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熊孩子是「熊家長」造成的?看了這些你就信了

熊孩子是「熊家長」造成的?看了這些你就信了

每當孩子出了什麼差錯,或者家長不同意的事情,我們總是習慣性地認為,這都是孩子的問題.......作為成年人,我們是否應該換位思考?

文 | 曼莎

日本作者五味太郎,出版了一本書叫做《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

其中,書中有一段話提到:

總是心神不定的大人、早已筋疲力盡的大人、總是試圖考驗孩子的大人、就是喜歡義務和服從的大人、任何時候都不懂裝懂的大人……

在五味太郎看來,我們現今所探討的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大人自己的問題。

有一個做家庭心理輔導中心的朋友,曾經跟我說道:

「來我這裡諮詢的,各個年齡層的孩子都有,最常見的是學齡前兒童,因為日常行為問題,而被家長前來尋找解決問題,也有遇到好幾個出現多重人格的孩子........」

聽完這些,我頓時察覺到,現在需要找心理諮詢的人,或者說孩子,還真不少,也開始對現在孩子的健康成長擔憂了起來。

後來這位朋友又跟我說:「其實,這裡絕大多數的孩子本身沒問題,是家長自己的問題!

1

一位家長,帶著自己5歲的孩子來到諮詢室:「老師,我的孩子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他平時在家會突然拿起小刀來刮傷自己,或者拿著鉛筆不停戳自己......」

孩子看上去跟普通的孩子沒兩樣,水汪汪的大眼睛,見面還會禮貌問好,也沒有表現出反抗。

是的,媽媽激動的情緒,與孩子如此鎮定的表現相對比。

這,就是不正常的地方。

經過一番與孩子一對一的對話後,排除了出現家庭暴力的可能性。

而孩子的手臂上,到處都是劃傷的痕迹,還有鉛筆戳出來的印子,戳得深的,還會有小洞的傷痕。

能夠從孩子口中得到的信息不多,但是我注意到有一點:門外在等候的媽媽,一直在打電話,而且是用急促、情緒波動極大的語氣,其中還夾雜了罵人的辭彙。

問孩子:「媽媽平時在家會對你大吼大叫的嗎?就像現在媽媽在外面說話一樣。」

此時,孩子終於開口了,並且忍不住憋氣哭了起來(不敢哭出聲):

「我不知道為什麼媽媽要生氣,每次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被媽媽吼,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哪裡錯了。對著爸爸也是,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都聽到爸爸媽媽在客廳吵架,我很害怕.....」

問題終於出現了,「大吼」、「罵」、「爸爸媽媽吵架」以及「不知道哪裡錯了」......這些都是造成孩子自殘的罪魁禍首!

孩子對於許多事情,都不懂得分對錯,需要在成長的過程中,爸爸媽媽給他們總結經驗,並且作出多次的矯正,才能慢慢改掉不好的行為,並且養成良好的習慣。

這裡需要父母莫大的關愛以及耐心來引導,父母對於平時工作、生活中,所積聚的勞累與脾氣,很容易就借住毫無反抗能力,甚至什麼都不懂的孩子的發泄,甚至還有謾罵下手打孩子的。

孩子只知道只要爸爸媽媽一打我,或者罵我,那就是我做錯了,至於哪裡錯了?怎麼改過來?不知道,所以下一次還會挨打挨罵,那麼,我就不敢做同一件事情了。

這就是大多數家長所說的:打過罵過了,他們就知道不能這麼做的。

家長以為改正了孩子的毛病,其實是使得孩子因為害怕所以不敢再做同樣一件事情了,這裡的性質完全不同。

久而久之,孩子除了做每件事情都喲提醒吊膽之外,還會打擊了他們的自信心以及創新思維。

而家長得來的,就是一個什麼都要問了媽媽才敢去做的「媽寶」囖........

而不和諧的家關係,更是孩子成長中最大的殺手!

自卑、內向、執拗等等一切不好的性格,都會來自於爸爸媽媽的大嗓門。

別人家的孩子都在爸爸媽媽的細心教育熏陶下成長,而自己每天放學回家都要看著父母的黑臉吃飯。

以上說到的這位自殘行為的孩子,就是因為長期受到媽媽的脾氣,以及家庭的不和諧氛圍壓迫,孩子找不到發泄的出口,對於每天像敵人一般的媽媽,也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後,發展為自己傷害自己。

他總是在想:媽媽肯定是不喜歡我,我不應該出現在他眼前。

而這位母親認為:我孩子思想上有問題,才會自己傷害自己。

無論怎麼跟孩子的媽媽說,直到孩子離開諮詢中心,這位母親還是認為自己沒問題.......

2

由於我的工作是與早教、育兒相關的,經常會收到家長們對許多產品以及事物的諮詢。

如:「這本書孩子能懂嗎?」「這本繪本適合幾歲的孩子讀呢? 」「怎樣才能讓孩子喜歡讀書?」

類似的問題以及與幼兒早期教育、兒童發展心理學、早期藝術教育相關的「尖銳」話題接踵而來。

而且大家給我的感覺都非常認真,並不是隨便提出來的。

最初,我只是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慢慢地,心裡就開始反感了。

這些話題似乎都是在說孩子的事情, 但實際上根本看不到最該被重視的孩子的存在。

滿眼都是對孩子指手畫腳、讓孩子這樣那樣的大人的影子。

當我聯想到自己所做的工作,可能也被淹沒在這種不近情理的怪異文化中,也立即做出了反思:我需要傳遞給讀者的,應該是如何按照父母的意願來控制孩子嗎?

連讓孩子吃個點心,父母都會在心裡盤算:要吃那種天然、有營養、不會發胖,並且對大腦發育有好處的食物。

事實上,這類食物是很難找到的。

不!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食物!

不知道為什麼,父母都希望孩子各方面的素質能夠均衡發展,不要在任何方面有所偏廢。

這難道是因為看多了偶像劇的緣故嗎?

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事事需要父母。

孩子需要的是發生問題時,有能夠接納自己的大人;

當孩子有事需要交流和傾訴時,大人能夠與之交流或傾聽;

當孩子需要忠告和某些建議時, 大人能即刻伸出援手。

GIF

3

太郎書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活到這個年紀,我深切地感悟到,所謂人生就是尋找自己的位置,我一直在尋找。

我觀察我的孩子,她們也是這樣。

有的孩子能夠順利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有的孩子則因能力不足而無法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是,每月拿點生活費的人生是靠不住的,自己的人生位置必須靠著自己去探索。

而在孩子尋找自己人生位置的過程中,需要幫助的時候,大人們是否助它一臂之力是勝負的關鍵。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學會自省。

其實,每當我們看到孩子有什麼問題時,最重要的是要想想,我們是否真的理解了孩子的意思,而不是替他拿主意。

因為我們總認為自己很了解孩子,因為我們是大人。

卻不知道我們會把很多情緒投射到他的身上,反過來還會怪罪孩子。

其實,兒童發展都有其自然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會慢慢的到來。

如果這一階段到來了再讓他去學習這個階段的東西,會快很多。

該文由公眾號「親子早教分享」原創

作者:金魚媽媽

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親子早教分享 的精彩文章:

10個誇讚孩子的正確做法,從停止說「你真聰明」開始

TAG:親子早教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