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如何讓自己死後變成一塊化石被供在博物館裡

如何讓自己死後變成一塊化石被供在博物館裡

來源 | 環球科學ScientificAmerican

撰文 | John Pickrell

編譯 | 吳非

當你在博物館欣賞三葉蟲、鸚鵡嘴龍、猛獁象的化石時,有沒有想過,讓自己在死後也變成一具化石,經過數百萬年的等待重新被後「人」發掘、進入博物館供「人」參觀?

每一枚化石本身都是一個奇蹟。按照科學家的估計,在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動物物種中,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留下化石。

Bill Bryson在《萬物簡史》中寫到,10億個生物體中,可能只有一隻最終能變成化石。按照這一估計,如今生活在地球上的70億人中,最終能夠轉變為化石的只有不到10位幸運兒。

怎樣才能增加自己化作化石的幾率呢?下面這些要點可能會幫到你。(並不)

最佳埋藏地點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既然是化石,那我們的目標顯然不僅僅是讓遺骨留存幾百年:如果不是身世顯赫,這時的你既進不了自然博物館,也將無緣人文博物館;我們的目標也不僅是保存數萬年,這時我們的遺骨可能處於「亞化石」狀態,因為這些骨骼的主要成分還沒有發生改變,仍然來自原本的生物體。

例如南美洲的大地懶、歐洲的穴熊、澳大利亞的袋獅,這些從洞穴中發現的已滅絕物種,都是有著數萬年曆史的亞化石。

要想成為真正的化石,意味著我們的骨骼需要經歷漫長的地質作用、發生關鍵的礦物反應,直至數百萬年甚至數億年後的地球主人發現我們。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變成化石這件事也不例外。如果你不幸陳屍荒野,你的遺體很可能被食腐動物啃個精光,隨後裸露的骨骼暴露在空氣中,很容易被風化,與周圍的土壤融為一體。因此,轉變為化石的第一步就是遺體被快速掩埋,以避免風化作用的侵蝕。

在江河湖海這些水相環境中,水體隔絕了地表的空氣,避免遺體被風化;源源不斷的泥沙在水底沉積,為遺體的掩埋提供了材料。因此,很多科學家認為,水體為化石的形成提供了完美的條件。這也不難解釋,為什麼水生動物形成化石的幾率遠大於陸生動物。

水體為水生動物提供了絕佳的化石保存條件

當然,在不同的水體中,形成化石的難度也存在差異。其中的關鍵因素,是水底沉積物堆積的速率——沉積速率越快,遺體就能被更快地掩埋,減少被分解者分解、或是被掘穴動物移動的風險。

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埋藏學家Caitlin Syme看來,源自高山的河流是最好的埋藏場所,它們侵蝕著沿途的河道、裹挾著大量泥沙,為埋藏遺體提供充足了材料;另一個選擇則是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

對於我們這些陸生動物來說,如果無緣水相埋藏環境,一場時機恰當的自然災害也可能起到快速埋藏的效果。例如,在我們死亡時,隨之而來的泥石流或者火山噴發,可以讓我們的軀體瞬間被泥土、火山灰掩蓋,幾十厘米甚至數米厚的沉積物杜絕了食腐動物和風化作用對遺體的破壞。我們今天能看到如此繁多的恐龍化石,很大程度上也要感謝此類偶然事件。

這時你可能會發現,對於使用土葬的地區,快速掩埋根本不成問題:去世後不久,自然有人幫你將遺體埋到地下2米的深處,四周的棺木似乎還能起到保護的作用。但是,接下來你會看到,棺材能保證你在成百上千年後被掘墓人發現,但卻在不經意間阻礙了化石的形成。

留意漫長的地質過程

隨著上方沉積物的堆積,淺層活躍的生命活動將離你而去。如果你的骨骼仍然保存完好,那麼恭喜,轉化成化石的第一步已經完成。接下來,將是一個漫長但至關重要的轉換。

當地下水順著沉積物中的孔隙找到深埋於地下的骨骼時,水中的礦物會滲透至骨骼內,以更堅固的方解石替換骨骼中原有的物質。因此,當這個被稱作「石化作用」的反應完成時,骨骼的外形沒有變化,但這些骨骼的成分徹底改變了。這時,化石才算得上真正形成。

如果周圍有含銅、鐵等元素的礦物,它們可能讓你的化石擁有好看的顏色。

而上文提到的棺材,正是由於其出色的密封性能,阻礙了地下水進入棺材內、與遺骨接觸。不過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古生物學家Mike Archer提出了一種有利於化石形成的棺材:這種棺材由混凝土構成,棺材四周紮上數百個直徑5毫米的小孔,以便地下水流入;棺材內放入遺體後,用泥沙填滿,然後深埋於地下。

上述石化過程可能要花去數十萬年的時間。在那以後,恭喜你,你終於變成一具化石了,但這並不足以將你送入百萬年後的博物館。漫長的地質過程,可能讓此前的所有努力付之一炬。在某處地殼隆起形成高山的同時,則是另一塊地殼俯衝到它的身下。

如果化石不幸出現在那塊向深處俯衝的地殼中,隨著深度的增加,周圍的溫度、壓力也不斷增加。最終,你變成的化石將在高溫下熔化。因此,埋藏的地理位置,也是你需要考慮的因素。遠離那些「即將」向地下俯衝的板塊邊界,例如現在的伊朗。

而要讓你的化石最終被後人發現,即使化石保存足夠完好、即使你處在穩定的板塊中心,數百萬年的沉積岩堆積在化石上方,化石還是無法重見天日。

因此,你需要找到一塊正在抬升的盆地:盆地低洼的地勢有利於沉積物的堆積;而在數百萬年的地質演化過程中,這裡不斷隆起,風化作用將化石上方的沉積岩逐漸剝蝕,最終,化石重新露出地面,等待那個發現它的有緣者。

Syme給出的選擇是地中海,隨著非洲板塊與歐亞板塊之間的碰撞,這片海域將被抬升,直至成為一片陸地。

現在風景優美的地中海,將在地質過程中抬升、變成一片陸地

成為化石的捷徑

如果你覺得這種典型的化石形成過程太過艱辛,這裡還有一些捷徑可走。一個選擇是成為一枚琥珀。滴落在松脂在結束某些小動物生命的同時,也為我們完好地保存了大量節肢動物、鳥類,甚至是長毛的恐龍尾巴。如果你能夠被一滴足夠大的松脂包裹住,那麼你將可能在這場化石形成戰中獲勝——無論是形成化石的可能性,還是被發現時身體的完整程度。

一個與之類似,但在自然條件下更為可行的選擇是瀝青坑。在洛杉磯的La Brea,就有一處有名的瀝青坑化石堆,數萬年來,大量動物在痛苦中不斷被瀝青吞噬。沉陷在瀝青中遺體將得到很好的保存,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你的關節將會脫落,骨骼也很可能與其他動物混在一起。

嚴寒與乾旱,也能將你的遺體保留較長的時間:當遺體被遺留在冰封的雪山上,有可能像冰人奧茲那樣,在數千年後被完整地發掘出來;而在乾燥的洞穴中,則有可能形成天然的木乃伊。不過,無論是高山上的冰雪,還是乾燥的洞穴,在地質過程中,都難以維持足夠長的時間。

La Brea瀝青坑

最後一種超脫於地球的方法,是將你的遺體發射至太空。在真空環境中,遺體可以永遠不被降解。這時,你需要擔心的不再是地球地質活動的時間長度,而是恆星生長、滅亡的時間。不過,有一個問題——雖然保存得足夠完美,但是誰又能找到你去近距離欣賞呢?

儘管部分讀者可能對成為化石充滿期待,我們的最終歸宿大概率還是變成一撮無機質粉末。但看到化石形成的條件如此苛刻,當我們再次在博物館中與它們碰面時,會不會多了一分敬畏呢?

http://www.bbc.com/future/story/20180215-how-does-fossilisation-happen

http://www.fossils-facts-and-finds.com/fossil_formation.html

_____________

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METalk 的精彩文章:

為了驗證海難生存法則,他賭上性命登上了沒吃沒喝的破船駛向大洋
火遍全球的化學視頻幕後,是艱辛卻更美妙的拍攝過程

TAG:SME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