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正月十五吃元宵,但古代流行的吃法與現在不一樣,不是煮的

正月十五吃元宵,但古代流行的吃法與現在不一樣,不是煮的

古人正月十五怎麼「吃元宵」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元宵節又要到了,又到吃元宵時!

元宵怎麼樣做才好吃?古人有一好吃做法可以學學,一學就會,現在國內廣州等地仍流行這樣做。

正月十五吃元宵,但古代流行的吃法與現在不一樣,不是煮的

(元宵節)

將元宵放在沸湯里煮熟,這種現代流行吃法,也應該是北宋人發明的一種吃法。

陳元靚《歲時廣記》「賣節食」條引《歲時雜記》:「京(今開封)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皆上元節食也。」「煮糯為丸」就是煮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但古代流行的吃法與現在不一樣,不是煮的

(煮元宵)

但在古代,「煮元宵」僅是吃法之一,起初也不是主流,早期元宵吃法很多種,如像煎包子、炸油條一樣「炸元宵」,清朝時廣州一帶便流行這種說法。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食語》「茶素」條稱:「廣州之俗,歲終以烈火爆開糯谷,名曰炮谷,以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饋親友者也。」這種油炸元宵廣州人稱為「煎堆」,現在仍是可以吃到。

正月十五吃元宵,但古代流行的吃法與現在不一樣,不是煮的

(炸元宵)

油炸元宵並非珠江流域的廣州獨有,長江流域也有。

據清顧祿《清嘉錄》,蘇州就有正月十五炸圓子風俗:「上元,市人簸米粉為丸,曰圓子。用粉下酵裹餡,制如餅式,油煎,曰油?,為居民祀神享先節物。」這種油炸元宵蘇州人又稱「油?」,除了祭祀用,當然也食用。

正月十五吃元宵,但古代流行的吃法與現在不一樣,不是煮的

(炸元宵更好吃)

元宵炸著吃風俗何時出現?《清嘉錄》引《皇明通紀》稱:「蓋始於永樂十年,元夕以糖圓、油餅為節食,歲以為常。」這種說法並不準確,晚至唐末五代已有炸元宵。

北宋陶谷雜采隋唐至五代典故所撰隨筆集《清異錄》中提到的「油畫明珠」就是油炸的,元無名氏《饌史》釋稱,油畫明珠是「上元油?」。

正月十五吃元宵,但古代流行的吃法與現在不一樣,不是煮的

(搓元宵)

?本是蒸制的,有餡。清厲荃《事物異名錄》引《江表錄》稱:「宇文讓置毒糖?,今之元宵子也。」

從明宋詡《宋氏養生部》「油?」條所介紹的製作方法來看,確實如今天的元宵:「用碓細白糯米粉,湯溲之。鎖以糖蜜豆沙為小?,油中煎熟。」湯圓和油?的區別,應該僅是熟化方式的不同。

正月十五吃元宵,但古代流行的吃法與現在不一樣,不是煮的

(元宵看燈)

北宋時京城開封元宵節雖然出現了煮湯圓,但當年更流行的仍是吃油?,俗稱「咬焦?」。焦?即油?,大概是油炸後呈焦黃色而得名。《歲時廣記》「咬焦?」條引《歲時雜記》稱:「京師上元節焦?最盛,且久。」

當時街頭有專門賣油?的:「又大者名栢頭焦?。凡賣?,必鳴鼓,謂之?鼓。每以竹架子出青傘,綴裝梅紅樓金小燈球兒,竹架前後設燈籠,敲鼓應拍,團團轉走,謂之打旋。羅列街巷,處處有之。」

正月十五吃元宵,但古代流行的吃法與現在不一樣,不是煮的

(明朝宮中過元宵場景)

這段文字很有現場感,鳴鼓賣焦?,這與後世滿大街湯圓叫賣聲——「賣湯圓,賣湯圓,小小的湯圓圓又圓」,有異曲同工之妙,充滿了節日氣息。

不只有「炸元宵」,有的地方,如湖北漢口還有「炒元宵」。值得注意是的,但不論是「炸元宵」,還是「炒元宵」,最早都是從南方地區流行的,而北方基本上是「煮元宵」。所以,過去北方人見到南方的炸元宵或炒元宵,都覺得很新奇。

正月十五吃元宵,但古代流行的吃法與現在不一樣,不是煮的

(煮元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