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貧窮與富有的原因

貧窮與富有的原因

摘自《小業分別經(MN 135) 學習錄》

德雄尊者 編譯

來源:

http://myweb.ncku.edu.tw/~lsn46/tipitaka/sutta/majjhima/mn135-exposition-dersiong/#id1

貧窮的原因

接著佛陀回答須婆的第九個問題:

「年輕婆羅門,在此,某個女人或男人不布施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蔓、香、油膏、床、住所、燈給沙門或婆羅門。由於他如此地從事與完成這樣的業,在身體破裂,死亡之後,他投生於失落處、惡趣、苦界、地獄。

如果在身體破裂,死亡之後,他沒有投生於失落處、惡趣、苦界、地獄,而是回來人間,那麽,無論再度投生在哪裡,他都會貧窮。

年輕婆羅門,這是導致貧窮的方式,也就是──不布施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蔓、香、油膏、床、住所、燈給沙門或婆羅門。」

經文中提到不布施給「沙門或婆羅門」,這只是以沙門與婆羅門作為布施對象的代表,而不是指布施的對象只限於沙門與婆羅門。

從佛陀的這段回答中我們了解,造成貪窮的原因是吝嗇,雖然自己有許多物品可以布施,但是卻絲毫不願施捨任何財物來幫助別人。

這種吝嗇的不善業可以使人投生於惡道,或者當有其他善業令他投生為人時,這種吝嗇的不善業能帶給他貪窮的果報,阿南達富翁[67]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67] 阿南達富翁(ānandase??hi)

這是《法句經》第62偈的故事:

在我們佛陀的時代,舍衛城住著一個富翁,名叫阿南達,他家財萬貫,非常富有,但是卻非常吝嗇。每隔半個月他都會要他的親戚們聚集在一起,然後再三地告誡他的兒子目拉師利[68]說:

「不要認為這些財產很多,已經擁有的財富不可以送給別人,而應當累積更多的財富,因為即使每次只花掉一點錢,財產還是會耗盡的。」

[68] 目拉師利(Mūlasiri)。

後來,他的壽命盡了,沒有將自己所埋藏的五大寶藏告訴兒子,他就死亡了。國王聽到他死亡的消息之後,就召見他的兒子目拉師利,任命他繼承富翁的地位。

那時,在舍衛城城門附近的一個村子裡住著一千戶低賤種姓的人(旃陀羅)[69],他們集體地接受僱用,從事勞動工作,藉著如此獲得的微薄薪資而活命。

[69] 旃陀羅(ca??āla):譯為「賤民」,古時印度種姓最低下的人。

阿南達富翁在臨死的時候,由於對自己的財富慳吝的緣故,下一世他投生在那一千戶低賤種姓當中的一戶家庭裡。

自從他投胎的那一天開始,那一千戶人家就不再能得到任何薪資,乃至於連一口飯也沒得吃。他們彼此議論說:

「現在雖然我們辛苦工作,卻得不到食物可吃,我們之中必定有倒楣的人存在。」

於是他們想了一個辦法調查誰是那個造成大家倒楣的人:他們將他的父母親除外,其餘的人分成兩組來作試驗。最後他們得到一個結論,認為倒楣的人就是出現在他們這個家庭裡,所以他們將他的母親驅趕出去。

在他的母親這方面,自從她懷胎以來,就很難乞討到食物吃。最後他的母親生產出一個男嬰,這個男嬰的手、腳、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都沒有長在端正的位置。由於肢體上的這些缺陷,使他看起來好像泥土做的妖怪一般,令人感到極端可厭。

儘管這樣,他的母親並沒有因此就遺棄他,畢竟作母親的對自己懷胎而生產的兒子總是懷著很強的關愛。

他的母親為了撫養他費盡了千辛萬苦:每次在他的母親帶著他外出工作的日子,她都一無所獲;唯有將他留在家裡,他的母親獨自外出工作的日子,她才能得到一些薪資維持生活。當他成長到能夠靠自己乞討以維持生活的時候,他的母親就交給他一塊瓦片,趕他出去,說:

「親愛的兒子,為了你的緣故,我已經吃盡了苦頭,現在我無法再撫養你了。在這個城市裡,有人布施食物給貧民與旅客,你就靠著自己乞討來養活自己吧!」

這個小乞丐就挨家挨戶地乞討,最後來到他前一世作為富翁阿南達時所住的房子。他回憶起前一世的事情,就進入前一世屬於自己的房子裡。他走進了三個房間,但是沒有人注意到他。當他走進第四個房間時,富翁目拉師利的小兒子們被他嚇了一跳,就放聲大哭。富翁的傭人們走進來,對他說:「滾出去,你這個倒楣鬼!」說著就打他一頓,將他拉扯出去,丟在垃圾堆上。

當時,佛陀在阿難尊者的陪同之下,正在城裡托缽。他來到這件事的現埸時,就看著阿難尊者。

阿難尊者請問佛陀什麽原因,佛陀將事情的經過告訴阿難尊者。

阿難尊者將目拉師利找來,同時有一大堆人也聚集在那裡觀看。佛陀問目拉師利說:「你認識這個小乞丐嗎?」目拉師利回答說:「不認識。」

佛陀說:「他就是你的父親阿南達富翁。」

目拉師利聽了不相信。佛陀對那個小乞丐說:「阿南達富翁,告訴你的兒子你所埋藏的五大寶藏吧。」

那個小乞丐就指出了前一世埋藏的寶藏,目拉師利也就相信了,並且歸依了佛陀。佛陀為他說法,並且說了以下的偈頌:

「我有兒子,我有財富。」

愚人如此而懷憂傷。

自己且不是自己的,

哪來兒子?哪來財富?

這首偈頌的意思是:

世間的愚人由於貪愛自己的兒子與財富而生起擔憂與苦惱,例如,想到已經失去了兒子,內心就生起憂傷;想到正要失去兒子,內心也生起憂傷;想到將來會失去兒子,內心還是生起憂傷。

至於財富也是同樣的道理,想到已經失去財富、正要失去財富或將會失去財富,都會因而心懷憂傷。

如此,有六種造成心懷憂傷的情況。想到「我要養育兒子」,因而不分日夜地上山下海,或奔波於道路,以種種方式努力的時候,也會心懷憂傷。想到「我要賺取財富」,因而從事農業、商業等的時候,也會心懷憂傷。這些都是心懷憂傷的情況。

由於這樣的憂傷而使自己痛苦,無法轉變為快樂。

如此,在活著的時候,自己已經無法作主,不是自己的主人了,在瀕臨死亡的時候更是如此:躺卧在臨死的床上,在生命相續即將斷絕、骨節相連即將分裂的時候,遭受到猶如火燒一般的痛苦。

死亡之後投生到下一世,也是自己無法作主:每天必須有兩次的洗浴,三次的進食,還須用塗香、花蔓加以裝飾。身體就像自己的伴侶一樣,盡此一生都要如此地照顧它,無法避免辛苦,所以說「自己且不是自己的」。

「哪來兒子?哪來財富?」是指:無論兒子也罷,財富也罷,在自己遭受到臨死的痛苦時,以及投生到下一世遭受種種辛苦時,他們又能幫得上什麽忙呢?就像阿南達富翁的情況,他從來不施捨任何財物給任何人,只是將財富給了兒子。結果在他躺在臨死的床上時,以及下一世遭受到痛苦時,哪裡來的兒子?哪裡來的財富?

在這樣的時候,兒子也罷,財富也罷,能為他去除任何臨死的痛苦嗎?能為他產生任何下一世的財富嗎?[70]

[70] 這段解釋參見《義疏》(atthakathā)

因此,有智慧的人應該了解業果法則:

在盡自己的責任栽培子女之餘,並不會為了他們的緣故而心懷憂傷。

在盡自己所能,從事正當職業以維持生活的時候,也不會為了財富的緣故而心懷憂傷。

因為子女能否有大好成就,以及自己能否累積大量財富都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不是單靠個人的意願與努力就能決定的。

智者了解無我的道理,自己尚且不是自己的,更何況兒子與財富?

他不以兒子與財富作為依靠,而以自己所造的善業作為依靠。善業的力量成熟時,能夠在他臨死痛苦的時候減輕他的痛苦,也能夠帶給他下一世的快樂,這些都不是兒子或財富所能做的。

由阿南達富翁這個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吝嗇的業力成熟時,能夠造成貧窮的果報。

富有的原因

接著佛陀回答須婆的第十個問題如下:

「年輕婆羅門,在此,某個女人或男人布施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蔓、香、油膏、床、住所、燈給沙門或婆羅門。由於他如此地從事與完成這樣的業,在身體破裂,死亡之後,他投生於善趣天界。

如果在身體破裂,死亡之後,他沒有投生於善趣天界,而是回來人間,那麽,無論再度投生在哪裡,他都會富有。

年輕婆羅門,這是導致富有的方式,也就是──布施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蔓、香、油膏、床、住所、燈給沙門或婆羅門。」

從佛陀這段回答當中我們可以知道,造成富有的原因是布施的善業。如果這種善業在臨死時成熟,就會使眾生下一世投生於天界或人界。如果投生於人界,布施的善業能夠產生富有的果報。關於這一點,西瓦利尊者[71]是很好的例子:

[71] 西瓦利上座(Sīvalī Thera)

過去在勝蓮華佛的時代,他發願要像勝蓮華佛的弟子善見[72]比丘那樣,成為接受供養第一的大弟子。

[72] 善見(Sudassana)

為了達成這個心愿,他布施佛陀及十萬位比丘僧團七天的飲食。

這個善業的果報非常大。為什麽呢?

那時候人的平均壽命很長久,大多數人受持五戒而且持戒清淨。他了解戒行良好者的願望可以由於其清淨的戒行而圓滿達成。他修行止禪與觀禪,達到行捨智的階段,這是將來證得阿羅漢果時也具足四無礙解智的必然修行方法,因此他的布施伴隨著戒、定、慧的功德。

再者,接受布施者是世間最上的福田──佛陀與僧團;布施物是以正當的方法得來的;他在布施前、布施時與布施後都具有清淨的心;由於他在之前修行觀禪時已經了知緣起法則,所以他對業能產生大果報深具信心。

由於這些因素,所以他的布施功德很大,能促使他的願望圓滿達成。而且事實上,勝蓮華佛就授記他將在喬達摩佛的教化期中成為接受供養第一的大弟子。

在毗婆斯佛的時代,他出生於曼都瓦帝城附近,那時人民與國王在比賽誰對佛陀與僧團的布施比較多。當他們需要蜂蜜、凝乳與糖時,他提供了足以供養六萬位比丘的份量。

利見佛[73]的時代,他作國王,名叫瓦努那[74]。

[73] 利見佛(Atthadassī Buddha)

[74] 瓦努那(Varu?a)

佛陀般涅槃之後,他對菩提樹作大布施,後來在菩提樹下過世,投生於化樂天[75]。

[75] 化樂天(Nimmānarati)

他在人間作國王三十四次,名字都叫作蘇巴武。根據《譬喻經》的說明,在他的最後一生裡,他的父親是利加威馬哈力,他的母親是拘利族的公主蘇巴瓦沙[76],可見他出生在一個非常富有的家庭。

[76] 蘇巴武(Subahu);《譬喻經》(Apadāna);利加威馬哈力(Liccavi Mahāli);拘利族(Koliya);蘇巴瓦沙(Suppavāsā)

他住在母親蘇巴瓦沙的胎中七年又七個月,最後她的母親要生他的時候努力了七天,仍然生不出來。蘇巴瓦沙想到自己可能活不久了,就對丈夫說:「我想在死亡之前作布施。」就交代丈夫送一份供養品去給佛陀。

佛陀接受了供養,並且宣說祝福的謝詞。由於這個布施的緣故,她立刻順利地生出西瓦利。

當她的丈夫回來時,她交代丈夫再供養佛陀與僧團七天。

西瓦利自從出生以來就有很高的天分。在他出生的那一天,舍利弗尊者就與他交談,並且在徵得他母親的同意之後剃度了他。

當他的第一束頭髮被剃除時,他證得了須陀洹果。

第二束頭髮被剃除時,他證得斯陀含果。

剃度後他就離開家庭,住在一間幽靜的小屋禪修。他思惟自己長久住胎之苦,於是精進地修行觀禪,提升觀智而證得阿羅漢果,連同四無礙解智。這是因為他曾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累積深厚的波羅蜜,修行止禪與觀禪達到行捨智階段的緣故。

然而,是什麽原因造成他延遲出生呢?

在過去某一生中,我們的菩薩是波羅奈的國王。那時憍薩羅的國王攻打他,將他殺死,而且將他的王后佔為己有。波羅奈的王子從下水溝逃走,後來招集大批的軍隊反攻。他的母親聽到這個消息時,就建議兒子圍堵憍薩羅城,她的兒子照著做了。到了第七天,憍薩羅國王被捕捉,頭被砍下來送到波羅奈王子那裡。

過去世那個波羅奈王子在我們佛陀的時代就是西瓦利尊者。他圍堵城池的業造成他在母胎中住了七年又七個月,而且出生時經歷七天才完成。他過去那一世的母親就是我們佛陀時代的拘利族公主蘇巴瓦沙。

後來佛陀在比丘大眾當中,宣布西瓦利是接受供養第一的大弟子。據說當佛陀前去探視舍利弗尊者最小的弟弟卡底瓦拉尼亞.離婆多尊者[77]的時候,就是帶著西瓦利尊者同行,因為那條道路很難通行,而且糧食稀少。

[77] 卡底瓦拉尼亞.離婆多尊者(Ven. Khadiravaniya-Revata):離婆多尊者(Ven. Revata)或譯為烈瓦達尊者,他是居住於寂靜處(āra??aka或譯為森林住者)第一的大弟子,經常住在偏遠、寂靜的地方。

又有另一次,西瓦利尊者與五百位比丘一起前往喜馬拉雅山,以試驗自己的福報,結果天神為他們準備了大量的食物。在一個名叫干達馬塔那的地方,有一位名叫那伽達多[78]的天神在七天裡都供養他們乳飯,這些是他過去世布施之善業的果報。

[78] 干達馬塔那(Gandhamadana);那伽達多(Nagadatta)

從西瓦利尊者這個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布施的善業能夠產生富有的果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蘇州菩提樹 的精彩文章:

依照產生果報的先後次第不同,業可以分成四種

TAG:蘇州菩提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