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致30歲的自己

致30歲的自己

1

一個88年的「中年婦女」,終於來到了30歲這個有人唏噓,有人慨嘆的年齡。

然而我對這一年,卻期待已久。

20歲到30歲,按部就班的完成了該完成的每一件事,本科畢業、碩士畢業、進入職場、結婚、生子,雖然生活節點清晰,角色轉換頻繁,但終歸還是一眼看到底的生活狀態,是種帶著鐐銬的舞蹈。我能做的,無非是在這些大框架下,細節過的與別人不同一點而已。

但從30歲起,生活才真正變成了一張任由自己發揮的白紙,我可以根據自己設想的樣子,描繪屬於自己的未來。

2

一直以來,人們都喜歡給人生標識刻度,給成就貼上標籤,以此來衡量每個人的人生進程和質量。

30歲,就是這些刻度上,異常顯眼的地標。

張愛玲一句「出名要趁早」,身邊諸多朋友耀眼的成就,微信中那些30歲實現財富自由的臉龐,成了不斷在身後揮舞的皮鞭,成了心中揮之不去的焦慮。

所以對自己的現狀永遠不滿,所以對未來的變數充滿好奇。雖然嘴上感嘆歲月靜好,腳下卻在奪命狂奔;常常疑惑此處是否為久駐之地,明天是不是又要拔營起寨。

可是,我越來越清楚的知道,想要真的做好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時間太多了。

3

帶著希冀和焦慮,我來到了30歲的人生路口。我要用生日這一天的時間,認真的反觀自己的內心,找到面對未來的心態和基調。

30歲,應該是長大的年紀。

子曰,三十而立。

按原意,立,並非成家立業,而是「知禮」。禮是一種本於天地而達於人情的總規律和規則,是心中的道德信仰與外在的行為規範。所以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大抵是在對外界通達的基礎上,形成一種道德修養的自覺,並外化為言行得當。

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講「立就是不動,作人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這個人生非走這個路子不可」;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講,「立指能確有所立,不退不轉,則所志有得有守」。

可見,三十而立,最重要的還是立住自己的心志與人格,精神獨立,從容於世,雲淡風輕。

30歲,應該是成熟的年紀。

在《何為啟蒙》中,康德有一個對成熟最有名的討論,就是把成熟定義為「理性將自己從自我招致的不成熟狀態中解放出來」、「勇於擺脫他人干預,獨立運用自己的理智」。

所以,成熟與否並不關乎於理智或知識,更關乎於勇氣。讓別人代替自己思考,的確舒適安逸的多,所以只有極少數人有勇氣通過培育自己的思維,將自己從不成熟中蛻變出來。

更重要的是,成熟意味著,我們要有勇氣面對現實。

理性的理想告訴我們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所謂應然),過往的經驗卻告訴我們現實往往不是理想的樣子(所謂實然),面對這樣的鴻溝,不因為這種差距而心生頹唐,而是努力求取平衡。康德告訴我們,那種對世界真實面貌的盲視與拒絕,那種「只有一種合理的世界觀」,其實是孩子對自己的力量和周遭環境「未加反思的自信」,而這些也只有在孩子身上才會顯得楚楚動人惹人憐愛。而正因為有了對世界合理性清明執著的追求,彌補實然與應然之間的裂縫才變得可能。

所以,成熟本身就值得為之奮鬥。

30歲,應該是更美的年紀。

社會上普遍認為18-28歲是人生最美好的階段,因為荷爾蒙的作用,男人肌肉最發達,女人肌膚最光滑。可是,人生的意義不僅僅是突出的生殖能力,回頭想想,這十年的時光其實往往是最艱難的,因為要頂著壓力經歷太多的重大抉擇,每個抉擇其實分量都太重,往往充滿困惑和恐懼。但因為還年輕,所以有未來。

可是,當大家都在在鼓吹青春無敵的時候,卻忘記了背後的潛台詞:後面的歲月會越來越糟糕。

實際上,年齡的增長並非意味著就要與生活妥協,相反,其實我們對於世界和自己的認知越來越清晰。波伏娃在《成年》中說「在哲學、意識形態和政治等領域,老年人有著年輕人沒有的綜合視角」。

成長路上一個又一個的坑,躲不開,繞不過;然而邁進去,走出來,身上就多了一點叫做閱歷的東西。 這些閱歷可能算不上智慧,但視角的擴大總會看到一些自己以前看不到的東西。

年輕時的光芒萬丈,終究抵不過時間撫摸後的溫暖。

4

我們總是喜歡把什麼都推給時間,說它是殺豬刀,是豬飼料,彷彿這樣自己的責任就少了很多。

可畢竟,時間是客觀中性的。按照狹義相對論,如果我們的速度和光一樣快,那麼時間是相對靜止的。許多人都害怕自己從此開始變老,可老不老這件事,本來就和歲數沒有必然的關係,還有很多人根本就不曾年輕過,在日復一日中活成了自己的影子。所謂青春、成年都是概念而已,只有生存是自己的事情。我們害怕30歲的到來,其實是害怕自己從此固化在那個我們最不喜歡的狀態里,害怕逐漸習慣接受既定的生活限制,屈從於現實。

但只要我們不再去遵守所謂一個年齡該乾的事情,只要是想做的,任何時候都著手開始,保持心中那份不顧一切的激情,青春就從未離我們而去。

也不必滿足大眾的期望,不必聽從別人的指指點點,而去達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狀態。如果參考了一千條建議,卻從未問過自己的本心,那麼所有的建議不過是白費。那些標籤不過是不相干的人們的閑話,僅此一次的人生,為什麼要活出別人想像中的樣子。

當我們開始以一個獨立的姿態面對真實的世界,擁有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想,為自己人生中的一些重大問題作出決定,並為自己責任、為別人負責時,大概就是30歲該有的樣子。

如果能像羅伯特·哈里森教授說的那樣:「我理想中的成年,不是在外表、行為、心智或者生活方式上無限靠近年輕人,而是經過了這樣的歷史性的轉換之後,你是一個年輕人,但擔當著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責任;同時,你是一個成年人,卻帶著對世界無限的好奇與驚訝、一個年輕版本的成年人」。

知世故而不世故,時常回到孩子的狀態,則是更美好的境界。

5

生日了,總該許一些願望。

未來的十年,希望自己依舊充滿年輕的活力,但多一份淡定與從容;依舊保持銳意進取的衝勁,但多一份耐心與堅定;依舊維護內心的純粹,但多一份經驗與洞察。不忘初心,徐徐前行,過程留給自己,結果留給世界。

未來的十年,希望可以在自我認知的道路上不斷前進,清晰的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不妥協亦不執拗,慢慢的放棄外界干擾,保持反省自我的謙遜,尊重自己的每一次選擇。

未來的十年,希望自己保持思考的獨立,少一些徘徊和猶疑,不害怕自相矛盾的狀態,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卻還能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未來的十年,希望是自己進步和成長最快的十年。百歲人生,尚處於爬升期,只不過沒有了前一段路程的輕鬆瀟洒,在氧氣稀薄的攻堅階段,需要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與堅毅,砥礪前行。

當然,這些願望如果在十年內實現不了,也沒關係。我男神李健說:「在我們擁有夢想的時候,通常都是一廂情願的,對生活和社會還不了解,隨著時間的流逝,與生活的朝夕相處,逐漸會感覺到夢想越來越遠。夢想的存在,是可以讓你能夠隱隱感覺存在於生活遠處的某種美好,而它的意義絕非是一定要有一天真的降臨到你面前,這就像是祈禱,心愿成真更好,不能成真也很正常,而你也並非是要完全依賴於他。生命,就是時間之旅的體驗,你可能沒有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這並不妨礙你去尋找和積累生活的樂趣。」

深以為然。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都可以那麼不平凡,每一個不平凡的日子也都是那麼平凡。

站在30歲的人生檔口,回頭還可以做爸媽隨意撒嬌的女兒,往前則成為「少女本弱、為母則剛」的母親,雙重的心情卻也何嘗不是進退均可的幸福?所以活在自己獨有的時區里就好,以自己的步伐走完人生的旅程,無需嫉妒或嘲笑,也沒有領先或落後,無需用任何數字束縛自己,也不必給自己的人生設限。

直面永遠得不到想要的世界的事實,同時卻拒絕放棄心中想要的世界。

6

現在,是一個自帶魔力的辭彙。

去她的永遠18歲,18歲的我不是懵懂,而是蒙昧。

每成長一歲的我都比過去的我更值得我喜歡和尊敬,那麼年輕又有什麼可留戀?

即將到來的歲月,才是最美的芳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生佳話 的精彩文章:

TAG:人生佳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