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叔同:不知來歲牡丹時,再相逢何處

李叔同:不知來歲牡丹時,再相逢何處

Hey

第一次接觸到《送別》這首歌是在小學的一節音樂課上。不記得是教哪一門課的老師教我們唱的這首歌,也忘了是幾年級。讓我沒有想到的是許多年後我會愛上這首歌,了解這首歌。是的,有一些歌曲總是一聽就愛上,而後才特意或偶然的去了解它。《送別》就是。

在我小的時候,我爸爸是一個酷愛聽流行歌曲的追趕潮流的青年人,家裡有許多他弄來的CD,由於從小跟爸爸一起聽流行歌曲,所以當我在小學聽到《送別》的時候,對這首歌並沒有多大興趣。那時僅僅覺得這首歌是一首適合出現在小學音樂課本上的優美的歌。

儘管當時對這首歌沒有興趣,我也還是一直記得它。記得在學校學完之後,回到家中我還自己哼唱起來,第一句就跑調。我想,這就是命中注定在許多年後我會重逢它並愛上它吧。

去年四月,陽光總是燦爛,出門最大的感受就是溫暖,彷彿在太陽底下走過的每一個地方都在提醒你,這就是人間,這就是春天!被擁入在那樣溫暖燦爛的陽光中,我的心緒仍有些浮躁。我呆坐在家裡的沙發上,眼睛遊離在門外視線所及之內,看到最多的是地上的陽光,耳機里在放著推薦列表裡的歌,我有意無意的聽著,心裡想的全是這麼好的天氣,應該到野地里摘點水萩。可是我始終呆坐著,錯過了那麼好的天氣,也錯過了那個春天唯一一次可以去野地摘水萩的機會。儘管我心裡為這事懊惱,身體卻還是無動於衷。

這時候耳機里響起傷感的的伴奏,人聲出來了,是《送別》。伴奏里的鼓聲頗有古人奏鼓而歌的味道,這裡的鼓敲的悲傷,為這首唱別離的歌增添了悲感和孤獨感。人聲是一個經歷世事滄桑的聲音,他唱出了別離時該有的既不舍又洒脫的感情。整首歌曲既有庭院深深,寧靜的夜晚為寂寥而歌的意境,又有仙風道骨般的歌者為洒脫而歌的感覺,我被吸引了,同時心裡也清凈了。這個樂隊叫秘密後院,我點進歌手主頁,看見樂隊有一個專輯是李叔同先生樂歌小唱集。

看見李叔同這個名字我又驚喜了。驚喜什麼?只是驚喜這個名字我聽過。高中的時候買過一本書,裡面有一篇文章寫的就是李叔同。頓時似乎感到有些慚愧,在那之前我確實沒有聽過李叔同這個名字。原來小學學過的那首《送別》是李叔同先生寫的,我恍然大悟,又驚喜了一番。當時不懂的驚喜,如今補回來了。

接著我找到了李叔同先生的一本詩、詞和閑談歸集成的一本書,書名就叫《送別》。開篇是豐子愷先生作的代序。豐子愷先生是李叔同先生的學生,有幸看到那篇代序,真是倍感欣喜和滿足。代序里的內容大到李叔同先生一生的故事,小到李叔同先生與學生相處的細節。是那篇代序讓我對李叔同先生心生深深的敬意,也讓我無論如何要在李叔同這個名字後面加上先生二字,否則我一定會覺得不夠嚴肅,不夠尊敬。

李叔同先生的一生貫穿認真二字,他是把認真做到極致的人。

他自幼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他的父親樂善好施,晚年喜愛佛經,在這一點上,李叔同先生有他父親的影子。可惜在他五歲時,父親就逝世。李叔同先生從年少時就才華橫溢,可以考上進士做官。十八歲時,他奉母之命娶了大自己兩歲的茶商之女俞氏。近二十歲時,李叔同先生攜母妻遷往上海。據說,從二十歲到二十六歲是李叔同先生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那時他二十來歲翩翩少年,作詞交友,自由快活。李叔同先生與幾位志同道合的知己好友並稱「天涯五友」,詩酒作樂的風範不輸古人。「天涯五友」中一位好友名叫許幻園,後來不幸家道中落,有一年冬天,大雪紛飛,他與李叔同先生在門外告別,道一句後會有期後便只留下漸行漸遠的背影。李叔同先生當時就回到屋裡含淚寫下了那首流傳百餘年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當然,不止是《送別》寫得好,其他的詞文也寫得好。他自己也自信的寫道: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李叔同先生在母親逝世後悲哀不已,甚至為自己取名為李哀,後留下一首《金縷曲》告別祖國,東渡日本留學。自他去日本做了留學生,就真正告別了那翩翩少年的時代,也迎來了他在藝術上更廣闊的天地。

李叔同先生在日本學習西洋畫,學習音樂、書法,並創辦了春柳劇社,在這些藝術領域,他都有所成績。他曾義演話劇《茶花女》,為祖國淮北地區的水災募集捐贈,令我欣喜的是,李叔同先生扮演的是茶花女瑪格麗特一角,這使我對他頗為崇敬。自古反串者雌雄同體,都有一種如痴如醉的美感和非凡的氣質。後來春柳劇社遷回祖國,李叔同先生便是中國話劇的引進者和開拓者之一。

李叔同先生回國後,先是做編輯,後在杭州和南京兩地擔任教師一職。教的是繪畫和音樂。據豐子愷先生在代序里所說,李叔同先生的課堂總是認真而嚴肅,而李叔同先生又是那樣和藹。他總是早早的端坐在講堂上,批評學生時也總是等到下課時將學生叫到一旁,用親切的語氣說一句,「下次不要那樣」,說完總要對學生鞠上一躬,就算是再調皮的學生也會臉紅。所以豐子愷先生說用「溫而嚴」來形容他最合適。李叔同先生還是學生在學校最敬重的老師,不僅是因為他的學問大,最主要的就是他的那份認真。

李叔同先生的藝術造詣是極高的。在當時封閉的社會環境里,他毫不避諱的拿出裸體雕像來教學生繪畫。我就想,這樣一位開放的藝術家應該是熱愛生活的。另外,好的創作與藝術應該是源於生活的,可是李叔同先生怎麼捨得走出紅塵,這對於尚且年輕的我來說百思不得其解。

所以,李叔同先生的一生和他的為人品性是容易讓人了解的,卻不易被人理解。冥冥之中總有一些事讓李叔同先生產生皈依佛門的想法,尤其在接觸到道之後,或許更加堅定了那個想法。一百年前的七月十三日,世上再也沒有李叔同,只有弘一法師。任他的日籍妻子百般挽留,他也決意要剃度為僧。他在寫給妻子的信中說:對你來講硬是要接受失去一個與你關係至深之人的痛苦與絕望,這樣的心情我了解。但你是不平凡的,請吞下這苦酒,然後撐著去過日子吧,我想你的體內住著的不是一個庸俗、怯懦的靈魂。願佛力加被,能助你度過這段難挨的日子。做這樣的決定,非我寡情薄義,為了那更永遠、更艱難的佛道歷程,我必須放下一切……為了不增加你的痛苦,我將不再回上海去了。人生短暫數十載,大限總是要來,如今不過是將它提前罷了,我們是早晚要分別的,願你能看破……

起初和大部分人一樣不明白,為何李叔同先生慈悲對世人,卻拋妻棄子剃度為僧。看到豐子愷先生所述之後,我也就理解一些了。人生有三種追求,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對靈魂生活的追求。許許多多的人一輩子都停留在物質生活的追求,一些人到了第二層,追求精神生活,少有人到第三層。而李叔同先生是一層一層的上,他自幼家境富裕,更何況他是那樣一位受人敬佩的藝術家,物質生活對他來說應該是容易滿足的。他精通音樂、繪畫、書法、戲劇等各類藝術,該早已到達精神生活的最高點。而藝術的最高點,或許就是靈魂,是宗教。這樣一來,他便成為潛心修佛的大師。對於藝術境界極高的李叔同先生來說,常人眼裡看重的家庭、牽絆,和逃不開的紅塵,都不是那麼的能打動他的心,或許他就是一位被藝術帶到人間的使者。

李叔同先生在留學前身著翩翩公子裝,去日本留學時穿著西洋裝,回國任教後便換粗布衣,出家後又著僧衣。他的每一個階段,每一種角色,和每一件事,都做的認真、徹底。用豐子愷先生的話說是:「弘一法師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而為教師,三變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每做一種人,都做得十分像樣。好比全能的優伶:起青衣像個青衣,起老生像個老生,起大面又像個大面,而這一切都是認真的原故。」李叔同先生出家後同樣將認真做到了極致,以至於成為修行深遠弘一法師,也成為近代振興律宗的一代大師。

朴樹曾說,若能寫出一首《送別》,便死而無憾了。我想,他是真誠的。聽到每一位歌手翻唱的《送別》,我都能想起李叔同先生那張清癯和藹的臉。先是喜歡一首歌,而後崇敬一個人,再之後更愛那首歌。

不知道世間還會不會遇到下一個李叔同。我不想送別,只想留別。

「滿斟綠醑留君住,莫匆匆歸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花開花落都來幾許,且高歌休訴!

不知來歲牡丹時,再相逢何處!」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童話的小屋 的精彩文章:

TAG:王童話的小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