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恨不早生二千年,讀一讀漢武大帝的「罪己詔」

恨不早生二千年,讀一讀漢武大帝的「罪己詔」

原標題:恨不早生二千年,讀一讀漢武大帝的「罪己詔」



漢武帝「稍遜文采」是受始秦皇帝之累


——


《沁園春·雪》中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說江山多嬌一點沒錯,說秦始皇沒才華、沒情趣也不為過,但說漢武帝「無文采」就有些牽強了。

漢武帝的才情或許比不上詩仙、詩聖、詩鬼、詩魔,但其文學修養是不弱的,在當時,也是個貨真價實的辭賦家。明代一個叫王世貞的史學家就認為他的辭賦成就在「長卿(司馬相如)下、子云(楊雄)上」。


如此高的評價有溢美的嫌疑,卻也不失其實。漢高祖的詩作《瓠子歌》、《天馬歌》、《悼李夫人賦》雖然沒能名列「中學生必背古詩文」之列,卻因清麗雋永、壯麗鴻奇的詩風備受詩評家所推崇。劉徹的《秋風辭》還獲得魯迅盛讚:「纏綿流麗,雖詞人不能過也。」



漢高祖把「大漢王朝」推向巔峰


——


說漢武帝文采「稍遜」,是因為看到了他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因為二者一對比,反差確實很大。劉徹16歲登基,是西漢第七位皇帝,也是政治家、戰略家、「野心家」。他在位54年,讓中華的領土擴大了兩倍,漢民族也因他命名。


這年輕有為的皇帝,一掌權就開啟一輪又一輪的改革,全國上上下下來了個大翻轉。為鞏固皇權,劉徹削丞相,設中朝,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削減地方勢力,頒布推恩令,且將鹽鐵茶和鑄幣權收為國有……一系列的改革讓漢朝實力倍增,信心倍漲、野心漸露。


「東征、西站、南討、北伐」後,國威遠揚。漢朝由此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大漢王朝」的輝煌漸入佳境。



漢武帝時疆域

當了6年「假皇帝」後搞了「六個第一」


——


電視劇《漢武大帝》片頭有三句評價劉徹的話:「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


劉徹為帝「用劍猶如用情,用情猶如用兵」,以鐵腕統治讓漢朝雄踞東方,讓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以至於,如今人們提起漢朝的功績,內心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作為皇帝,劉徹有野心。他放手大面積革新,且招賢納士,用人唯賢,又重儒重法,鞏固中央集權。但,他也有窮奢極侈,迷信神怪,喜用嚴刑峻法的一面。這寫缺點上,司馬遷的《史記》描繪得最為細緻。



司馬遷為何不願為漢武帝「美言幾句」?


少年劉徹天資聰穎,求知慾強,尤愛讀古代聖賢偉人事迹。他雖是16歲(前141年)上位,但等到建元六年(前135年)竇太后去世後,才得實際掌權,按捺了6年的野心才得以施展。


此後,這個帝皇大手一揮,開創了歷史上的許多先例,成就了許多個「第一」:


第一個用儒學統一思想的皇帝、

第一個創立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


第一個大力拓展中國疆土的皇帝、


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


第一個用皇帝年號來紀元的皇帝、


第一個用「罪己詔」形式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



漢武帝揚威,漢民族崛起


——


政治、經濟、文化上實行許多改革後,卓有成效。漸漸的,隨著國家實力的增長,漢武帝的野心也慢慢顯露出來——他下定決定拿掉匈奴這塊心病,還要開疆擴土。於是派衛青、霍去病等大將「馬踏匈奴,收取河西……威服西域三十六國,置城郭都護……」


數次大戰告捷,大漢之威震懾四方,匈奴、鮮卑、烏桓等國再不敢貿然來犯。主戰的同時,劉徹又採取和平手段讓西域各國臣服,j解決許多潛在危機。期間,還遣張騫出使西域,直接促成聞名天下的「絲綢之路」誕生,中國的視線也第一次投向世界。



圖1 霍去病 圖2 衛青


「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


——


綜上可見,漢武帝雄才大略,威嚴仁德,是個傑出的帝皇。他慧眼識珠,破格提拔了能人幹將;其次,他也仰慕才子,初讀《子虛賦》時大為傾慕,得見司馬相如,如獲至寶,為其提供了優渥的創作環境。


作為帝皇,劉徹舉賢用良,廣開言路。在漢朝,下層人為官的途徑有很多:有錢人可通過「貲選」當官(如司馬相如);先賢的後裔可以受照顧(如賈誼之孫);漢武帝用人惟才是舉、不拘貧賤(如皇后衛子夫曾是婢女,衛青、霍去病從奴僕中選出)。


此外,還頒布《求賢詔》,「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正因如此,大漢才人才濟濟,出謀劃策的治國能人都委以重用。班固曾感嘆當時的開明:「漢之得人,於此為盛!」



是誰,當壚賣酒

向天下人公布自己的過失


——


不過,即便在青壯之年開創了空前的豐功偉績,劉徹的人生還是出現了刺眼的污點。越是感覺歲月不饒人,劉徹就越是窮兵黷武;越是兩鬢灰白,他對求仙之道就越是熱衷,晚年的「巫蠱之禍」更是成了他洗不清的穢點。


好在,漢武帝能太子自縊後能懸崖勒馬,正視自己的過失,重拾初漢時「息兵養民、輕徭薄賦」的國策,使多年來的成果以完整保留,善始善終。


為表悔過決心,漢武帝還做了一件「前無古人」的事,征和四年(前89年),他向天下人公布《輪台罪己詔》:


「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輪台罪己詔》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詔」,漢武帝也是第一個用「罪己詔」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



「我有錯」


功過幾何,還由後人評說


——

在後人眼中,漢武帝振興了漢代,讓漢人挺直了腰桿,是個賢明聖德的君主。然而,被漢武帝傷害過的司馬遷卻不這麼看,他的《史記》對漢武帝的評價抑多褒少,且很細膩地描繪了漢武帝的過失,雖是「實錄」,卻能輕易看出作者的情感偏向。


當初,司馬遷為李陵案受宮刑,內心酸楚不言自明,在寫《史記》的時候,司馬遷也是偏寫漢武帝好戰導致的國民貧窮局面,更寫他晚年一味求長生術,忽略百姓疾苦……在司馬遷心裡,漢武帝身上昏聵的部分被放加上了放大鏡。



作為史官,司馬遷有責任通過自己的方式,向當時的帝王表達自己的觀點,也表達天下蒼生渴望休養生息、平和安穩的願望;而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王,漢武帝渴望通過自己的文治武功,為漢家天下開創大大的疆土和揚名海外的聲威,而他確實也做到了。


在歷朝歷代乃至今日人們的眼裡,漢武帝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或許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


最重要的是,他的國號依然是我們這個名族的姓氏,他的疆域是我們今天的國土,他讓儒家思想成為這個世界上唯一數千年來延綿不斷的民族文化基因,他讓那個時代的英雄豪傑衛青、霍去病等被傳頌至今,他用一條絲綢之路鑿穿了兩千多年前那個封閉的世界,甚至到了晚年,他還敢於用一封「罪己詔」,以帝王的身份,向天下蒼生認罪。



·今日互動話題·


你眼中的漢武帝「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


---

圖片來源網路,有禮有節微雜誌編輯

暫不支持轉載,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禮有節-微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有禮有節-微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