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治療相關性髓系腫瘤預後評價,你了解多少?

治療相關性髓系腫瘤預後評價,你了解多少?

導讀

什麼是治療相關性髓系腫瘤?預後怎樣?

暴露於細胞毒性藥物的個體具有發生治療相關性急性髓系白血病(t-AML)、治療相關性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t-MDS)和治療相關性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骨髓增殖性腫瘤(t-MDS/MPN)的風險。 這些情況是疾病病程中的不同階段,在200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分類系統中將其歸類為治療相關性髓系腫瘤(t-MN)。這類疾病患者具有異質性、定義不明性,且與原發性AML、MDS或MDS/MPN患者相比,中位生存期更短。

有關t-AML、t-MDS、t-MDS/MPN的流行病學、診斷和治療不再贅述,鑒於治療相關性髓系腫瘤(t-MN)往往預後不良,為便於臨床醫師評估預後,本文單獨對治療相關性髓系腫瘤(t-MN)基本特徵、預後評價進行綜述。

治療相關性髓系腫瘤(t-MN)基本特徵

1

疾病構成

治療相關性髓系腫瘤(t-MN)常因實體瘤、造血系統疾患放療、化療或使用其他細胞毒作用有關,圖1從常見的實體瘤及造血系統疾患闡述了t-MN的常見病因。

圖1 繼發治療相關性髓系腫瘤(t-MN)的常見實體瘤及造血系統疾患

治療相關性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t-MDS)總體較原發MDS(de novo MDS,d-MDS)預後差,但鑒於部分t-MDS仍為惰性病程,故對t-MDS進行預後分層,仍有臨床指導意義。以往MDS預後評估模型中,常未涉及相關性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t-MDS。

在2017年美國一項多中心研究中,分別比較了國際預後積分系統(IPSS)、修訂IPSS (IPSS-R)、MD Anderson 全球預後評估系統(MPSS)、WHO預後積分系統 (WPSS)及t-MDS預後評價系統(TPSS)在t-MDS預後估測價值。共有1950名MDS患者納入研究,其中370例(19%) 為t-MDS。結果顯示:t-MDS中位生存期明顯短於d-MDS (19 vs 46 個月, P

治療相關性髓系腫瘤(t-MN)預後評價策略

1

整體狀態評估

治療前評估參照原發性AML。此外,應在早期階段尋找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HSCT)的HLA匹配供體。具備以下基線情況者預後不佳:

既往治療相關的臟器功能不全

殘存正常造血幹細胞數量/質量低

骨髓基質已受損害

長期免疫抑制狀態

耐抗生素微生物的定植

不良細胞遺傳學異常的發生率增加

多重耐葯表型的頻繁表達

原發性惡性疾病的持續存在

2

一般狀況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評估

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ECOG)評分系統評定的一般狀況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為關於t-MN患者能否足夠健康從而使其能在典型強化化療誘導方案(用於AML患者)中存活提供指導意見(表1)。完全能自由走動的患者(即,ECOG為0分或1分)很可能耐受誘導化療,而日間至少一半時間卧床的患者(即,ECOG為3分或4分)在誘導化療過程中死亡的風險較高。

表1: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ECOG行為狀態分級

3

核型危險分層

常用的一種危險分層系統如下:

良好:t(8;21)、inv(16)、t(15;17)

中等:正常、t(9;11)、其他的異常核型(不屬於預後良好和預後不良)

不良:3q21q26異常、del(5q)、del(7q)、t(6;9)、其他11q23異常、12p異常、17p異常、5號或7號染色體單體、8號或13號三體或複雜異常核型[即至少存在3種不相關的異常,不包括同時有t(8;21)、inv(16)和t(15;17)的病例。

Ganser A等近期發現:15%的t-AML病人融合基因突變良好,但50%存在不良細胞遺傳學改變;其中33% t-AML及t-MDS患者存在TP53基因突變,且TP53基因突變者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HSCT)緩解率低;微小殘留病(MRD)監測有助於治療相關性髓系腫瘤(t-MN)的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HSCT)實踐。

4

常用MDS預後評分系統

(1)IPSS預後評分(表2)

表2 IPSS預後評分

預後好核型:正常,-Y,del(5q),del(20q);預後中等核型:其餘核型;預後差核型:複雜核型(≥3個)或7號染色體異常。

血細胞減少系列:中性粒細胞數目<1.8×109/L;HGB<100g/L;PLT<100×109/L。

分級:低危組0分,中危-1組0.5-1分,中危-2組1.5-2分,高危組>2分。

(2)IPSS-R預後評分(表3)

表3 IPSS-R預後評分

細胞遺傳學極好:-Y,11q-;好:正常核型,5q-,12p-,20q-,5q-附加另一種異常;中等:7q-,+8,+19,i(17q),其他一個或兩個獨立單克隆的染色體異常;差:-7,inv(3)/t(3q)/del(3q),-7或7q-附帶另一種異常,複雜異常(3個);極差:複雜異常(>3個)。分級:極低危:≤1.5分;低危:>1.5-3分;中危:>3-4.5分;高危:>4.5-6分;極高危:>6分。

(3)WPSS預後評分(表4)

表4 WPSS預後評分

核型:預後好核型:正常,-Y,5q-,20q-;預後中等核型:其餘核型;預後差核型:複雜核型(≥3個)或7號染色體異常。嚴重貧血:男性<90g/L,女性<80g/L。

預後分級:極低危:0分;低危:1分;中危:2分;高危:3-4分;極高危:5-6分。

(4)TPSS預後評分(表5)

危險因素:年齡(>65歲),ECOG一般狀態評分(2-4分),細胞遺傳學(7q-或複雜核型),MDS的WHO分型(RARS、RAEB-1和RAEB-2),血紅蛋白水平(<11g/dL),血小板計數(<50×109/L),輸血依賴。

低危:0-2個危險因素,中危:3-4個危險因素,高危:5-7個危險因素。

表5 TPSS預後評分

5

新型t-MN預後評估模型

Quintas-Cardama et al近期闡述了一種評估t-MDS向AML轉化的預後評估模型。以下因素為短生存期的獨立預測因子:年齡> 65 歲(HR 1.63)、ECOG 2-4 (HR 1.92、細胞遺傳學 (-7 和/或 複雜核型) (HR 2.47)、WHO MDS 分型 RARs 或 RAEB-1/2 (HR 1.92)、血紅蛋白 < 11 g/dl (HR 2.24)、血小板 < 50 × 109/L (HR 2.01) 及輸血依賴 (HR 1.59)。預後分層評估:良好 (0-2 個危險因素)、中等 (3-4 個危險因素) 、差 (5-7個危險因素)。其評估為良好、中等、差的中位生存期分別為34、12及5個月,其1年無AML生存率為96%、84%及72%(p = 0.001)。

6

造血幹細胞移植相關的t-MN預後因素

基因表達紊亂在t-MDS發病之前可被早期檢測到。伴有del (5q) 的MDS病人可見50%的CD34+ mRNA水平降低;而APC基因不足可促成造血幹細胞(HSC)的隱性丟失;t-MDS存在其遺傳易感性,一項基因組序列分析發現3種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與伴有7號或5號染色體異常的t-MDS/AML有關,而烷化劑誘導的t-AML則與多種基因異常通路共同作用相關;在de novoMDS 及AML中,僅10%病人存在p53基因突變,但在t-MDS中其比例則高達28%-30%,且後者通常與-7、-5或其他複雜染色體核型產生相關,7號染色體異常可引起端粒縮短而造成基因內源性不穩定,產生不良預後;在小鼠試驗中發現Sbds基因丟失可導致成骨細胞祖細胞發育障礙,引起脊髓發育不良,細胞微環境的紊亂可誘發造血幹細胞缺陷而產生t-MDS;活性氧(ROS)的大量產生造成線粒體功能改變,加速DNA損傷,從而在細胞發育、蛋白質合成、DNA修復、檢查點反應等層面產生病理生理改變,誘發t-MDS,而這些因素應當在移植前預處理時加以考慮。

臨床實例及啟示

1

不同基線條件下t-MN病人預後差異及IPSS-R積分評估價值

2017年愛爾蘭的1項單中心回顧性分析(圖2)顯示:(a)t-MN總生存率(OS)隨時間而陡然下降,5年生存率僅20%左右;(b)實體腫瘤繼發t-MN者5年生存率約為50%,而造血系統疾病繼發t-MN者5年生存率不足30%(p=0.127);(c)IPSS-R積分為高危、極高危者,5年生存率僅10%,而IPSS-R積分為極低、低或中危者5年生存率超過30%(p=0.025)。提示IPSS-R積分系統在t-MN治療過程中具備較高預後評估價值。

圖2 39例t-MN病人生存曲線分析

2

原發性乳腺癌患者繼發t-MDS預後

2016年,Malmgren JA總結了1項納入11684例原發性乳腺癌患者繼發t-MDS的流行病學、治療及預後研究。結果顯示:確診27例t-MDS患者,其中僅2例幹細胞移植後無病生存;原發性乳腺癌t-MDS發病率是普通人群的30倍(RR 31.8, 95% CI 15.0,60.8),且自t-MDS發病至死亡中位生存時間明顯縮短(中位生存時間:

3

中樞神經系統腫瘤與t-MN

原發性顱腦腫瘤繼發t-MN者罕見,其發生主要與使用烷化劑、拓撲異構酶II抑製劑有關。不過,隨著烷化劑的使用和患者生存期延長,烷化劑相關的遲髮型毒性反應、骨髓抑制作用愈發明顯,患者可能因此繼發t-MN。目前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生存率仍偏低,患者往往尚未繼發t-MN便因原發腫瘤而喪生。然而,可預見的是,隨著原發中樞神經系統診治水平的提升,其繼發t-MN者將會增多,這部分的病人有待前瞻性試驗評估其繼發t-MN風險。

結語

綜上,諸多因素影響治療相關性髓系腫瘤(t-MN)預後,如治療前器官功能障礙、造血幹細胞缺失、骨髓基質受損、慢性免疫抑制狀態、反覆輸血依賴等。根據國際預後積分系統(IPSS)、修訂IPSS (IPSS-R)、MD Anderson 全球預後評估系統(MPSS)、WHO預後積分系統 (WPSS)及t-MDS預後評價系統(TPSS)有助於t-MDS預後評估,結合病人整體狀態、活動能力及核型危險分層有助於t-AML預後指導,新型t-MN預後評估模型值得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在治療相關性髓系腫瘤(t-MN)中,AML-M3卻有罕見的良好預後。t-AML-M3有著獨特的臨床表現,其染色體核型、分子生物學特點均與其他t-AML截然不同。Sang Hyuk Park認為這與t-AML-M3特有的染色體核型有關,並認為染色體核型是t-AML的最強預後評估因子。複雜染色體核型較單一核型預後差(7.9 vs. 31.3月,P=0.008) 及DFS (9.5 vs. 38.6月,P=0.046)。

目前對於t-MN尚無標準化的治療方案,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HSCT)被認為是t-MN的唯一治癒手段。但由於既往放、化療對造血幹細胞的損傷、藥物對臟器的累積毒性作用及供者選擇使患者接受allo-HSCT治療受到限制,因此移植前早期HLA配型是必要的。但即使接受allo-HSCT治療,t-MN患者的預後仍極差。因此,t-MN的治療應遵循個體化原則。

參考文獻

[1] Abou Zahr A, Kavi AM, Mukherjee S. Therapy-related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or are they? Blood Rev. 2016 24(12). S0268-960X.

[2] Zeidan AM, Al Ali N2, Barnard J. Comparison of clinical outcomes and prognostic utility of risk stratification tools in patients with therapy-related vs de novo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a report on behalf of the MDS Clinical Research Consortium. Leukemia. 2017;24-33.

[3] Godley LA, Larson RA, Therapy-related myeloid leukemia. Semin Oncol. 2008;35(4):418.

[4] Larson RA, Wernli M, Le Beau MM,et al. Short remission durations in therapy-related leukemia despite cytogenetic complete responses to high-dose cytarabine.Blood. 1988;72(4):1333.

[5] Ganser A, Heuser M. Therapy-related myeloid neoplasms. Curr Opin Hematol. 2017;24(2):152-158.

[6] Candelaria M, Due?as-Gonzalez A. Therapy-related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Expert Opin Drug Saf. 2015;14(5):655-65.

[7] Quintás-Cardama A. A prognostic model of therapy-related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for predicting survival and transformation to acute myeloid leukemia. Clin Lymphoma Myeloma Leuk. 2014;14(5):401-10.

[8] Ravi Bhatiaand H, Joachim Deeg. Treatment-Related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apy. Curr Opin Hematol. 2011 ; 18(2): 77-82.

[9] Maung SW, Burke C, Hayde J. A review of therapy-related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and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t-MDS/AML) in Irish patients: a single centre experience. Hematology.

[10] Malmgren JA, Calip GS, Pyott SM, Therapy-related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following primary breast cancer. Leuk Res. 2016;47:178-84.

[11] Baehring JM, Marks PW. Treatment-related myelodysplasia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brain tumors. Neuro Oncol. 2012;14(5):529-540.

[12] Sang Hyuk Park, Hyun-Sook Chi, Young-Uk Cho. Evaluation of prognostic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therapy-relat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 Blood Res 2013;48:185-9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腫瘤 的精彩文章:

新年新思考:「和平共處」,或許是未來治療腫瘤和病毒的新策略
HIV-1新葯獲批;腫瘤化療敏感性研究;抑鬱症新葯

TAG:腫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