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夢裡依稀元宵節

夢裡依稀元宵節

元宵節,在我兒時的印象里,始終是熱鬧而充滿神秘色彩的節日。小時候讀宋詞,讀到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我執著地以為,詞里寫的主人公,一定是一位多情而美麗的妙齡女子。元宵節,是古人的狂歡節。這一天,所有的大姑娘小媳婦,可以不受任何禮教的束縛,成群結隊,走出家門,到大街上觀花燈,猜謎語;找到小橋踩一踩,避邪祟;來到河邊放紙燈,祈求一年幸福安康。當然,也有像歐陽修詞中的小女子,趁著這個機會,偷偷出來與心上人約會。若是有人心心相印,眼前美景便是心中美景。若是物是人非,斯人不再,縱是蛾兒雪柳、玉壺光轉,心裡依然是寂寞沙洲一片。

近來讀柏楊版的《資治通鑒》,談到封建社會的「名諱」,知道了有關元宵節的一個典故,頗為有趣。明代有一個州官叫田登,因名字里有一個「登」,便不許百姓說「燈」字。凡犯了避諱的,一律要挨鞭打。百姓們沒有辦法,凡涉及到「燈」的,都改成火。某年元宵節前,州衙門貼出告示:「本周依例,防火三日」。這便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來歷。元宵節「放燈」,指的是正月十五月圓之夜,人們把紙燈籠放進河裡,順流而下,向河神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有關這個習俗的來歷,其中有一個傳說,十分令人動容。

傳說隋煬帝色迷心竅,想娶自己的妹妹為妻。妹妹硬扭不過,借口說除非正月十五齣現繁星滿地的奇蹟,才可成婚。隋煬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戶燃燈火,違令者斬。到十五日晚上,妹妹登樓看見滿地都是燈火,誤以為真是繁星落地,只好縱身投河自殺。為了紀念這位把名節看得比生命更可貴的女子,漢族民間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燈火。

如果我生在唐詩宋詞里,長在明清衚衕間,說不定我也會在元宵節這一天,為我心目中這位節烈的女子,點上一盞燈,寄上一縷心香,述說我的欽敬。可惜我生在農村,長在當代,無緣欣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 」的盛景,只能在朵朵煙花的盛放中,體會我們中華民族最盛大的節日-春節的最後的狂歡,從古籍中點點滴滴,去尋找屬於我們這個民族的零散記憶。科技進步了,物資豐裕了,傳統節日的色彩,卻越來越淡化了。我們可否停下匆匆的腳步,觀望一下來時路,在每一個傳統節日里,銘記我們這個民族不能丟棄的特有的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香淮南 的精彩文章:

TAG:書香淮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