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莫失莫忘

莫失莫忘

外公、外婆皆是杏林中人,於是我從小就得以結緣中醫草藥。




記憶中,總在外公診所的裡屋探頭探腦,摸這問那。每每推開裡屋的木門,在吱呀的聲響中,撲面而來的都是濃烈的清苦藥味。靠里的灶台上,總是擱著幾個砂鍋瓷缽,底部灼得發灰,常年在炭火上沸騰著,咕嚕咕嚕的水泡升起再碎裂,淺褐或灰黑的液體頂開缽蓋,由近向遠蒸騰起不變的苦香。



那苦聞得久了,竟是再不覺察其苦。相反,竟是熟悉了那瀰漫於整個童年的葯香。喜歡跟在外婆身後,搬個小板凳,托著腮坐在裡屋中央,痴痴地看著紅褐色木質的一排壁櫥,一格格小抽屜上,用發黃的紙和粗黑的鉛筆標記著藥材的名稱。仍舊記得那些極美麗詩意的名字,當歸、黃芪、澤瀉、茯苓;白芨、甘草、月見草、何首烏,這些名字早已悄悄被我賦予給想像中小說的男孩子女孩子們,編織起各色各樣的故事。



仍舊記得外公身著衣角泛著棕黃的白大褂,顫巍著忙碌在抽屜邊;輕車熟路地找到相應的抽屜,用帶著棉布手套的手小心翼翼地捏起草藥,把它放在秤盤之上。透過老花鏡,微眯起雙眼,細細瞅著秤盤上的刻度,再輕輕地用紙袋把草藥包好。我便是沉醉地看著,嗅著,想著,一坐就是一整個下午。直到太陽西斜,黃亮亮地從歪斜的木製窗縫裡投射進來,慵懶地舔著那堆滿紙張的案頭。




外公在無客清閑時,便常常捏起草藥同我閑聊。外公用蒼虯、結了厚繭的大手捏著我的小手,撫摸著乾草葯的紋理脈絡。常聽他一遍遍說起中藥配伍有單行有相須,有君臣有佐使;說吃中藥滋補,「無犯日月之忌,無失歲月之和」;說中藥不要放在名貴的器皿里保存,不能用金屬鍋子煎煮。存放用木抽屜,因草本木本相連;熬藥用砂陶最好,因金克木,而土生萬物。




外公亦說,中國古草藥「得天之機」。人以天地之際生,四時之法成。中醫貴滋補調理,循序漸進,雖慢卻長效,因而副作用小。「醫也者,順天之時,測氣之偏,適人之情,體物之理」,陰陽虛實相生,少有刺激胃腸肝腎,卻能增加免疫,補氣健脾。正是慢中得道,了悟了養生的大道理。




然而,中醫的那一份古樸存真,竟終是抵不過西醫的浪潮。確是了,在當今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比起西醫的方便快捷,中醫之術顯得是那樣愚鈍而冥頑。便是有許多人詬病中藥藥物混雜,藥理不明,熬制時間、量多量少都難以確定。成效又是緩慢,療程甚至也是未知;比起西醫的精準與對症下藥,越來越多的人不再相信中醫所謂的古方……




光臨藥鋪裡屋的人越發少了,在大廳打針輸液的則是人滿為患。那扇吱呀作響的古舊木門,掙扎開合於曾經的歲月,終是嘆息一聲,永久地沉寂了下去。酒精和棉簽的氣味擴散滿廳,消毒水的氣味夾雜其中,一粒粒藥丸膠囊精巧一致,而我,竟是悵然有所失了。懷念起裡屋那些靜靜躺在抽屜中的各位草藥。形態各異,味各不同,但融合於那瓷缽之中,卻能夠暗暗相和。那微苦之中的真味,或許很難為人所知了。


慢慢地長大,離開幼年生活的小城上學。開始試圖比較中藥和西藥的區別和各自的發展沿革,期待能夠通過自己的學習,去尋找一條能讓中藥愈發孱弱的腳步一直走下去的路途。有人說,中藥或許終是逃避不了被漸漸淘汰的結局。但我始終是那樣近乎執拗地願意去相信,中藥的傳承絕不會這樣中斷。




漸漸地,我看見了可喜的變化:人們開始思考,如何將中醫的陰陽理氣思想用更科學的手段解釋,使它真正能夠成為中華民族獨有的養生寶庫;如將古代藥方與現代醫療技術更好的結合,使自然和科學自然相擁;越來越多的中外藥學家在努力地溝通這兩個領域,這來源不同、方法不同、遭遇不同的兩座橋樑——因為他們連接的終點是那樣的一致:去緩解,去拯救,去讓更多遭受病痛折磨的人能夠露出笑臉。




事實上,我以為,中西醫本身的思想與著眼點上固然是存在著本質的差異,這與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造就的不同思維方式密不可分。西醫著眼於機體的細節與部分,探求精確簡潔的方法來將其分解並分析;而中醫則相反,著眼於機體的整體,利用整體的癥狀來監視部分的異變,並以重新達成整體的陰陽調和平衡為最終目的。




那麼,我也可以大膽的認為,中國傳統醫學與西方醫學,這兩個體系並不衝突。在初級保健方面,他們可以相互結合,和諧運用,發揮各自體系中的特色優勢並相互補充。通過對各自研究成果的交流借鑒,推動人類醫藥事業的目標才更加具體可感。這條介於兩者之間的道路,還需要更多的人去不斷研究、不斷摸索。




揮之不去的仍是外公老花鏡片後落寞的眼神。「這些草藥和方子,都是老祖宗一輩一輩流傳下來的。我們不能辜負了這些草藥,不能忘卻呀!」那時年幼,尚不懂文化血脈的承繼,我讀不出外公話語中的那份哀傷。只感受到外公捏著我的大手在微微顫抖。



我們不能忘卻,我們也不會忘卻。我想。




中藥的骨血,它承載著中華名族五千餘年的民族記憶,必然能夠在這嶄新構築的血管里,不斷吸收融合新的的營養,依舊飽含生命力地汩汩奔流。




前些陣子去買藥材時,在城市的藥店旁彳亍,隔著玻璃櫃瞅見幾味中藥材,用紅白的標籤紙寫著依舊美麗的名字,小小的精緻的裝成盤放在玻璃的碟子里,卑微似的縮在角落裡。我吸著鼻子,拚命想抓住那孱弱、細如遊絲的苦味。我突然感覺它那麼遙遠。嘆息間,恍然重新看見幼時的那瓷缽,紅抽屜,老舊的木門。還有那竟已被人們遺落了許久的、彌散在我一整個童年中的悠悠葯香。








<END>



本文由我刊徵稿發表,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能代表本刊觀點。商業轉載請與我刊聯繫授權事宜。授權及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tcmrun,歡迎廣大讀者原創投稿。


繼續給大家推薦《

本草食味-一本至味的本草鑒賞圖集

》,點擊

閱讀原文

可直接購買




阿萊編著的《本草食味》精選《本草綱目》中100種可食用的本草植物,它們或可慢熬一碗清淡溫粥,或可沉浮一盞馥郁清茶,或可醞釀一壇酣醇美酒,或可烹飪一碟昧美佳肴……甄選重量植物學家奧托?威廉?湯姆、儒學家細井徇等大師精美手繪作品。書中有關於本草的美麗傳說,也有對本草食用性以及本身特性的精準說明,讓你感受本草植物帶來的別樣溫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中藥雜誌 的精彩文章:

還在脫髮?先搞清楚屬於哪一種吧
首席醫官——小說連載19

TAG:中國中藥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