插和運用,對自己語言能力的增強極有裨益。作家或編者的苦心錘鍊之處,正是容易悟得語言表達真諦的所在。在接觸修改例句時,我們彷彿被引進了「修辭實驗室」,詞語、句子、語段和標點符號的增、刪、調、改,種種實例具體形象,很容易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幫助積累「語感」,識別語言表達的「通」與「好」、「好」與「妙」,提高鑒賞能力,學到表達技巧。

在課堂教學中,注意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語言表達水平,注意引導學生針對不同的語言材料,去揣摩、研析、鑒賞、評改。在作文評改中,注意鍛煉自己的多種能力。除了達到正字、順句、指出優缺點、恰當判分等常規要求外,還力求達到高層次的要求:善於根據需要寫出精當的眉批總批,「因材施教」進行面批指導;對作文中關鍵性語句的修改,能提出兩種、三種甚至多種改法供學生斟酌選定;能準確把握學生作文語言表達的主要特點和不足之處;具有較快的批改速度,每次作文都及時進行講評等。

編寫語文教材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更加刻苦地鑽研,在語言方面嚴格磨練。1962至1965年間,我借調至南京參加江蘇省農業初級中學《語文》課本的編寫工作。在編寫《看雲識天氣》和另外幾篇說明文課文以及後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白天在辦公室工作,晚上和星期日在宿舍里學習魯迅、郭沫若、茅盾、葉聖陶和其他著名作家對自己作品的修改,對照同一作品的定稿版本和初稿版本,用魯迅先生教誨的這種「極有益處的學習法」去仔細鑽研,領悟語言大師們錘鍊自己作品語言的種種技巧,用以修改自己所編寫的課文,求得質量上的不斷提高。當年,工作是緊張的,生活是清苦的,但自己居然學出了濃濃的滋味,沉迷於其中而不知時間之流逝,反覆地修改而一次次地自得其樂。這種結合本職工作的鑽研和磨練,十分有助於提高語言的表達、鑒賞、評改和研究的能力,養成語文教師應當具備的認真細心地運用語言的習慣。

02

堅持長期積累

榮獲諾貝爾生理學獎的蘇聯科學家巴甫洛夫在《給青年們的一封信》中說:「你們要養成謹嚴和忍耐的習慣。要學會做科學中的瑣碎工作。要研究事實,對比事實,積累事實。」「不管鳥的翅膀多麼完美,如果不憑藉空氣,鳥就永遠不能飛到高空。事實就是科學家的空氣。你們如果不憑藉事實,就永遠也不能飛騰起來。」這些話確實是至理名言。

學習語言、提高語言修養是個積累的過程,長期堅持方見成效。不斷積累各種各樣的語言事實、個人的教學實例、學生佳作、命題材料、補充教材,以及有關語文學習、語言表達的名言警句、名人軼事等等,並善於選擇使用,能有效地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從上世紀50年代末在高校學習開始,幾十年來,我積累了幾萬條語文教學、語言研究和教材編寫等領域的資料,方方面面,大大小小,或是卡片,或是剪報,或是筆記摘錄,分門別類地安放在各自的位置——資料櫃、資料盒、資料袋、資料本,形成了―個「資料庫」。近二十年使用電腦閱讀、寫作,又通過積累,逐步建立了一個適合自己教學、科研、進修使用的的網上資料庫。多年來,這些越來越豐富的資料,對加強自己的語言修養,對備課、研究、撰寫論文和論著,以及編寫各種語文教材,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積累資料,除了堅持鍥而不捨和勤於分類、善於使用外,我還注意做「有心人」。有的語言資料極為珍貴而罕見,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但碰巧會在某一次課堂教學或者聽廣播、看電視、閱讀書報、觀看街頭實用文字時偶然發現,這時候就要及時摘抄收集(有幾次甚至是站在雨中的鬧市馬路旁,打著雨傘匆匆抄錄,但那時的心情猶如掘到金砂的礦工),否則稍縱即逝,再也找不到它,會造成長時間的遺憾。當年寫的一則《學途記感》,表白了自己虔誠的心情:「在祖國語言的百花園裡,我願做一隻勤勞的蜜蜂。在陽光灑照下,細心地採集語言的花蜜,年年月月,月月年年,用心血釀製甘美的蜜汁。」

03

重視語言研究

教學實踐出科研課題,科研成果促教學實踐,形成良性循環,堅持這樣做,教學質量自然會一步步提高。自己從1960年高校畢業踏上講台時的稚嫩,到後來逐漸成熟,逐步成長,同抓緊業餘時間(主要是寒暑假)堅持語言研究,是分不開的。我深深感到,堅持語言研究能加深對祖國語言的熱愛,提高鑒賞好的語言和評改差的語言的能力,提高「磨語言」這項語文教師的「看家本領」,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和作文批改。通過深入研究得到的成果,用於教學中,特別得心應手,也特別能受到學生的歡迎;用於教材編寫,更能形成特色,受到使用師生和專家的好評。

撰寫語言研究論文,我從「語文短評」「語文隨筆」寫起,題目小一點,角度新一點,一篇一個觀點,統率幾條紮實的材料。1964年在南京編寫語文教材時,我曾備了個筆記本,取名「語圃」,每周堅持寫兩三篇。一年的《語圃》「業餘練筆」,寫了120篇,既磨練了基本功,促進了教材編寫和語文教學,也鍛煉了毅力,還積累了一批小型的研究成果。打下一定的基礎後,再根據語言資料的積累情況,逐步撰寫規模大一點的論文;條件成熟時再撰寫語言方面的研究專著。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研究的對象主要是語言的運用;不僅研究詞語句式,也研究語段篇章和讀寫聽說中的語言運用。對作家語言修改的研究,我從上世紀60年代初至今,已堅持五十多年,積累了豐富的資料。許多修改佳例引入課堂教學和負責編寫的教材,指導學生品味、研析,對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效果很好。從修改佳例中歸納篩選研究課題,撰寫並發表了數十篇論文,並出版了專著《葉聖陶的語言修改藝術》。1982年該書出版後,先後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獎,全國首屆優秀教育圖書評比一等獎。國內外一些專家學者發表書評,認為「這一專著為我們的語言研究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是語言文字工作者和語文教育工作者的一本有益的教材」。

語文教學是一門古老而年輕的學科。悠久的傳統賦予它相對的穩固性,方興未艾的教學改革的春風又給它灌注了新的生命力。自己雖已年過古稀,但活到老,學到老,初心未變,願和千千萬萬的同行一道,做一名在語文教育沃野上勤力耕耘的園丁。

(原文刊載於《七彩語文?中學語文論壇》2017年第1期)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七彩語文中學語文論壇 的精彩文章:

2017新課標組成員鄭桂華:課標頒布的兩年前,我們在思考什麼問題

TAG:七彩語文中學語文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