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航母編隊出征馬爾地夫?

無航母編隊出征馬爾地夫?

中國海軍已經在印度洋上具備了前所未有的存在感。以至於,可以渲染「紅海行動」了。

此次「遠征西洋」的旗艦:173「長沙」號

春節放假期間,包括導彈驅逐艦「長沙」號、導彈護衛艦「衡陽」號、兩棲船塢登陸艦「井岡山」號及綜合補給艦「駱馬湖」號的一支艦隊從南中國海駛入東印度洋。「由於此次南海艦隊進軍東印度洋正值馬爾地夫國內局勢緊張」,而且此前已有兩支定期開赴亞丁灣巡航反海盜的艦隊,在交接班後也在印度洋海域活動。這其中第27批護航編隊包括導彈驅逐艦「海口」號、導彈護衛艦「岳陽」號與綜合補給艦「青海湖」號;第28批護航編隊則包含導彈護衛艦「鹽城」號、「濰坊」號與綜合補給艦「太湖」號。

此番一起出現在印度洋上的兩艘驅逐艦,分別為052C/D型

坊間輿論煞有介事地宣稱:「這三支艦隊總共包含3艘驅逐艦(註:實際為2艘)、4艘護衛艦、1艘登陸艦、3艘補給艦。如此的的規模和噸位甚至已經達到了印度海軍同型艦艇三分之一的數量、一半左右的噸位。這使得中國在印度洋上因此扮演了一種極為意外的角色。因為這一兵力負責馬爾地夫『撤僑』早就綽綽有餘,以至於很多人開始會聯想到『炮艦外交』這四個長期以來和中國相去甚遠的字眼」..... 「可以想像,伴隨著中國艦隊的逼近,馬爾地夫或許也能發現誰是自己的朋友,誰是自己的敵人。」

筆者鍵盤行文之際,那支遠海訓練編隊已經返回湛江港;第27批護航編隊在技術停靠南非開普敦之後也已啟程回國;尚餘2艘護衛艦及1艘補給艦,也在亞丁灣正常執行護航反海盜的既定計劃使命。在萬里之外武裝干預馬爾地夫局勢,貌似僅存於坊間的炒作和粉絲們的想像之中。至於2015年的海軍陸戰隊葉門撤僑,說得準確一點,是在中國海軍常態化巡航的亞丁灣之畔。倘若兵出紅海,左邊埃及右邊沙特,一頭干係世界航運要道蘇伊士運河,一頭牽涉麥加麥地那教眾禮拜朝聖,按照大片里那樣打得昏天黑地..... 西恩恩跟半島電視台早就炒得滿天飛了吧?

亞丁灣護航西側界線設定為曼德海峽,迄今從未武裝開入紅海執行任務

無航母編隊,何以制外洋

本來並沒將此太當一回事的筆者,之所以想要議論幾句,是因為注意到,激動沸騰狂熱炒作的那些人,恰恰也是若干年來一直狂熱鼓吹「航母就是紅太陽」的那批人。

這次開到印度洋上的編隊里,貌似沒有這個啊

比較熟悉筆者文風的朋友,當是知曉:筆者向來都是對航母這東西很不感冒的。然則,這回到了印度洋上,而且叫囂著要對付的是另一個不大不小的海軍國家。這沒有航母的話,怎麼玩啊?????

海域上空的制空權,乃是取得制海權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這是邏輯鏈條的第一環。

但要取得海域上空的制空權,並非就是非得航母不可。這是邏輯鏈條的第二環。在靠近陸地乃至被陸地包圍的邊緣海,起降條件良好特別是外場面積比航母大得多的陸地機場所支持的陸基航空兵 --- 還有剛剛嶄露頭角的陸基反艦彈道導彈(ASBM)--- 可以起到比航母編隊更大的作用。而在東亞西太平洋地區,中國海軍面對的恰恰正是邊緣海的格局:

在狹窄的邊緣海,航母的「雞肋感」小強哦!

然而,倘若是在跟本土相隔數千里的大洋腹地,甚至跑到了地球的另一端,倘若沒有遠道而來的海上浮動機場,哪來的固定翼飛機去爭奪制空權?而沒有制空權,又何來制海權,何來什麼炮艦外交呢?

何況,在印度洋這個世界海權體系中心,現任海上霸主既非印度也非中國,而是這家也:

美帝國的「尼米茲」級,在此時此刻的印度洋上,是當之無愧的Lord of Seven Seas

1971,尼克松的「企業」號

1971,就在基辛格秘訪北京後不久,全世界當時唯一的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USS Enterprise)以威脅性的姿態開進了孟加拉灣。美國尼克松政府的壓力迫使印度總理英甘地不得不接受第三次印巴戰爭的停火,同時也清楚的說明此前英國海軍的撤退根本沒有留下什麼真空----即使這種真空短暫的存在過,「企業」號的這次出航也足以宣告它的終結。

事實證明,這是美國染指印度洋的開始,而不是結束。

印度洋深處的迪亞戈加西亞是不可多得的戰略支撐點

1973年起,美國在印度洋腹地的英屬迪亞戈加西亞島設置了海空軍基地,修建了可起降重型轟炸機的長距跑道,並部署了一支規模可觀的海上預置補給船隊。美國的航空母艦與核潛艇在印度洋的巡邏很快從不定期升級為定期,而且越來越頻繁。冷戰結束後,美國在印度洋的軍力不但沒有收斂,反而在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拉動下日益向印巴次大陸逼近。1995年7月, 美國重建第五艦隊,並將其司令部設置在巴林。作戰區域涵蓋印度洋和波斯灣的美軍中央總部就此配屬了永久性的海軍力量。

後冷戰時期美國海軍主力艦隊的海外部署標準流程,就是以東海岸為基地的艦艇橫渡大西洋,經直布羅陀海峽穿越地中海,然後通過蘇伊士運河,經紅海進入北印度洋;以西海岸為基地的艦艇橫渡太平洋,在關島、日本、新加坡等處擇地停靠休整後,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再繞過印度南端進入北印度洋。最終的匯合點在波斯灣出口以東,巴基斯坦最大的港口城市卡拉奇以南,印度最大的港口城市孟買以西的阿拉伯海。北印度洋/阿拉伯海因此成了全世界唯一能看到來自美國東西兩海岸的航母編隊並肩航行的海域

在波斯灣口「鎮宅」的美帝海軍雙航母編隊

在此形勢下,倘若中國海軍過早的「進入印度洋」,就勢必遭到印美的聯手夾擊。印度會在「抵抗中國擴張」的旗號下向美國要艦要船要飛機,美國也會在「支持民主國家」的旗號下投其所好,並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在印度洋上的軍事部署。如此興師動眾,換回的卻是更為不利而不是更為有利的局面,無乃不可乎!

更何況,雖說「瓦良格」已變身「遼寧」號,船台上的002航母也在趕工,但要指望這些「平頂船」遠赴印度洋,卻是未免要「期望俞高,失落俞重」。

舉個甚是簡明的例子:冷戰期間的美國海軍堅持單獨採購艦載機,即使遭遇五角大樓文官合併海空主戰飛機的巨大壓力(有興趣了解的話,可以搜搜F111A/B的那場大折騰),仍然咬牙不讓步,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遠離本土的大洋之上,航母甲板機庫所能提供的維護環境跟家門口的陸地機場完全不可比,因此艦載機必須格外的皮實。即便美國空軍已經很高的可維護要求,美國海軍航母編隊的主官們照樣是搖頭。直至強敵不復存在,海上全無敵手,預算壓力之下的海軍將官們才勉強接受艦載機採購的基本型號統一。而且,這是在諸多相關技術產品,特別是堪稱艦載機心臟的引擎出現巨大進步的基礎之上 --- 普惠與GE兩大航空發動機巨頭的主力拳頭產品,指標已是數十年前完全不可想像。配備F22/F35的普惠F119系列,大修周期高達4325個累計循環,相當於常態使用10年以上!

航空發動機的渦輪扇葉等核心部件的使用壽命涉及高周疲勞、腐蝕疲勞和蠕變,是材料科學不折不扣的啃骨頭領域,拿出來的是絲毫不得假大空吹牛皮扯大炮的硬功夫

相比之下,RD93和「太行」不得不說低得可憐的大修周期,甚至及不上人家的零頭。可以很不客氣但卻毫不過分的說,僅僅是渦扇引擎大修周期這一條就卡死了「老瓦」帶上幾十架殲15開赴印度洋的任何操作空間 --- 難道在大洋之上顛簸不已的航母上,可以大修引擎嗎?抑或,看官們是準備在航母機庫的尺寸限量里塞滿準備更換的RD93/太行?

在筆者個人觀點來看,航母編隊遠赴西洋,無論是從戰略形勢還是從技術基礎來看,至少也在十年之外。更現實的預估是需要15~20年,而且這是建立在預算源源撥付、人才梯隊接力、技術瓶頸突破等一系列的樂觀預期之上。在此之前,「戰狼」征東非、紅海突擊隊,不過是停留在影視屏幕上的娛樂,而已。

存在艦隊的主線條

在印度洋上沒有一支包括航母在內的大編隊,對於中國來說在軍事上也許算一個斷點,但在經濟上卻決不是斷點,至少現在並不是:中國在相當程度上可以指望美國的海權來維護印度洋海路的暢通,這並不是因為美國人是慈善家,也不完全是因為通行的國際海事法律體系是當年由英美主導制訂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國人在中國經濟當中是有利益的,而且這個利益至少在目前依然是非常之大。

而在此階段,在通行的國際海事法律體系之下,中國海軍完全可以在印度洋與馬六甲海峽「有所作為」:沿用亞丁灣護航建立起來的先例,在多邊合作的框架下參與乃至組織反海盜反恐怖與人道主義救援使命----既然中國在經濟上已經選擇了全球化,就沒有理由拒絕參加維護世界海運暢通的國際合作,更不要說這種多邊合作模式正是中國多年來一直倡導的。況且,海軍本身就是國際性軍種,與多國海軍密集協同的遠航與執勤本身就對提升海軍官兵的素質助益良多。

2009年1月,中國海軍開始在亞丁灣海域的首次反海盜護航

按照這個思路,在印度洋上出現的,就是一支在國際海洋法框架下行事並與外交努力構成密切配合的存在艦隊(Presence Fleet)

這樣一支存在艦隊,並不需要航母隨行。當然了,也不會去馬爾地夫或者紅海兩岸多管閑事。反倒是前往印度洋與向本土返航的途中,跟美軍的艦艇並肩靠泊一下新加坡樟宜軍港,更具一些現實的影響和意義。

劍指紅海之前,還是多去去亞丁灣與新加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應銳策 的精彩文章:

TAG:應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