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陳勝吳廣起義是被逼無奈還是蓄謀已久?究竟什麼是真相

陳勝吳廣起義是被逼無奈還是蓄謀已久?究竟什麼是真相

二世繼位以後,對於嬴政的諸多政策進行了極大的扭曲。原本就已嚴峻的形勢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李斯開始還是比較考慮國政的平穩的,但終究鬥不過趙高在二世面前的美言。即便如此,李斯還是做了一些動作的,比如徵發內地人口屯駐邊塞。而這恰恰造成了秦末動亂。蒙恬雖然北擊匈奴取得巨大勝利,並且修築長城等軍事設施但匈奴的崛起不會因為一場痛擊就會停止。在李斯看來加強邊關的防衛除了軍隊的直接駐紮,還要有足夠的勞動力進行防守建設,在內地徵發徭役也是必然。

其實正確的做法是寬政緩刑,如此說並非是對前期政策的否定。剛剛統一六國之時民心不穩因此大興土木可以緩解社會矛盾,將軍隊民夫與舊貴族分開是必要的。但不是可以長時間堅持的國策。經歷了諸多的建設,在始皇晚期各個工程大都竣工,10年的建設已經將普通民眾內心的亡國氛圍有所減弱。當此之時正是與民休養的時機(雖然晚了一些),這一點李斯應該看到了,蒙恬也看到了。為了無謂的黨爭蒙恬選擇退出,接下來由李斯完成。

陳勝吳廣起義就是在這一大背景下發生的。由於睡虎地秦簡的出土,「失期法皆斬」的借口恐怕站不住腳了。(但也有爭議容後詳查)但陳勝的路線選擇卻十分考究,出發點在今河南,去漁陽直接走就近馳道北上便可,為何轉向楚地繞一個彎,在加上當時的梅雨季節,失期是必然的,難道他們不知道嗎?否則他們就是知道,起義之後的口號也令人尋味(扶蘇,項燕)。扶蘇僅僅是為了道義的正確的話,項燕呢?事發在楚地大澤鄉,有人認為項燕為楚將以此更容易號召。

那我想問的是,當時六國只有楚國有如此的將領嗎?是的,便觀六國沒有一個國家的將領在滅國之戰的時候有項燕的抗秦事迹。起義也這可能在楚地境內發生,這在劉邦對亡秦的感慨就可以看出。在結合陳勝的行進路線,可以得出起義是早就策劃好的。陳勝根本沒想北上駐漁陽,而是轉入楚地境內與潛逃的六國貴族合謀起勢。為何選在楚地,三晉距離秦本土較近切馳道運兵快速,秦軍肯快就到。為保證起義成功不會選擇三晉,且郡縣制推行較好沒有起義的可能。燕為苦寒之地,又有重兵把守舊貴族實力弱小無法支持。齊國雖物產豐盈但貴族勢力也不足以支持起義。

楚國最佳原因

1有可以用來號召的人物項燕

2有舊貴族且郡縣制推行最晚,民眾表面上是國人但實際上貴族勢力盤根錯節,依然可以召集族兵。

3楚地廣大,山林菏澤廣布便於隱藏。逃脫的復辟貴族便於在此隱秘。

4秦政推行不利,地方官都由原先官吏擔任對秦法無覺。法制沒有深入人心,民眾易受原來地方貴族的操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事實有話說 的精彩文章:

三國評說三 張翼德怒鞭督郵
秦國老氏族對變法的發難 利不百,不變法 杜摯對衛鞅的詰難

TAG:事實有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