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玉華讀《王陽明最神奇的心學》後感

玉華讀《王陽明最神奇的心學》後感

讀到前序時說到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大致分為三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和致良知的修養學說。後面提到我們不應失去自己的文化之根,像浮萍一樣漫無目的地漂泊,內心充滿惶恐和迷惘。觸摸王陽明的心學,就如同用雙手輕輕撫摸心裡最深層的秘密,或許在某一個不經意的瞬間便理解了它的深意。

第24頁,王陽明說到"你見到這花之前,花與你的心各自寂靜;你來看此花時,花進入我們的內心,此花便在心頭顯現出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岩中花樹對於心來說,其存在本身及其意義的被確認,在於花在人心中的顯現。"。玉華讀完這句話後,突然想到了剛步入社會參加工作的大學生,他們起初滿懷著希望和抱負,但是入世久了,挫折多了,艱難困苦經歷了,或者心染污了,變得有雜質了。本來很爽直的,變得不敢說話了;本來很坦白的,變得拐彎抹角了;本來有抱負的,最後變得很窩囊了。玉華認為王陽明提倡恢復心的本體,是告訴我們要保持最為本真的自己。我們在遵守團體規則的前提下能夠保持自我本色,無須刻意尋求這樣那樣的機心,真心對待萬事萬物,自己的心也會輕鬆快樂和踏實。

第107頁,王陽明說到"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玉華記得讀過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江月雖一樣,但情懷卻不盡相同。快樂的人看到風景很高興,痛苦的人看到一樣的風景,卻深感悲哀,其實這都是自己心境的照應。心中少些慾望,多一些寧靜,五官所聽到的、所看到的、所聞到的以及所嘗到的才有可能是甜蜜和幸福。

第113頁,王陽明說到"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玉華覺得王陽明的這句話強調了行動的重要性。行動能夠將知識、智慧、思想境界的力量形成一股強大的推動力,在方向正確的前提下,能夠推動行動者更快地邁向成功。王陽明曾用寫字來舉例,他說,我要寫字是"知",而提筆寫就是"行",想要知道一個字真正的是如何寫,就需要付諸實踐才行。玉華欣賞王陽明關於知行合一的說法。有了"知"就一定要"行"動起來,只有身體力行去做,才有機會成事。玉華認同王陽明所提倡的知行合一,要說到做到,真正的行動才是對諾言最好的證明。言必信,行必果。沒有行動的證明,一切口頭承諾都只是空談。

第149頁,王陽明說到「人要經常反省,若老是去指責別人,看到的只能是別人的錯誤,就不會看到自己的缺點。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也就不會去指責別人了。懂得自省,是大智;敢於自省,則是大勇。」玉華認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東西,用秤稱過,才知道它的輕重,用尺量過,才知道它的長短。人也應該如此,要經常反觀自省,才能認識自己、改善自己,才能糾正自己的過失。反省是一顆智慧樹。吾日而三省,可以幫助自己及時認清自己,少犯些錯誤。

第249頁,王陽明說到"當極靜時,覺此心中虛無物,旁通無窮,如長空雲氣,流行無所止極。"王陽明提倡良知是生命本源的一種知覺,寧靜能夠減去壓在良知表面上的重物。安之若素,沉默從容,往往要比氣急敗壞、聲嘶力竭更顯涵養和理智。玉華感悟到其實我們真的不需急功近利,將心放緩,把心放在靜處,才能致遠。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閑。玉華問自己的心,動了嗎?如果動了,就該靜下來了,當心靜下來才有福。「不能動心,不能動心"這個時候心已經動了。提示自己"心不能隨境轉",這個時候心已經轉了。王陽明說過,有意去找寧靜,這個時候已經不寧靜了。真正的凈心不是特意去控制它,也不是刻意去把握它。什麼時候知道自己的心,心自然而然就不動了。心不動了,人就不會為外界的誘惑所動。

第255頁,王陽明說到"初學用功,卻須掃除蕩滌,勿使留積,則適然來遇,始不為累,自然順而應之。"這句話,王陽明強調的是一種心靈的模式,擁有一顆清凈的心,完全沉浸、專註於當下所做的事情當中,用整個身心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而不是糾纏於自我。玉華很喜歡王陽明說的這句話,清凈之心就是一粒小小的種子,雖然外表看來微不足道,但其中蘊涵著偉大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使人有著非常大的提升空間。玉華更加堅定了要靜下心來學習的重要性,非寧靜無以致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情何以堪!老媽玩高科技比我還溜!
香奈兒單肩包 香奈兒手提包 Chanel香奈兒女包 幻彩限量版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