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鎮美味黃米糕:一份手藝撐起一個家

小鎮美味黃米糕:一份手藝撐起一個家

春節馬上就到,人們在這段時間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準備過年美食。在寧夏黃渠橋,有一種食物,是以往許多人家過年的必備,因為美味,成了這裡獨特的一道名小吃。

小鎮小攤黃米糕

黃渠橋單日逢集,在這個小鎮的市場里,許多人都圍在一個小攤前,走近一看,正是做黃米糕的一對老夫妻。

小攤上,爐子里的火正旺,攤前的老人有條不紊地往油鍋里放黃米糕,隨著「滋滋」的聲音,黃米糕的顏色從米黃到金黃,根據顏色的變化,老人判斷著黃米糕出鍋的時機,炸好的黃米糕放進旁邊的盤子里,在一旁等候的客人早已迫不及待端走,坐在旁邊的小凳子上細細咀嚼,慢慢品味。

老人叫楊躍武,今年66歲。在一旁系著圍裙忙乎的,是他的妻子張淑琴,今年63歲。這裡的攤位擺設極為簡單,卻並不影響客人的心情,絡繹不絕的趕集人前來,在極為簡易的椅子落座,臉上是滿足的笑容,吃完後,還要帶走幾個,好讓家裡沒有趕集的人也能品嘗到這樣的美味。

「最好在十點之前就來,人不會太多,等到中午人太多就沒座了,有時還買不上。」60多歲的馬阿姨每次趕集,都會來買些黃米糕。除了本地人,還有許多慕名而來的外地人,這小小的一塊糕點,竟有如此魅力,不得不佩服老人的手藝。

一份手藝傳三代

不熟悉的人絕不會想到,這小小的一方攤位竟然有30多年之久。「從我爺爺那會開始就賣黃米糕,然後我爸爸也賣,最後教給我,我結婚後又教給娃他爸。」張淑琴說,最開始的時候,她不願意學,原因很簡單:怕苦,怕拋頭露面。但為人母后,一切都改變了。「當年家境很不好,大兒子出生後,更困難了,所以妻子開始做黃米糕。」楊躍武說,也是那時,妻子教會了他做黃米糕,然後每逢有集,他們兩口子就上街賣黃米糕。平時妻子在家種地,丈夫趕著驢車到處收購糜子,然後運回家碾米磨面,為了生計,不管颳風下雨,從來不曾懈怠,慢慢地日子有了起色。

在這份手藝的支撐下,一家人終於渡過難關,二兒子也已長大成人。老兩口對這份手藝心存感恩。

煎熬出的美味

看上去簡單的黃米糕,其實製作過程很複雜。每次要趕集的時候,必須提前一天準備好所有材料。先將黃黏米面放入少量水,搓成均勻濕潤的小顆粒,再揉成窩頭放入鍋中,大火蒸3個小時左右後取出,趁熱揉成團。

「蒸好的窩頭,一出鍋就得揉,不然放一會就會變硬。」張淑琴的話里,已經能聽出艱難,她的手因為反覆燙傷,已是厚厚的一層老繭。「剛開始特別疼,後來慢慢的就不疼了。」從鑽心的疼到如今的平常感受,這個過程可想有多煎熬。最後揉好的麵糰會被搓成條狀,上面塗上清油晾涼。

趕集當天早上5點,老兩口就已經起床開始忙活了,他們的任務是在7點之前,將整條的黃米糕切成近300個薄片。這個體力活全部由楊躍武一人完成。

晾涼後的麵糰又硬又瓷實,要想切成均勻的薄片,沒有長久磨練的刀工絕非易事。長久的勞作讓楊躍武患上了肩周炎,長期用力的右胳膊已經沒有年輕時那麼靈活了。「老了,以前一刀下去切面平平整整的,現在得晃好幾下,切得也不光滑了。」楊躍武笑著說。

一方糕點裡的堅守

從收購糜子到製作,黃米糕整個過程都充滿艱辛,但楊躍武依然堅持純手工製作。手工做出來的黃米糕,有著機器無法替代的口味。「以前用石磨磨的面,比現在用機器加工出來的面要香甜,做出來的糕也完全是兩種味道。」楊躍武說。

儘管製作過程充滿艱辛,但老兩口依然不捨得放下。「做了這麼多年,雖然苦,可這已經成了我倆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在我們家最困難的時候,就是這門手藝幫我們渡過難關的,捨不得放下。」楊躍武的話語里,充滿了對這一方小小糕點的感恩。也正因如此,他用最原始、最淳樸的方式,堅守著自己內心對這份美食的尊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建帶你看農村 的精彩文章:

TAG:金建帶你看農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