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林從龍:讀詩慢想(1)

林從龍:讀詩慢想(1)

林從龍:1928年生,湖南寧鄉人。大學學歷。1949年參軍,1958年轉業。在部隊和地方歷任編輯、副主編、主編。歷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原文史》主編、《中州詩詞》主編、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國詩詞研究會名譽會長、世界漢詩協會名譽會長、河南詩詞學會會長、中華詩詞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詩詞月刊》顧問、《中國當代詩人詞家代表作大觀》編委會顧問、中國民族藝術家協會學術顧問、中國杜甫研究會副會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讀詩慢想(1)

發掘言外意

宋代詞人姜白石說得好:「句中無餘字,篇中無長語,非善之善也;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善之善者也。」這「餘味」和「余意」之所以產生,是由於詩人做到了「意在筆先,神余言外」。因此,我們在欣賞、吟詠詩詞時,就要注意去領略這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杜甫的《春望》開頭兩句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如果平平讀去,只是覺得詩人在安史之亂中身困長安,眼見國難當頭,因而春愁縈懷。但若讀讀司馬光的評點,對這兩句詩的深刻含義,就會進一步瞭然於心:「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跡矣!」寥寥數語,道破了這兩句詩的言外意,弦外音。——昔日繁華的長安,已經被叛軍糟蹋得瘡痍滿目。「國破山河在」,說明只有山河依舊,而樓閣亭台,典章文物等等,均已蕩然無存。而且「山河在」,也是從自然地理角度講的;言外之意是,政治上早已江山易主了。「城春草木深」,長安城的春天原是很明媚、很熱鬧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車水馬龍,鮮花著錦;但失陷以後,長安卻只剩下叢生的草木,滿地的血污,門巷蕭條,人煙冷落。這樣領會,就可能更接近詩人的原意。

溫庭筠的《商山早行》,也是膾灸人口的名作。其額聯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十個字,分別為六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中間沒有任何動詞、連詞等加以連接。也就是說,詩人只是把許多物象堆在一起,讓讀者去想像,從而構成畫面,構成意境。我們如果在詩人提示的這些物象的觸發下,展開想像的翅膀,眼前就可能出現這樣的畫面:秋末冬初,霜露既降,草木凋零。一個風塵僕僕的詩人,為了實現政治抱負或者謀取生活出路,在茅檐低小的客棧里,聽到幾聲雞鳴,就輕輕拉開茅店的柴門,背上簡易的行裝,趁著天明前的朦朧月色,懷著空虛而無所著落的心情,踏上了迷茫的旅途。跨河的小橋橋板上鋪滿了白霜,詩人在霜橋上留下了一個個腳印,奔向那寥廓的遠方……這些言外之意,自然是讀者想像出來的,但卻不是強加給詩人的;它是在詩人給我們提供的那些物象的誘導下順乎情理的產物。

思想雋永的詩人,總要突破語言的外殼,留一點餘地給讀者用自己的經驗和想像去填補,做到「意不淺露,詞不窮盡」;我們在欣賞詩詞時,就要善於做這種填補工作。

「綠」字的啟示

「春風又綠江南岸」,歷來被認為是王安石講究練字的有名例子。不少選本都根據洪邁的《容齋續筆》,在這句詩的註解里作了這樣的介紹:王安石在草稿上改了十幾次,才選定了這個「綠」字;最初是「到」字,改為「過」字,又改為「人」字,又改為「滿」字,等等。

於是,「先儒臆度而言之,父師沿襲而誦之,小子蒙聾而聽之」(李贄語),書上這樣寫,教師這樣講,學生這樣傳,這個文苑趣談就不脛而走了。

誠然,這個「綠」字,比他初選的那幾個字都好,它不但把千里江南綠草如茵的明媚春色,形象地再現在讀者眼前;而且借景抒情,寄託了詩人「又是一年春草綠」的感慨。後來,王安石在《送和甫寄女子》詩中,又一次用了這個「綠」字:「除卻春風沙際綠,一如送汝過江時。」可見詩人對這個字的用法是有點自我欣賞的。

作為選詞鍊字的範例,在有些詩詞選本和報刊上給讀者介紹一下,使大家注意準確地用詞,也不是沒有裨益的。但是,在陳陳相因、互相傳授的過程中,有誰曾懷疑過這個字的用法是否王安石的「創作」?是不是「前無古人」?偶讀《宋詩選注》,深感選注者錢鍾書的見解有獨到之處。他指出:「綠」字這種用法,在唐詩中早就出現過,如丘為的「春風何時至?又綠湖上山」;常建的「東風變萌芽,主人山門綠」;李白的「東風己綠瀛洲草」。於是,他向讀者作了一連串饒有趣味的提示:「王安石的反覆修改是忘記了唐人的詩句而白費心力呢?是明知道這些詩句而有心立異呢?他的選定「綠」字是跟唐人暗合呢?是最後想起唐人的詩句而欣然沿用呢?還是自覺不能出奇制勝,終於向唐人認輸呢?」應當指出:不管屬於哪種情況,「春風又綠江南岸」總不失為千古名句;「綠」字經過引伸和點化,有了新的內涵,它潤色後的「江南岸」比「山 門」、「湖上山」和「瀛洲草」,意境都要廣闊得多,何況「春風又綠」,含有作者對於施展政治抱負的殷切希望呢!

有意義的是,這些提示給讀者的啟發,已遠遠超出了這句詩的範圍;它使我們想到:讀書要仔細,要多思,要善於創新。選注者從宋詩中一個「綠」字的用法,想到唐詩中幾個「綠」字的同類用法,這是由此及彼;從這些「綠」字用法的雷同,設想到王安石當時創作的心理活動,這是由表及裡。前者是讀的細,後者是想得深。另外,《容齋續筆》一出,這個文學故事就已定型,眾口一詞了;選注者卻不拘泥於舊說,提出了新的設想,而且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使讀者增加了新的見聞。這是視書本為聖經者辦不到的。遠在戰國時代的孟軻,就提出了「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看法,不受本本的束縛,為我們比較、鑒別、研究文化遺產提供了比孟軻時代要好得多的條件。如果我們讀書能進入前人所說的「三境」,從博覽群書,苦心思索,到豁然開朗——有所發現,有所創新,那麼,書籍就會真正成為我們「進步的階梯」;反之,如果生吞活剝,一切「率由舊章」,它們倒會成為我們的負擔,思想僵化的凝固劑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既學且思,多學多思,這樣,我們析疑解惑、去偽存真的能力,就會大大提高,古為今用的效果,也會顯著增強,甚至還會出現這樣的境界:「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馬嵬》詩說起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六月,安史叛軍攻陷潼關,玄宗帶著楊貴妃、楊國忠和楊氏姊妹在禁衛軍護衛下倉皇西逃。禁軍將士對造成這種局勢的罪魁禍首非常憤怒,走到離長安一百多里的興平縣馬嵬坡時,殺掉了楊國忠,包圍了玄宗和楊妃住的馬嵬驛。玄宗為使自己脫險,把楊貴妃作為替罪羊,「賜」她縊死在佛堂前。

對於這段歷史,詩人題詠很多,其中絕大多數都把罪責歸給楊妃,而為唐玄宗辯護。有代表性的如鄭畋的《馬嵬坡》:「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作者把唐明皇寫成愛江山、舍美人的「聖明天子」,稱頌他比挾寵妃張麗華雙雙在景陽宮井就擒的陳後主要高明得多。對這種為:「尊者」文過飾非的寫法,不少評論家還大捧其場;有的說這首詩「得溫柔敦厚之意」,有的甚至說詩作者「有宰輔之器」。魯迅先生在《女人未必多說謊》一文中曾深刻地指出:「關於楊妃,祿山之亂以後的文人就都撒著大慌,玄宗逍遙事外,倒說是許多壞事都由她。」

但是在一片把傾國罪歸於「女禍」的鼓雜訊中,也有不撒謊、敢於據實評論的人,晚唐詩人李商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馬嵬》詩,無論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別開生面: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寥寥五十字,把唐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朝政的歷史事實和虛偽、自私的精神面貌,毫髮畢露地揭示了出來。在詩中,詩人清醒地認識現實的思想火花,通過亮相映襯的藝術手法,得到了強烈的表現。看!「他生」的夫婦,渺茫「未卜」,「此生」的姻緣,卻已全「休」;「雞人報曉籌」的安樂宮廷生活一去不返,「虎旅鳴宵柝」的危急逃難生涯卻迫在目前;「七夕笑牽牛」是造成窘境的直接原因,「六軍同駐馬」則是事態發展的必然結果;至高無上的「天子」,無法顧全寵愛的貴妃,尋常百姓的「盧家」,卻能保住自己的妻子。無情的嘲笑,冷峻的詰問,象一支支利箭,直刺這位荒淫皇帝的靈魂。多麼新穎,多麼深刻,又多麼發人深思!

這使我想到詩歌的創新問題。新,當然包括思想和藝術兩個方面,但首要的是立意要新。新意從何而來?它來源於詩人的高瞻遠矚,來源於對歷史、對現實的深刻觀察。只有這樣,才能跳出前人的窠臼,發前人之所未發,甚至對那些似乎是千古定評的東西,通過思考、探索,也能開拓出新的境界。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說是傳誦不衰的名作,頌揚的話連篇累牘,連大詩人白居易也說:「最憶陽關曲,珍珠一串歌。」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思想感情也有了深刻的變化;我們固然應該用歷史的眼光去簽賞這一名作的藝術魅力,但也不能始終沉醉在「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纏綿情思之中。郭小川在《西出陽關》一詩里,就道出了送別的新意,充滿了時代的氣息:

何必「勸君更盡一杯酒」!

再會吧,鄉親!

哪裡的好酒不芬芳?

什麼「西出陽關無故人」!

再會吧,鄉親!

哪裡不一樣度過戰鬥的青春!

……

何必「勸君更盡一杯酒」!

同志的情誼,比什麼好酒都更暖人心;

什麼「西出陽關無故人」!

階級的友愛,能使生人和故人一樣親!

推陳出新,顯示了詩人崇高的思想境界。

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也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一提起蓮花,人們就會想起文中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是郭沫若的詩《荷花》,卻說出了一個平常而又新鮮的道理:

宋朝的周蓮溪曾做文稱讚,

他說我們是「出污泥而不染」。

這其實是攻其一點不計其餘,

只嫌污泥,別的功用完全不管。

藕,我們的根,滿身都是污泥,

蓮藕與蓮花難道不是一體?

誰要鄙視污泥而標榜清高,

那是典型的腐朽思想而已。

從新的角度立意,給人以新的啟迪。

清人沈德潛說「作文作詩,必置身高處,放開眼界,源流升降之故,瞭然於中,自無隨波逐浪之弊。」要想不人云亦云,不隨人俯仰,這八個字看來值得深思:「置身高處,放開眼界。」

說「宮闕萬間」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中「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這一十分淺顯但又十分形象的句子,概括了「西都」幾千年的興衰史。略舉史實就可以看出它的深刻含義。

離長安不遠的咸陽,從秦孝公十三年定都算起,到秦朝滅亡為止,建都時間長達一百四十二年。特別是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把「幾世幾年,取掠其人」的「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統統集中到咸陽,咸陽從此宮殿林立,樓閣參差,成了全國最大的政治、經濟都會。曾幾何時,「項羽引兵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一代名都,毀於一旦。

經過漢代的精心經營,規模宏大的長安城又拔地而起。可是西漢以後的封建統治者為了爭奪長安,往往兵戎相見;特別是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董的部將李傕、郭汜、樊稠攻入長安,縱兵殺掠,長安城「白骨委積臭穢滿路」,樓閣蕩然無存,成了鼯鼪狐兔出沒的場所。

唐朝建立後,又修建了豪華壯麗的長安城;但不久,安史之亂帶來了「城春草不深」的蕭條景象;尤其是唐僖宗中和三年(八八三),唐朝的諸路「勤王」軍先後撲向長安,「爭貨相攻,縱火焚剽宮室,居市閭里,十焚六七」。後經沙苑之戰,田令孜劫僖宗出奔,又「焚坊市」,「火宮城」。九〇四年,朱溫劫昭宗遷都洛陽,把長安的宮殿拆毀,木料「自渭浮河而下」,運往洛陽,長安城中「連甍號哭,月余不息」,三百年來的唐代帝都,幾乎成為廢墟。

同情人民的張養浩站在潼關,遙「望西都」,想到這些嚴酷無情歷史事實,又怎能不「傷心」呢?讀這首小令時,如果能喚起對上述歷史事實的回憶,就可知「傷心」一詞是如何藴大含深!作者寫於同一時期的另首《山坡羊·驪山懷古》可以作為「傷心」的注釋:「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只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秦齊漢楚,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不過這首詞流露了作者一切皆空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想,而《潼關懷古》則躍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得出了在封建統治下,無論朝代或興或亡,百姓都處於受奴役的苦境這一精闢的結論。

商丘詩詞學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丘詩詞 的精彩文章:

林從龍:詩詞的表現藝術

TAG:商丘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