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舌尖3:種草一口鍋

舌尖3:種草一口鍋

Feb 26

No.15

舌尖3:種草一口鍋

文穆子

在翹首以待中,《舌尖上的中國》終於在年初四給大家隆重推出了第三季的盛宴。第一集的主題為「器」,旁白對章丘鐵鍋如此描述:「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大大小小十幾種鐵鎚工具,一千度高溫冶煉,三萬六千次鍛打,每一次的鍛打,都是對鐵最有力的歷練,注入力氣的同時,更賦予鐵鍋生命。」

隨後,畫面展示了廚師用這口有生命的章丘鐵鍋翻、炒、爆制菜肴,清水炒蛋,九轉肥腸,色澤誘人,實乃珍饈美饌,觀眾不由饞涎欲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口好鍋來自一位匠人,鏡頭給到了章丘當地鐵鍋傳人王立芳,這位家裡幾代打鐵老人卻說:這個活很辛苦,不掙錢。機器打鐵鍋成本才十幾塊錢,拿出去賣三十塊。手工打鐵費時費力還賣不出價,在2000年前後手工煅鍋業遭到工業機器巨大威脅,幾乎所有鐵匠鋪都面臨倒閉。也就是近兩年,手工鍛造業又開始有起色。

在曾經荒廢的舊址上,他們重新燃起爐火,打鐵聲清脆鏗鏘。看到這兒,我不禁感慨:工業機器批量生產的現在,我們一邊稱讚工匠精神一邊卻少有人願意為手藝買單。市場經濟下,沒有消費需求,手藝人就沒有收入來源,就像老人說的「不掙錢」。所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有一天只能陳列於博物館,而不會在千家萬戶傳承。

似乎這個年頭,只要是手工製品,物件里傾注了人工心血就是件奢侈品。好像大家都能說出手工製品的好處,諸如細緻、獨一無二。我想工業革命時期的資本家一定會訝異,21世紀的人們居然懷舊到會想起那個以傳統手工業、小作坊為主的小農經濟時代;或者民主革命時期,先驅者拼著命爭取來的自由平等居然到21世紀出現了返祖——就像封建社會的貴族,喜歡一對一提出「獨家要求」,喜歡享受高人一等的「手工量身定製」。

批量生產,穩定高效是機器生產被普及的首要原因,精明的資本家把每一分錢都花在了刀刃上。對於流水線上出來的產品,許多人的評價是「泛泛而平庸」,「大靈不靈的。」 而 「手工定製」的賣點在於精密和獨特,這個定位就無形中把手工業頂上了少數人才能消費得起的位置。那麼,製作出精密和獨特的手工匠人本身是什麼樣的呢?

有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介紹的是一群神秘而光彩熠熠的匠人。古鐘錶修復,古畫補色,唐卡復原……這部紀錄片是講人,講他們怎麼工作,怎樣在「深宮」生活,但是最打動我的還不是他們的高超技藝,而是他們的狀態——匠人就該如此的吧,首先平和沉穩,但又熱忱充滿生機。在他們身上,我能看到真實,那種心平氣和的專心,只是做一名工匠,眼裡純粹地看得到他心裡。在電影《無問西東》里,梅貽琦校長說,真實是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我想這些手工匠人們就是最好的詮釋。在近兩年熱愛傳統工藝的年輕人幫助下,鐵匠鋪重振旗鼓,老鐵匠王立芳說「多麼清心,一個砧子一個錘,啥都不用管,干這活,多舒坦。」自己花一輩子琢磨的技藝,能夠清高地不與生計掛鉤,真的喜悅而舒坦。

這些沉靜而美好的詞語把我們的想像禁封在文人墨客的圈子裡,讓我們聯想到的是西裝革履嚴謹專註的日本人,德國人,文化人。我們願意為已經名聲大噪的「大師」買單,為擁有一款手工定製的機械錶愛不釋手,為大師品牌趨之若鶩。但是《舌尖3》初始,帶我們看到了一批人,他們也是工匠,也汗滴禾下土,也傳承手藝,各有絕活,但是他們的行業不顯眼,太簡樸,沒法被人看到,所以很難被認可,如此循環,手藝紛紛沒落,這也許是市場的選擇,是時代的更替,但無疑也是民族記憶的流失。

市場經濟的原則是用消費來鼓勵行為。那些鐵匠手藝人,一錘一錘敲足三萬六千次打出了一口能上央視紀錄片鐵鍋招搖過市,如果這是一則廣告,那這段時間勢必供不應求,但是等幾個月冷卻以後呢?市場就是這麼殘酷,一口好鍋可以用半輩子,匠人或許也在矛盾,手藝越來越精的同時,究竟是為自己和後代鋪路還是自斷後路呢?

終究匠人精神還是和市場經濟相互矛盾的。

我們都尊敬工匠精神,無論技藝上的精益求精還是態度上的鑽研嚴謹,但是篤定和從容首先要來自經濟基礎,自負盈虧的模式下,只怕民間手藝會越來越瀕危。或許給手工定製品定一個奢侈的價格真的是一條出路,誰買賬誰買單,合情合理。

等春節過完,快遞恢復,我就下單,買鍋去咯!

有趣的靈魂愛思考

編輯 穆子

之所以喜歡寫作,不是因為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這是一個有感情、有態度的公眾號,希望能讓你找到共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我還聽得見你們的哭泣……「-臨終患者最後消失的是聽覺
回憶錄之日本關東大地震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