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012.柏拉圖:哲學要解決思想和行為的標準的問題

012.柏拉圖:哲學要解決思想和行為的標準的問題

柏拉圖(生於公元前427年)是雅典貴族的後裔,20歲的時候遇到了蘇格拉底,成為了蘇格拉底的弟子,從而放棄了自己在文學方面的志向,轉而專心研究哲學。

柏拉圖是第一個有大量文字記錄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基本上都是口口相傳的傳授學說,而蘇格拉底自己的學說則大多依靠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差不多同時代的弟子們及弟子的弟子們的記錄流傳下來。

蘇格拉底被處死這件事對柏拉圖的心靈震動很大,於是他就背井離鄉,先是到了麥加拉城,後來又去周遊各地,據說他還到過埃及並了解那裡的宗教和豐富的知識以及他們的僧侶制度,他還到過東方,並了解了印度的智慧,在他的某些著作中可以印證這一點。

柏拉圖留下了大量的著作,這些著作的大部分都出自柏拉圖本人之手。不過同樣可以確定的是,對柏拉圖來說,口頭傳授比書面表達更為重要,他從來都不相信能夠用書面文字來表達他的思想內涵,文字的東西可能會遭到猜忌或者不被理解。他認為這不像別的事情,學會了就可以說出來,這是突然之間產生的,就像被一個跳躍的火花點燃一樣,這是心靈的閃光,從此以後它就會自我保存。

柏拉圖的著作的寫作時間前後持續了50年之久,在個別問題的處理上,柏拉圖的觀點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但是在大部分的問題上,他的觀點經常會發生著明顯的改變。

柏拉圖留下的著作中,大部分與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一樣,是以對話的形式存在。當然,這些對話並不是沒有經過思索而自然發生的,由詭辯派所倡導並在蘇格拉底那裡日臻完善的對話藝術不可能不對柏拉圖產生影響。而且自從柏拉圖以後,古希臘人、羅馬人以及後來的其他歐洲人都常常以對話的形式表達哲學思想。

對話的形式不僅僅更加生動和形象,而且在結束的時候不需要總是調解不同意見之間的分歧,也不需要表明自己的最終立場。這樣的形式,既可以理解為作者猶豫不決和模稜兩可的態度,也可以理解為作者清晰的知道並且深信,人的思想永遠不可能達到完全的統一,意見分歧和思想對立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柏拉圖屬於後一種情況。

柏拉圖的對話語言極其優美,參與對話的人物性格突出且觀點鮮明,在對話中,不同的人物可以各執己見,他們既可以表示贊同也可以表示反對,並且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去考察同一個問題。

與早期的傑出古希臘思想家不同,柏拉圖寫作時使用的是自己的哲學概念語言,並沒有創立一個前後一貫的體系。他的著作中的術語前後也並不一致,幾乎每一部著作在思想上都有所創新。一種體系化的陳述必然會出現虛構,把柏拉圖的思想硬塞進一個既不屬於他,也與他的思想不相符的框架之中。遺憾的是,很多哲學家就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按照自己的意圖去解釋過去的一切,從而作為自己的著作一種註腳。

柏拉圖的思想在發展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前後銜接不上的情況,這需要把他中斷了的思緒重新連接起來,而不能跳過去忽略不計。每個思想家都是一個矛盾的人,幾乎沒有一個思想家的著作能夠始終前後保持一致。

下面是柏拉圖的一些經典思想:

理念論

1)從事哲學思考的原動力和方法。

只有那些具備哲學思考原動力的人才能夠獲得對理念的認識,柏拉圖稱這種原動力為Eros,這個詞在古希臘語中代表情愛或性慾,不過柏拉圖把這個詞賦予了超凡脫俗的意義。

柏拉圖認為一個美麗的身體所帶來的愉悅是Eros的最低層次,一切與美相關的活動都接近這種衝動,尤其是被視為哲學前奏的音樂,此外還有數學,因為數學教導人們撇開感性而專註於純粹的形式。

另外我們常常聽到的「柏拉圖式的愛情」指的是男女之間純粹精神上的愛,而撇棄肉體的愛。其實柏拉圖並不是這個意思,肉體的慾望並不是被撇棄,而是追求美的過程中的最低層次,也是對美的追求之一,另外一個誤解,是這裡所指的愛,並不是男女之愛,而是同性之愛。

美的直觀之一種準備,但是認識理念的真正工具則是抽象思維,柏拉圖稱之為辯證思維。一方面,辯證的思想會通過所有中間的環節,從一般下降為特殊和個別,另外一方面,辯證的思想會從特殊上升到一般,從相對上升到絕對。

2)理念與現象

理念,就是存在物的形狀、類型和普遍性,但是理念不是一般的純粹概念,這種概念是通過撇開事物的特殊性並從中歸納出其共同特徵而獲得的,它具有絕對的現實性,甚至可以說它是唯一真實的形而上的現實。個別事物會消亡,但是理念會作為事物的永恆原始形象而長久永駐。

究竟應不應該為一般的理念賦予比個別事物更高的現實性,或者與之相反,僅僅認為個別事物是真實的,而認為一般的理念之存在於我們的頭腦之中,這是一個基本的哲學問題。對柏拉圖來說,理念無論如何就是真正的現實,晚年的柏拉圖喜歡將理念與畢達哥拉斯的數的概念聯繫到一起。

與蘇格拉底不同的事,柏拉圖將自然也納入他的思想體系之中。不過由於唯一真實的理念能被純粹的思想所認識,因此對於柏拉圖來說,研究物質存在只有次等的意義。以研究物質存在為目的的自然科學永遠都不可能達到確定性,而只能達到或然性。

在理念之外必然還存在另一種東西,或者說還存在一種反映理念的物質。柏拉圖認為這種東西為直觀的形式,不僅應該包括同時存在的,還應該包括先後存在的。但是這裡明顯存在著一個漏洞,即使像柏拉圖說的那樣,我們仍然不清楚,是什麼力量促使本來沉睡著的理念現身為物質。因此,我們可以說,柏拉圖的哲學是二元論的。

為了彌補這個漏洞,還需要起中介作用的第三個原則,它介於兩者之間(理念與直觀),或者高於兩者之上。晚年的柏拉圖更加傾向於接受一種神的觀念。

關於理念與現象,可以通過這樣的例子來理解。假設我們永遠背對著光照的方向,只能看見一切事物的影子,我們通過影子的現象可以反映出很多的內容,但是影子其實只是真實物質的一個影射,並非真實物質的本身。如果進行科學研究,是無法抵達最真實的物質的,只有理念可以高於物質存在,來理解物質。而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一切、聽到的一切、感覺到的一切可能都是這樣的影射。

因為可見的東西是不可見的東西的影像,因此我們可以藉助可見的東西去把握理念,尤其是在藝術中。

人類學與倫理學

不朽的靈魂無始無終,我們所有的知識都是對過去事物的回憶,既然靈魂已經投生了無數次,那麼它就已經看到了陽間和陰間的一切東西,因此它早就獲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識。我們一生之中的一切探求和學習,都只不過是回憶罷了。

在理念的王國中,至善的觀念佔據最高的地位,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理念的理念。

人的靈魂可以劃分為思想、意志和慾望三個部分,慾望存在於人的下身,情感存在於人的胸部,思想存在於人的頭部。思想是這三個部分中,唯一不朽的部分,它在進入人的身體時,就與其它部分結合在一起了。肉體和感性是阻礙人們達到至善的桎梏,用柏拉圖的話說就是「肉體是靈魂的墳墓」。

而德行是靈魂的狀態,如蘇格拉底所認為的那樣,只有當德行建立在可被認識的基礎之上,德行才能真正的稱其為德行。柏拉圖發展了蘇格拉底的德行理論,將德行分為四種,分別是智慧、勇敢、審慎和正義感。

哲學的出發點

柏拉圖與智者學派有兩點共同之處,首先,他們都懷疑流行的道德觀念,這些觀念不能夠清楚的意識到,為什麼某個事情是好的和正確的;其次,人的感官不可能感知事物本來的面目,只能夠感知事物的現象。

不過涉及到道德和理智的問題的時候,二者之間就有了明顯的分歧。智者學派認為對於思想和行為來說,並不存在普遍有約束力的標準,而柏拉圖則認為這正是哲學要解決的問題。柏拉圖的意見是,在永恆的理念之中存在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的標準,我們能夠通過思想和預感來把握這種標準。

在面對他所在的那個時代的思想上,柏拉圖是矛盾的。柏拉圖極力反對並克服詭辯術,他認為這樣的學說必然會摧毀知識以及道德的基礎。

柏拉圖的思想不僅與智者學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且他還與很多其他早期的思想家的思想產生了分歧,早期古希臘詩人和哲學家普遍具有較悲觀的世界觀,而到了柏拉圖這裡,他的哲學則成為了一種「光明的形而上學」。

國家

柏拉圖將正確的行為、德性、合乎道德、正義感等首先用於個人身上的概念,放大到了國家的身上。柏拉圖的國家學說中既有消極的批判性成分,也有積極的建設性成分,前者與柏拉圖的人生經歷有很大的關係,後者則是柏拉圖描繪出的理想國。

在對當時的國家體制的批判上,柏拉圖提出了三大缺點:

1)它建立在對財產的過分尊重上,那麼假設人們根據財產的多少來任命船長,即使一個窮人更懂航海技術,他也不會得到重用;

2)這樣的國家必定不是一個,而是兩個,一個富人的,一個窮人的,雙方相互威脅;

3)每個人都有機會揮霍掉他的全部財產,然後仍然留在這個國家成為一個窮光蛋,成為乞丐、小偷、強盜等職業慣犯。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國家與生俱來擁有三個任務:保障人民的基本營養、保護國家不受外敵侵犯以及理性的領導,這三者分別對應三個階層:勞動者、戰士以及統治者,只有三者和諧一致,國家才能實現公道。

國家首要的義務是必須為兒童提供同樣受教育的機會,不管他是什麼出身,體育和音樂是兒童時期基本的教育內容。音樂可以塑造人的靈魂,體育可以強健人的體魄,兩者結合就能塑造出和諧的個性來。隨後,則是算術、數學和初級的辯證法,也就是要學習正確的思維。此外,還要經受疲勞與匱乏之苦,接受一些誘惑的考驗,目的是鍛煉堅強的品格。

當他們到了20歲,當局經過嚴格選拔,留下來的人再接受10年教育,然後再次選拔,留下來的接受5年的哲學智力教育,再然後接受15年實際生活和生存鬥爭中的鍛煉積累經驗,到了50歲就可以成為君王式的哲學家,集權利與智慧於一身。

後世對他的評價與批判

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就嘲諷過理想國的思想,亞里士多德認為這樣的思想在之後也會不斷的被人提出來,但是這樣的烏托邦的思想也會是它遭到拋棄的主要原因。雖然包含一些正確的成分,但是無法付諸於實施,畢竟人對於物質財富和女人的佔有慾望是極其強大的。

不過柏拉圖的擁護者則認為,這只是柏拉圖對精選出來的一小部分人提出的要求,柏拉圖自己也知道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可能這樣。但是這種理想仍然是有必要的和有價值的,這樣的一個典範佇立在那裡成為一個榜樣,現實中是否存在並不重要,關鍵在於人們會擁護這樣的理念而非其它的理念。

另一種批評的觀點認為,柏拉圖沒有注意到政治與經濟力量密不可分的關係,事實證明,社會的政治權力總是會隨著經濟關係改變而改變。

最尖銳的批評則來自於卡爾·波普,以一種極端的形式在20世紀里被表達了出來。兩種集權主義的國家體系——共產主義和希特勒政權給人類帶來了最為悲痛的經歷,卡爾·波普就此抨擊柏拉圖說,難道柏拉圖不是極權主義的精神先祖嗎?這種體制在我們這個世紀不是製造出了一種新的野蠻行徑嗎?

柏拉圖的著作是對迄今為止的古希臘哲學的總結,也是對它的發展,打破了迄今為止古希臘傳統。他不僅承襲了較早的古希臘自然哲學,還吸引了蘇格拉底以及智者學派的某些思想成分,起初他傾向於埃利亞學派,認為世界的本原是不變的,後來他又接近了赫拉克利特的觀點,認為「一切皆流,萬物皆變」。

柏拉圖的哲學思想在古典後期的幾個世紀中,都是佔有主導地位的思想體系。在近代初期,它再次經歷了復興,而且當代哲學的興趣也轉向了柏拉圖的哲學。

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在自己的家鄉的一座花園裡創建了一所學校,這所被稱之為「柏拉圖學園」的學校在柏拉圖死後仍然存在了100多年。在這所學校里,柏拉圖為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授課,不收取任何的報酬,不過他在學園的門上放了一塊牌子:非數學家不得入內。

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柏拉圖曾兩次離開雅典前往敘拉古,但是都無功而返。除此之外,柏拉圖一直在學園裡授課,直到80高齡,臨死之前還在忙於工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鏈克口袋正式關閉轉賬功能
情人節║人生必看五部愛情電影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