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品讀《異鄉客——基督徒的拓荒生活》

品讀《異鄉客——基督徒的拓荒生活》

和提摩太?凱勒、約翰?派博等人比起來,侯活士(StanleyHauerwas)這個名字對中國大陸很多基督徒來說可能還是很陌生的。但是在美國,侯活士是公認的基督教倫理學家,也是當代基督教敘事神學的領軍人物。2001年侯活士還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美國最佳神學家」。不過這個稱號的獲得,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他那種專門與主流神學界「對著干」的另類神學思考風格。

有意思的是,就是這樣一個被諷為「小派主義」(不入流、邊緣)的侯活士神學已經闖入了主流,無論面臨的是贊同還是反對,已然激起了很多反響。近年來隨著他的兩本代表作《和平的國度》和《異鄉客》被翻譯成中文,他的建基於聖經故事敘事的神學思考也衝擊了漢語神學界,給讀者開啟了新的視野。

毫無疑問,儘管褒貶不一,但侯活士的這種神學思考挑戰了傳統的基督教神學。在他的不斷詰問下,我們可能會再次發現自稱為基督門徒的基督徒未必都是基督的真門徒,自稱為基督教會的教會未必都是屬於基督的。侯活士有一句名言——「讓教會成為教會」(the church being church),此金句被視為是侯氏神學的標記。如果你以為這句話只是同義反覆而又老生常談的口號,那說明你還沒有讀過侯活士的書,了解他的神學思考進路。侯活士說這番話,是在提醒我們重新去思考:

什麼才是教會?

教會怎樣成為教會?

以及,教會有沒有成為教會?

這三個問題是教會全體(從牧者到會眾)需要不斷躬身自省的問題,以免教會在世界裡迷失了方向、變得不成其為教會卻還不自知。

侯活士在《異鄉客——基督徒的拓荒生活》一書里提到了三種類型的教會:

激進者的教會、

皈依者的教會、

認信者的教會。

在我的理解中,侯活士所謂「激進者的教會」大概近乎自由派的教會,建基於一種世俗樂觀主義觀點上,關注建立更好更美的社會多於革新教會,這類教會呼召其成員看到隱藏在社會變革後面上帝的工作;

而所謂「皈依者的教會」大概近乎那種基要派類型的教會,認為自由主義的承諾是虛假的,任何改善世界的努力都是徒然的,因此這種教會勢必由外部轉向內部,由社會轉向個體靈魂,結果退化為一種宗教保守主義。

我們都知道20世紀有自由派和基要派之爭,並在教會論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進路,正如侯活士所提到的。在我們的印象里,自由派和基要派幾乎構成了現代基督教的全部,因此教會要麼是自由派的,要麼是基要派的,似乎找不到第三條道路。然而,在侯活士那裡還真有第三條道路,這也就是他在書中重點論述的第三種類型的教會——「認信者的教會」,這也是他心目中最合乎聖經的理想教會的藍圖。對此侯活士是這樣說的:

「認信者的教會並不是這兩種進路的綜合,也不是中庸之道的折中。毋寧說,它是另一種更徹底的另類選擇。它拒絕了皈依者的個人主義、激進者的世俗主義,還有這兩種進路『把行之有效和忠於信仰劃等號』的做法;它發現,它的主要政治任務並不是轉變個人的心靈,也不是糾正我們的社會,而是讓我們的會眾在萬事上都定意崇奉基督。」因此,侯活士的教會論結論是:「忠心,而不是有效,才是認信者的教會的目標。」

在侯活士看來,當「影響社會」成為教會首要的甚至全部的目標,那麼我們很可能陷入純粹實用主義的試探里,只關注教會起到的社會影響效果,這就變成了社會牽引教會的方向、塑造教會的議題,不僅教會的本色卻丟掉了,而且我們還忘了一個更高的原則:無論處境有如何艱難,都難不倒上帝。

和皈依者的教會一樣,認信者的教會也呼召人們歸向上主,但不是追求立竿見影的「心靈突變」,也不是為了數人頭(看多少人決志,教會會友增加了多少),而是把這種信仰的歸向看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歸信基督的人成為新人,成為「天路客」,並被嫁接到一個全新的城邦里,這就是教會的信仰群體。但教會並不是脫離世界而存在,而是身處世界當中卻又不屬於世界。侯活士把耶穌的忠心跟隨者稱之為「異鄉客」,教會就是由這一群蒙召的「異鄉客」組成的,並在地上過一種不斷「拓荒」的生活。侯活士就是從此立場出發去構建他的教會論敘事神學。

在侯活士的教會觀里,教會是這個世界的「另類城邦」、「新城邦」,猶如扎在世界裡的「殖民地」。但他心目中的教會絕非簡單地和世界對立,當然更不是從世界抽離出去,而是通過追求成為教會去影響世界。因為世界覺得自己可以脫離上帝而單獨運作,因為「世界缺乏信心與異象的恩典」,而這是教會在基督里擁有的,這也是教會之於世界的超越性。這種界限是涇渭分明的。當然侯活士不是倡議教會的「至高無上」,就像中世紀天主教的那種教會論,教會凌駕於一切之上,而是說這樣一個信仰群體擁有從上帝而來的恩典,需要通過見證基督的行動去傳遞給世界進而影響世界認識耶穌尊崇基督。

故此,認信者的教會不是要透過激進的政治行動或依賴一個君士坦丁式的政權去干預社會,也不是從世界中撤退到一個封閉的宗教堡壘,而是追求這樣一個「有形的教會」,「一個在世清楚可見的處所」:在這裡「人們忠於諾言、愛敵人、說真話、尊重窮人、為義受苦,並以此見證上帝令人驚異的成就群體的創造力」。一句話,教會最令人信服的見證行動是「實際地成為一個活生生的、有形的信仰群體」。這個群體具有十字架的印記,忠於上帝的敘事故事,並且把自己的故事連於上帝的故事。

這就是侯活士挑戰我們的地方。

教會是什麼?

教會如何成為教會?

我們的教會有否成為了教會?

在中國,傳統教會大多數屬於或接近於「皈依者的教會」類型,聖俗二元論盛行,教會幾近成為一個封閉的宗教組織。另一方面,近些年來改革宗神學塑造了一些城市教會,但有的教會似乎又具有濃厚的政治性,甚至潛藏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政治訴求。對此,侯活士的教會論神學都進行了顛覆,並提供了一個新的範式。教會既不應該淪為封閉僵化的宗教團體,也不應該成為具有某些特殊訴求導向的准政治組織。教會應該成為教會,在見證基督的行動里,把天國里的恩典傳遞給社會,藉此影響社會,引領社會尊崇上帝的聖名。我想,這就是侯活士的神學開啟我們思考的一個地方。

來源:基督時報

轉載請註明以上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基督時報 的精彩文章:

TAG:基督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