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舊文重看】真而不實

【舊文重看】真而不實

每當閱讀一部小說或者觀看一部電影時,我們總是能夠以上帝的視角鳥瞰全局。久而久之,我們都難免相信自己在實際生活中也能夠看清所有事情。可不幸的是,幾乎人生中的所有場合,我們都不可能以上帝的視角去觀察,特別是那些我們還參與其中的場景。

在字典里,「事實」的解釋為「事情的真實情況」,而「真實」的解釋又是「與事實相符」。姑且不去考慮這種相互嵌套的解釋是否合乎邏輯,只是想說明這兩個詞語的含義原本非常接近。然而在本文中,將賦予這兩個詞語差異化的含義。事實,是以上帝的視角來觀察的,是不加絲毫主觀修飾的客觀陳述;真實,是以個人的視角來體會的,是夾雜了私人感情、觀點和經驗的主觀表述。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每個人對這個世界都有獨特的理解。即使是截然不同的理解,只要是發自內心的,那就是真實。但想要看見事實就遠沒有那麼容易了,我們怎麼努力,似乎都不能摒除個人理解的差異。

中學時期,曾在與室友的閑聊中提及「什麼是謊言」。一開始大家覺得「謊言就是說假話」,可隨即就有人不同意——善意的假話算謊言嗎?我們改變了觀點——謊言是可能傷害別人的假話。那時,我又想到——除了善意的和惡意的,還有非善非惡的呢?譬如,中國人一見面就想請客吃飯,往往只是客套話。可見,即使是一個十分熟悉的概念,個人的理解也會有所不同。

真實就如河豚,味道鮮美,可一旦烹飪不當就會食物中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經歷、喜惡偏向和價值取向。一方面,我們可能會把正經歷的痛苦與挫折放大。被困沙漠的人們,如果放棄希望,即使走到綠洲邊,也會認為那是海市蜃樓。但另一方面,懷著堅定的信念,也許會發現我們恐懼的更多只是恐懼本身。無論寒冷的雪山還是無垠的草地,紅軍最後還是取得了萬里長征的勝利。

周國平說過,「觀念多半是接受社會成見和他人意見的結果」,也說過,「直覺是你的天性和全部經驗在瞬間發出的聲音」。似乎,他也覺得事實要比真實更加重要。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主觀條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誠然,由於我們個體能力的局限,我們或許永遠也無法看清事實。不過,我們還是可以不斷地接近事實。

那我們怎麼樣才可以接近事實呢?很多事情,我們人類難以改變,但是時間卻是最好的解密者。當代人不寫當代史,正是因為身處歷史當中的我們離事實卻是最遙遠的。或許會奇怪,為什麼歷史的參與者最看不清歷史呢?不能說是看不清,身處歷史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著清晰的認識。每一個人的見解,都是無比真實的。然而,他們作為參與者,只能以一方的視角來觀察。這樣,他們也就成為了離事實最遠的人們。但隨著時間流逝,掩蓋在事實上面的障礙會逐漸煙消雲散。當一件事過去幾十年乃至幾百年後,人們就會接近事實真相了。或許,許多細節也會隨著時間一起消逝了。但是,我們不再約束在某一方的框架里,我們可以以上帝的視角去觀察了。

時間會提供我們最好的材料,而我們能否看清還需要明辨是非的眼睛。世界上並不缺少事實,而是缺少發現事實的眼睛。《論語·陽貨》中有一句:「鄉愿,德之賊也」。孟子也曾提及這個觀點。初讀時,自己思索良久,也不能理解。孔子所說的「鄉愿」是指那些看似忠厚實際沒有一點道德原則的偽君子。孟子所說的「鄉愿」是指言行不一,當面背後各一套的八面玲瓏的人。用現代的說法就是老好人、偽善者。

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和見識也慢慢地多了起來,對「鄉愿」也有了一點理解。一個外表忠厚的老好人,即便全鄉的人都認為他是一個好人,也不是事實。評判一個人的好壞不應以多數人的喜厭為參考,而應以善惡為標準。「鄉愿」之所以比小人更可惡,是因為老好人會讓人們分不清真實和事實。人們會誤以為沒有原則,就是「善」,就是「仁」,就是儒家的「中庸」。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真實更加接近事實。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是建立在自己的知識和思維方式上的。若要更加接近事實,首先得完善自我。也許在處理大多私人的事情時,真實已然足夠。但想要得到內心的安寧與平和,那就需要事實了。

註:本文作於2015年3月左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我的初戀over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