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夜夜上演「午夜凶鈴」,為什麼?怎麼辦?

孩子夜夜上演「午夜凶鈴」,為什麼?怎麼辦?

春節去親戚家串門,發現門口電線杆上貼了類似下面這種「符」:

(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過路的君子念三遍,一覺睡到大天亮。)

親戚說,這是鄰居貼的,他家孩子,每天半夜都要莫名其妙地哭鬧一陣子,叫也叫不醒,家長束手無策,只好用「古法」驅邪!

常爸記得之前採訪過醫生,寫過一篇睡眠障礙的文章,裡面提到了夜驚,在親戚描述的這個問題有點像。但因為資料有限,當時沒有深入的探討。所以借著過年的機會,查找了一些文獻,總結成文,和大家分享。

===正文分割線===

大部分父母都會覺得孩子半夜哭鬧是因為做噩夢嚇著自己了,但如果他是突然尖叫、哭泣或者蹦跳、無意識地走動,那就可能是另一種睡眠障礙——夜驚

夜驚,通常發生在兒童或幼年時期,癥狀就是在夜裡突然驚醒,但又不是真的清醒,無法對他人產生回應。同時,可能會兩眼直視前方,表現得很驚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伴隨著尖叫、哭泣、手腳亂動。

孩子夜驚很普遍

父母卻不一定知道

夜驚是一件讓人挺害怕的事情。特別是家長們第一次看到孩子這樣,估計和看恐怖片的感覺差不多!而更多家長不知道的是,夜驚是大部分孩子都會有的經歷。

在一項兒童睡眠調查中發現,18個月左右的孩子最容易發生夜驚。超過三分之一(35-37%)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都經歷過夜驚。隨著孩子長大,夜驚漸漸減少,但是有些孩子直到上小學還有夜驚,經調查9-10歲的孩子中有11-20%的孩子經歷過夜驚。

夜驚不僅會影響孩子睡眠質量,造成第二天精神狀態差,頻繁夜驚更會影響大腦和身高發育,以及學習成績。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和華威大學研究人員曾在《睡眠》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稱「在小時候常做噩夢或經常夜驚的人,青春期階段患精神病的幾率會較常人高出許多。」所以說,睡得好不好對孩子的發育和成長非常重要!

雖然夜驚很普遍、後果也很嚴重,但是好多爸媽都把夜驚當作了噩夢。因為噩夢和夜驚的癥狀又實在是太像了,比如都會表現出恐懼、害怕,都有可能喃喃自語。可是,實際上,噩夢和夜驚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理現象。那麼該如何區分夜驚和噩夢呢?

區分夜驚和噩夢

兒童睡眠專家、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睡眠中心副主任Jodi Mindell博士給出了一個很簡單的辦法。

噩夢,大家應該都經歷過,就是內容恐怖的夢,通常發生在孩子2歲以後。噩夢發生時,孩子會表現得很驚恐,比較容易醒,會記得部分噩夢內容!

夜驚不一樣,它通常發生在前半夜,孩子可能會突然坐起來、睜著眼睛、大聲尖叫、很恐懼或者哭泣,還可能會有夢遊的現象,很難被叫醒!

區分這兩者有一個最簡單的辦法,看看第二天醒來誰更煩躁:如果孩子煩躁,可能是噩夢(因為可能有部分記憶),如果孩子沒事(對晚上發生什麼完全沒有記憶),而大人更煩躁(孩子夜驚表現嚇人),則可能是夜驚。

其實,噩夢和夜驚還有好幾個不同點,常爸整理了一下,幫助爸爸媽媽了解更多:

幾點補充

發生原因不明

為什麼會發生夜驚,目前還沒有一個科學的定論。可能原因有幾下幾個:

(1)腦中樞神經發育不完全

我們知道人的睡眠大致分為兩個周期,一個是非快速動眼睡眠(簡稱NREM),一個是快速動眼睡眠(簡稱REM)。其中第一個周期又可細分為4個階段,睡意來臨、淺睡、深度睡眠、西波睡眠(也稱慢波睡眠)。再加上REM,共分為5個階段。這五個階段是一個睡眠周期,反覆地循環!

一般情況,孩子入睡1-2小時會完成第一個睡眠周期,在經歷短暫清醒後會進入第二個睡眠周期。但是,因為孩子大腦神經發育不完全,在這個清醒時刻發生了異常現象,讓孩子出現既不是睡覺也不是清醒的狀態,也就是夜驚。

(2)家族遺傳占很大比例。

如果你的家族有人夜驚,孩子夜驚幾率要高10倍。曾有專家研究雙胞胎夜驚問題,發現夜驚和基因有關係,但目前並不清楚是哪個基因。

(3)白天的壓力和焦慮。

如果孩子在白天玩兒的太累、有壓力、比較焦躁或者不開心,晚上也很有可能發生夜驚。

(4)睡眠時間不足。

一項研究表明,卧室里有電視的孩子,更容易發生夜驚。這可能和看太多電視,睡眠時間太少有關係。

孩子對夜驚沒有印象。

夜驚發生時,孩子處於非正常狀態,看似醒了實則還在睡覺,而且很難喚醒。所以第二天,他們一點兒印象也沒有。

孩子可能會傷到自己。

夜驚時,孩子可能突然坐起來、到處走動或者抓東西等,這時候他們的肢體已經失控了,有可能會傷到自己!

孩子夜驚,父母該怎麼辦?

夜驚很可怕也很普遍,但被稱為疾病的不足1%。雖然如此,常爸還是建議父母們一旦發現,先去醫院諮詢醫生、做個檢查。

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有些其他疾病的癥狀和夜驚很像,比如夜間痙攣或者創傷應激障礙。此外,夜驚可能和打鼾、睡眠障礙性呼吸(簡稱SBD)有關。總之,發現孩子夜驚,最好先送醫院檢查,排除病理性因素。

如果排除了生理疾病,基本就可以判定孩子夜驚和心理因素、作息習慣有關係。常爸查閱了很多資料,結合多個睡眠專家的建議,給大家總結了一些方法,父母們可以一一試用!

(特別提示:自己偷偷進行就好。因為孩子對夜驚沒有記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如果告訴他,反而會增加他的心理負擔,可能導致夜驚癥狀更嚴重。)

不要打擾他

與噩夢不同,孩子夜驚時是無意識的,沒辦法對你的呼喚產生回應。這時要保持冷靜、在一旁看著孩子就好。孩子夢遊,可以溫柔地牽著孩子回到床上。如果發現孩子會傷害自己,可以制止他。事後,也不要談論這些事情,說不定孩子長大就好了!

睡飽覺

在孩子成長期間,足夠的睡眠很重要。父母可以給孩子制定合理的上床時間,不要深夜玩耍或學習。此外,不要在孩子卧室里安裝電視或睡前做容易興奮的事。Jodi Mindell博士向我們提供了不同年齡階段孩子每天需要的睡眠時間,父母可以記在小本上。

0-3個月:14-17個小時

4-11個月:12-15個小時

1-2歲:11-14個小時

3-5歲:10-13個小時

6-13歲:9-11個小時

適當「打亂」作息時間

如果你發現孩子夜驚是有規律的,可以實施「定時叫醒」計劃。比如每天晚上10點夜驚,那你就可以在9點半左右叫醒孩子,讓他去一趟衛生間,然後再繼續睡覺。

多溝通、多擁抱

很多時候,孩子夜驚是來源於壓力、焦慮。這些負面的情緒會默默地潛入大腦,在夜晚釋放出來。父母更要給孩子更多更高質量的關注和陪伴。多些肢體接觸,比如擁抱、撫摸也是好的。

孩子做噩夢了,父母該怎麼辦?

及時回應,平復情緒

父母發現孩子在做噩夢,要迅速來到孩子身邊,給予安慰和撫摸。如果孩子還沒醒,並且顯得非常痛苦,可以輕拍、搖晃,叫醒孩子!當孩子醒了以後,可以和他談談噩夢的內容,做呼吸訓練,恢復理智。

尋找原因 合理調整

孩子做噩夢有很多原因,比如勞累、壓力、焦慮、睡眠不足等,或者是看了能引起恐怖聯想的畫面、電視等。父母要留心觀察,孩子最近和平時有什麼不一樣。同時,還可以讓孩子自己談談做噩夢的原因。確定原因後,要和孩子一起制定改善計劃,早點上床、停止看某個動畫片等。

做一次演員和編劇

如果一直對噩夢念念不忘,不要告訴他「夢是假的」。可以帶著孩子一起走進噩夢,用角色扮演和改編故事的方式,慢慢淡化恐懼感。

另外,還可以把夢的內容畫出來。曾經有一個媽媽的方法就很好。孩子也是夢到了怪獸,媽媽讓畫出來,並且讓孩子把噩夢講出來。接著媽媽畫了一個籠子,對孩子說:「現在,怪獸已經被關進籠子了,跑不出來了!」當天,孩子就不做噩夢了!

有一點常爸要提醒一下父母,一般情況下,5歲以上就可以開始分房睡了,但是當孩子做噩夢,而且情況非常嚴重時,家長最好能適當陪陪孩子,不要在這時還強制他自己睡。

最後,不管孩子是夜驚還是噩夢,父母都需要調整好心態、保持樂觀,還可以採取一些輔助手段,比如音樂。

寫在最後

噩夢和夜驚都是孩子成長中很普遍的現象,如果不是很嚴重,都不需要藥物治療!這時候,父母能做的就是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自信、淡定地與孩子一起面對這些「怪獸」!

特別要提醒家長的是,有些孩子一歲多的時候,常常半夜無緣無故哭個不停,如果排除生理需求和疾病原因,那很可能是夜驚的表現。但因為很多家長不知道原因,會被孩子整得很煩躁:你到底要怎樣?!你到底哭什麼?!這其實不是孩子「作」,而可能是他們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所致的夜驚,他們是無法控制的。父母要以最大的耐心,陪孩子度過這段時期。

下面這張表格請存好,需要時翻出來看一看:

參考文獻:

Dr Simon Kyle「What is sleep? 」,

John Cline, Ph.D.「The Mystery of Night Terrors」,

Nguyen BH, Pérusse D, Paquet J, Petit D, Boivin M, Tremblay RE, Montplaisir J. 2008. Sleep terrors in childre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wins. Pediatrics. 122(6):e1164-7.

「What Is Sleep: A Dynamic Activity」,

Vincent Iannelli, MD, 「Treating and Preventing Night Terror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常青藤爸爸 的精彩文章:

如果我們像養「呱兒子」一樣養「真兒子」……
流感「神葯」也能致死?專家揭密奧司他韋的原理與副作用!

TAG:常青藤爸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