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精日」出沒,價值底線不容觸碰

「精日」出沒,價值底線不容觸碰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

平昌冬奧會閉幕了,北京八分鐘驚艷世界,激起了國人無限的自豪與信心。可是,在面對世界、面對歷史、面對國家時,少數人也存在另一種心態。最近,「精日」一詞進入公眾視野。今天,我們就聊聊「精日現象」。

所謂「精日」,意思是在精神上把自己視為日本人。前不久,兩名男子在南京抗日碉堡遺址前,身穿仿製二戰日本軍服;此前,一名上海男子在400餘人的微信群中散布「南京殺三十萬太少」等言論,都是「精日」的表現。他們也因構成尋釁滋事,被行政拘留。然而,事情不能到此結束,我們需要反思,為何「精日」有生存空間?歷史虛無主義因何沉渣泛起?應該如何正確對待歷史?

「精日」者,常常身著昔日日軍軍服,以抗日遺址為背景拍照散播,或者為一些早有定論的歷史事件辯護。有人不無驚恐地說,「他們隱藏在你身邊,盼著中國亡國滅種」。「精日」群體的所言所行,既不是在文化上的「哈日」群體,也不是出於好奇嘗試的cosplay,而更像是帶著眼鏡看世界的「井中之蛙」。這眼鏡上塗抹著片面與偏見,而觀察的方位也不過是腦袋朝下看井底。

歷史不是被任意撥弄的時間軸線,它有記憶、有情感。然而,近些年來,從微博大V侮辱邱少雲烈士到把慰安婦的痛楚畫面做成表情包,從去年「四行倉庫日軍軍服合影事件」和這次「紫金山日軍軍服合影事件」,歷史成了一些人的玩物,英雄的精神、家國的情懷在談笑間被肢解,令人痛心。正是這種歷史虛無主義的出現甚至泛濫,一次又一次戳中人們心底的傷痛、觸碰民族的價值底線,很容易致使認知錯亂、扭曲國家認同。

導演郭柯在談到電影《二十二》的拍攝故事時說,當有老人願意講述細節時,他們選擇停機不拍,因為不願背叛老人的信任;當不少人認為應該以同情眼光看待老人時,他直言「我們只要用笑臉和善意去對待她們就可以了」。這份不經意的溫柔,或許是今天我們打開歷史書頁的一種正確方式。相較於有些人遊戲歷史、娛樂歷史、粉刷歷史,或者以所謂「重新評價」「重新發現」的名義來「解構主流」「重構歷史」,哪個能真正贏得人心、贏得未來,不言而喻。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歷史觀教育不是夠多,而是太少。荷蘭作家伊恩·布魯瑪在《罪惡的代價》中提到一件事:1991年的一個夏日,在柏林街頭看到一則講座通知,主題與反思大屠殺相關,原以為不會有太多聽眾,沒料到竟座無虛席,且以年輕人居多。數十年過去了,對遭受戰爭影響的國家及其國民來說,反思的教育、真相的教育、和平的教育是否足夠真誠、足夠有效?是否能夠從中汲取教訓?是否能夠不忘走過的路、選對未來的路?這些拷問不是輿情面前的簡單問答,而應該是從國家到個體、從法律到治理、從虛擬網路到現實世界中的切實行動。換句話說,要讓「精日」無處藏身,以實際行動捍衛歷史,才能築牢精神的高地。

龔自珍有言,「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正確的歷史觀與國家的興衰存亡息息相關。我們選擇以什麼眼光打量歷史、用何種方法解讀歷史,不僅關乎昨天、今天,更影響到明天。個人不能失去歷史記憶,國家和民族不能沒有共同記憶,只有用真情守望、用行動守護、讓肆意妄為付出代價,才能讓「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擲地有聲。

這正是:歷史須尊重,「精日」莫放縱

大家晚安。

(李洪興 | 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評論 的精彩文章:

二〇一八年:為民族復興而衝刺
能讓身心安頓的,終歸是匠心之所

TAG:人民日報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