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京津冀作家村?劉向梅專欄

京津冀作家村?劉向梅專欄

【作家簡介】劉向梅,1963年9月生於河北永清縣三聖口鄉。河北省散文學會會員、廊坊散文學會理事、廊坊作協理事、《廊坊日報》通訊員、永清楹聯學會會員,被文友稱為「扛鋤頭的女作家」。 多篇文章,被刊登在《廊坊日報》《燕趙都市報》《河北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媒體上。

炕桌

炕桌盛行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候,在我們華北平原北方農民的土炕上,都有一張炕桌擺在那裡。一日三餐,都能看到各家各戶圍坐在炕桌前吃飯的情景,因此炕桌也叫飯桌。飯桌有大有小,有長方形和四方形,但不管大小,長的方的,都是四條腿支著一個桌面。只是桌面顏色不一,木料不同而已。那時人們每天聽到的最熟悉的聲音就是「吃飯了」,說得最多的話就是「放桌子」。大人一說放桌子,我們小孩子就知道是要吃飯了,就會趕忙停止追逐打鬧,回屋,去洗手,去炕上坐著等。有時大人嫌我們鬧得慌,就會哄我們,提前喊「放桌子」,好讓我們規規矩矩的坐炕上老實會兒。一旦桌子放到炕上,我們就顯得很乖,爭著給大人擺筷子,嘴裡還念叨著,這是爺爺的,這是奶奶的,這是爸爸的……如果不夠,我們就會沖外屋喊,還差一雙呢。

那時候村裡誰家有事,就要借炕桌用。過程相當容易,幫忙的都是老鄉親,進院喊一聲吃了嗎?女主人笑盈盈的迎出來,看到是給別人家幫忙的,就知道幹什麼來了。就說扛桌子來了?便立刻找來抹布,三下五除二地將桌子擦乾淨,讓人扛走。她們寧願一家子蹲在鍋台上吃飯,也高興把桌子借給鄰居使。這是臉面的事。一旦誰家有事沒有借到自己頭上,他們還會嘀咕呢,是不是哪兒做的不夠好,得罪了人?還是來時家裡沒人?於是,離得近的就會提前跟主家打招呼說,用什麼儘管過來拿呀,別管我在家不在家,門開著呢。

那時候,炕桌就是一個家的象徵。吃飯必須要坐在炕桌前吃。如果誰家不放桌子吃飯,或者吃飯的時候,誰不到飯桌上來吃,就是有事了。我們莊稼主最忌諱的就是「抽桌子」。一旦誰家大人鬧脾氣打架把炕桌抽了,就意味著事鬧大了。一旦誰家的炕桌沒有了,就意味著這個家不像個家了。因此,調解家庭矛盾的人總是拿炕桌說事。比如兒媳和婆婆矛盾了,管事的就會說那媳婦,去,把炕桌放上,叫你婆婆吃飯。兒媳聽話,照做了,婆婆也坐在了炕裡邊,這就證明沒事了。小兩口打架抽桌子,管事的先讓老爺們把炕桌修好,放到炕上,再說其它。總之,炕桌是家庭和睦的一個標誌。

我們家的炕桌在村裡數的上大,是我父親特意找人定做的,買都買不到。父親之所以定做這樣大的炕桌是因為我們家人口多。那會我們和爺爺奶奶叔叔嬸嬸們在一起過,加上兩個沒出嫁的姑姑是13口人,相當熱鬧的一大家子。雖說是粗茶淡飯,但大家都吃得很香甜。一鍋圈棒子麵餑餑不會兒就吃完,半鍋粥喝的一點不剩,炒白菜,腌黃瓜,豆瓣醬,都吃得津津有味。我們孩子們掉的餑餑渣或者鹹菜條,爺爺總是笑呵呵的在第一時間裡捏起來放進自己的嘴裡。

通常情況下,我母親和嬸嬸是不坐在炕上吃飯的,她們總是一腳站地一腳蹬在炕沿上。如果誰餑餑不夠了,就立刻遞過去一塊,誰的粥喝沒了,便拿過碗去外屋鍋里舀。你聽吧,吃飯的時候這個叫爹那個叫娘這個喊大伯那個叫姑姑,熱鬧得不得了。

如今,再難找到這樣熱鬧的場景了。炕桌已經被講究的園桌代替。大人們忙於打工掙錢,孩子們忙著上學上網,於是,「一家人能聚在一起吃頓飯」成了許多老人的心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永清微訊 的精彩文章:

好過的年,歹過的春!
永清一親兄弟,因一場事故,鬧的「家破」人走!

TAG:永清微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