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看看漢初三傑各人墓前的對聯,就知道後人的評價有多精準

看看漢初三傑各人墓前的對聯,就知道後人的評價有多精準

原標題:看看漢初三傑各人墓前的對聯,就知道後人的評價有多精準


劉邦打天下時,手下文臣武將不計其數,其中蕭何、張良、韓信居功至偉,被史學家稱為「漢初三傑」。 劉邦自己都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然而,就是被劉邦親自稱之為「人傑」的三個人,均功勞蓋世,日後劉邦對他們的處置方法卻卻大不相同。三傑之中,劉邦對韓信從來就沒怎麼放心過,對蕭何也是疑神疑鬼,反而對張良則似乎從來都沒疑心過。究其原因,韓信是投奔過來的不說,兵權在握以後,就要官、要職、要權,犯了帝王家大忌,劉邦對他有疑心一點也不奇怪;蕭何與劉邦同鄉,是老相識,在關中也是有著自己勢力的,且深得民心,劉邦因此對他也一直放心不下;而張良跟劉邦不認識,他是在當初劉邦 「一共有幾十號人,七八條槍」的時候主動來到劉邦身邊的,不象蕭何的根深蒂固,而且他功成名就以後淡泊名利的為人,使劉邦對他相對放心得多,這也是日後劉邦有不同方式處置「三傑」的主要原因。


歷史上關於這三位「人傑」蓋棺定論的評價,可以從他們各自墓前的對聯上,就能一目了然。


張良墓前的對聯:


五世相韓一椎擊秦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豈料娟娟如好女子

三番期圯盡心輔漢君臣魚水以遇創業全節以終堪稱烈烈真大丈夫


張良世代為韓國貴族。秦末亂起,張良也組織了一支百餘人的隊伍反抗暴秦,在留縣遇到劉邦,兩人很談的來,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這才有了「約法三章」滅亡秦朝;鴻門宴有驚無險,被封漢王;火燒棧道,使項羽放鬆了警惕,為日後的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打下了基礎。後來張良受封為「成信侯」,與劉邦真誠合作,幫助劉邦滅項羽,平定天下。劉邦封賞功臣時,對張良的封賞是「自擇齊三萬戶」,張良謝絕,只要了「留」這個地方。功成名就的張良此時已形同隱居,除了在封賞功臣、建都問題上出了點主意外,就是後來在保護太子上發揮了作用。在劉邦的三傑中,張子房精通黃老之學,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使得劉邦一直尊重張良。



蕭何墓前對聯:


出身刀筆吏慧眼識英雄孰謂劉季多大言少成事送游咸陽獨贈俸錢贏二

創業樹功人元勛為豪傑能知韓信追逃亡薦賢者拜將巴蜀惟稱國土無雙


蕭何在劉邦起兵不久就與曹參一起追隨劉邦,對劉邦可謂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蕭何慧眼識才可以說無人能及。首先是看準了市井無賴的劉邦,終生追隨;其次是看好韓信,強力推薦。蕭何功高位顯,想當然地引起為人刻薄的劉邦的猜忌,曾經三次懷疑、試探蕭何。漢三年,劉邦與項羽兩軍對峙於京縣、索亭之間。劉邦一邊在前線打仗,一邊擔心後方局勢,多次派使者慰勞蕭何。有人對蕭何說:「如今陛下在征戰沙場,餐風吸露,自顧不暇,卻多次派人慰問閣下,這不是明擺著有懷疑閣下之心嗎?我替閣下拿個主意,不如派您族中能作戰的全部奔赴前線,這樣大王就會更加信任閣下了。」蕭何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大為高興。



漢十一年,漢將陳豨謀反,劉邦御駕親征。其間蕭何幫助呂后殺掉了韓信。劉邦聽說韓信已經服誅,派人拜蕭何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並且派士兵五百人、都尉一名,作為相國的衛隊。滿朝文武都來祝賀蕭何,只有召平前來報憂。他對蕭何說:「恐怕禍患從此開始了!皇上在外征戰,而閣下留守朝中,明明不必以身涉險,卻無端加封閣下、為閣下增設衛隊,這是由於淮陰侯韓信剛剛在朝中謀反,皇上因而有了懷疑閣下之心。增設衛隊保護閣下,其實並非恩寵。希望閣下謝絕封賞,把全部家產都貢獻出來資助軍隊建設。這樣皇上必定高興。」蕭何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大為高興。


漢十二年,淮南王黥布謀反,劉邦再次御駕親征,在外多次派遣使者回京打聽蕭何都在幹什麼。回報說:「蕭相國在京安撫百姓,拿出財產資助軍需,和平定陳豨反叛時一樣。」於是又有人來對蕭何說:「恐怕閣下離滅族之禍不遠了!閣下功高蓋世,無以復加。閣下當初入關,已經深得民心,十餘年來,百姓都已歸附於您,您還要孜孜不倦地爭取百姓的擁戴,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啊。皇上所以多次派人詢問閣下所作所為,就是唯恐閣下控制關中動搖漢室。現在您不如做一點強購民田民宅、放高利貸之類的事情來『自污』,敗壞自己的好名聲,這樣皇上才能心安。」蕭何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大為高興。

劉邦三次懷疑蕭何,而蕭何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沒有被順境沖昏頭腦,虛心接受別人意見,所以蕭何三次都做到了處變不驚,不動聲色,虛懷若谷,從善如流,直至將劉邦的疑心消弭於無形,從容化險為夷,居然幸免於難。


韓信墓前對聯:



鳥盡弓藏詎可談將兵多多益善猶想見淮上波光恩施漂母仁施漂母

兔死狗烹豈用贊為國士士無雙只落得未央劍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劉邦對於韓信可以說是用足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帝王鐵律,這一方面是劉邦在故意找茬,一方面也是韓信沒有政治上的大局觀,定位不準造成的。他是劉邦部下,但卻犯有以功要封的重大原則錯誤;如果不想臣服於劉邦,就該在手握重兵時早做打算,但他心懷「婦人之仁」,最終狠不下心腸反叛劉邦,使得自己在利用價值用完後被劉邦所收拾。


直接原因很多:其一是帝王們對手握重兵的將帥一向最為忌憚,而且還是像韓信這樣用兵如神的軍事統帥,任何一個有作為的帝王都不會對其掉以輕心;其二是韓信中途投奔劉邦,不像樊噲、周勃、曹參等是劉邦的子弟兵,本來劉邦就不相信他;其三是他在打下齊魯之地後向劉邦伸手要官,以功要挾封他為齊王,犯了帝王大忌;其四是雖然是軍事天才,但在政治上近乎白痴,既沒有張良的淡泊名利,瀟洒飄逸,也沒有蕭何的深沉老練,善於處理各種複雜局面的政治手段,終於使自己走上絕境;其五犯的幾個低級錯誤更是讓劉邦抓住了借口。像開始收留鍾離昧而又殺掉鍾向劉邦獻媚,滿腹牢騷到處喊冤,與陳狶暗通消息等,都直接促使他速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山流水品歷史 的精彩文章:

葯農意外挖到惟一一件屬於武則天的文物,為研究女皇帝提供了實物
秦滅六國後,六位諸侯王的窮途末路

TAG:高山流水品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