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生,守得住需要的東西

人生,守得住需要的東西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老子》

一個人不知道什麼東西對自己真正有益,對權勢、財富等不知道該需要多少才算適度,也就難以自保和自持。處在富貴的環境中,卻不知富與貴的本身利害,便是招來後禍的因素。

如果有了錢就財大氣粗,有了權力就趾高氣場,那便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終會自招惡果,後患無窮。財富到了金玉滿堂的程度,要想守住已有的利益往往很難,因為「物極必反」是自然法則。

現實中人們常會譏笑某種程度的有錢人是「守財奴」。其實,有財而能「守」,談何容易!

馮友蘭先生有人生的四種「境界」之說。最高的兩種為「天地境界」與「道德境界」,而「天地境界」又居於「道德境界」之上。如果用「天地境界」來說明道家的最高境界的話,那麼,它既是道德的,也是超道德的。所謂「超道德」的,並非是「非道德」的,也不是「離道德」的,而是「超道德」的本身包涵著「道德」的。這源於老子對宇宙人生的體悟。

從根本上講,老子以為,道德並不僅僅是人或者人類社會自身的事兒,而天地萬物或者自然本身就是富有道德意味的。換句話說,自然是有目的的,萬物之生長、發育、流行,就是此目的的最好體現。而人類的道德精神所賴以挺立的也恰恰是此自然之目的。

「夜深人靜,萬贛俱寂時,一個人獨立靜思省察自己的內心,才會發現自己的妄念全消而真心流露,當此真心流露之際,皓月當空,心曠神怡,精神十分舒暢,感覺體會到了毫無雜念的細微境界。

假如這種真心能夠常在,然而已經感到真心偏偏難以全消妄念,於是心靈上會感到慚愧不安,在此中感到悔悟而有改過向善的意念......」這是一個作家的心聲。

現在不少人感到心裡浮躁,不能自持,不知如何應對生活。老子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一個人在寧靜平淡的安定環境中,才能發現人生的真正境界;一個人在粗茶淡飯的清貧生活中,才能體會到人性的真實面目。

諸葛亮在人們的心目中幾乎是智慧的象徵,兼備宰相之器與將略之才,關羽、張飛這些赳赳武夫,在他的鵝毛扇揮動下東征西討,決勝於千里之外。讀過《隆中對》的人,會知諸葛亮對當時全國局勢的認識多麼深刻,對未來歷史走向的預見多麼準確深遠,幾句話就勾畫了三國鼎立的藍圖,尤其令人嘆服。他的智慧為什麼這樣超群,眼界為什麼這樣高遠呢?

諸葛亮認為: 大丈夫立身處世,應以靜來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以樸素來培養自己的道德,生活簡樸、恬淡、寡慾,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心境安定冷靜,精神專一不雜,才能見識深遠。要想學習有成就,心境就必須保持絕對的寧靜。要想增長才幹,就必須刻苦學習。不學習怎能增長才幹,不靜又怎麼能進行學習呢? 輕浮懈怠就不能思慮深遠,心境險惡煩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身處現實生活中的我們,被太多的物慾驅使著——豪華的房子、儘可能多的金錢、漂亮的女人、體面的男人、出人頭地的子女...... 隨波逐流的追逐使我們筋疲力竭,太多的追求使我們失去了心靈的自由。

我們沒有時間問自己這一切是為了什麼,我們真的需要這些嗎? 還是為了那失去「本真」的虛榮心?老子說:「大音希聲。」教導人們要經常靜靜聆聽自己心靈的聲音,弄清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渴望的,不再按照別人需要而活著,真正過自己的生活,「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當然,某種舒適的享受是必要的。作為人,我們不能一無所有,需要一定程度地對美和美的事物的追求。可是,我們往往不知適可而止,顯得饕餮不足。隨之便陷人了債務、勞疾等困境,甚至因此失去了生活的激情。美國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和作家富蘭克林在青年時代就為自己立了十幾條規定,其中包括節制,即食不過飽,飲酒不醉,沉默寡言,儉樸等等。

老子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就是提倡簡單生活。簡單實際上是充足的,即與生活中的人、物、環境建立起密切的聯繫,完全地表現真實的自我,並創造一種完全真實的生活。只有當一個人能夠輕鬆下來,開始悠閑地、有意識地生活時,才能發現生活的真正美好。

有人說老子是「人生的減法哲學」,要求人們對那些身外之物,諸如金錢、地位、權勢,本來就是炫目的虛偽,不要過度的獵取! 不管老子哲學是什麼,能讓人們減去疲憊、減輕煩惱、減去沉重,這種智慧就是有益的。

| 責任編輯:燕園君

| 來源: 文 摘自 《道解人生》, 圖 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燕園大講堂 的精彩文章:

王守常:如何理性解讀當前傳統文化熱

TAG:燕園大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