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七好先生袁枚: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七好先生袁枚: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最近,有一首小詩火了,火的一塌糊塗,朋友圈、頭條、網路、電視……

到處都是滿滿的正能量,看的人眼淚嘩嘩滴。火的原因是因為一個叫梁俊的支教老師,帶著孩子們在央視《經典詠流傳》的舞台用音樂歌唱的形式表現了出來。小詩的意境和孩子們所處的生存環境以及孩子們積極向上的意志非常契合,於是乎,這簡簡單單的20字的小詩,一下火了起來。

這首小詩的題目是《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這首詩的作者,不是現代人,他生活300多年前的大清天朝。

那時候,他的名氣大的嚇人,甚至比紀曉嵐(對,就是那個負責帶隊編纂《四庫全書》的主)的名頭還要響。

那時候,他想做官就做官,不想做官了,就遊山玩水,吃喝玩樂,到處撩妹泡妞,為了要到好吃菜的菜譜,直接給廚師鞠躬。

玩之餘,順道寫寫文章掙點銀子,有事沒事炒作炒作自己,混個臉熟,上個頭條啥的,也在朋友圈猛發「到此一游」晒晒帶著美女一起嗨皮的照片。

今天,我們就一起扒拉扒拉這位老先生。

他叫——袁枚。這位袁枚同志,真不是一般人,在他那個時代,絕對算得上的偶像級的天王人物了。

紀曉嵐牛吧,也最多跟他平起平坐,兩人號稱「南袁北紀」。

趙翼牛吧,就是那個寫「李杜詩篇萬人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狠角色,與袁枚、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

張問陶牛吧,被譽為「青蓮再世」、「少陵復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的猛人,與袁枚、趙翼、並稱「性靈派三大家」。

他是「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主要傳世的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及《補遺》,《隨園食單》、《子不語》、《續子不語》等。他寫散文《祭妹文》,哀婉真摯,催人淚下,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提。

他一生寫了4000多首詩,隨便找幾首,都是牛哄哄的,不信,請看:

《十二月十五夜》

沉沉更鼓急,漸漸人聲絕。

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白。

《偶作五絕句》

偶尋半開梅,閑倚一竿竹。

兒童不知春,問草何故綠。

《所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聽詩叟》

底事聽詩聽不清,此翁耳殼欠分明。

擬攜謝朓驚人句,來向青天頌數聲。

《遣興》(二十四首選二)

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

阿婆還似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但肯尋詩便有詩,靈犀一點是吾師。

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多為絕妙詞。

《桐江作》(四首選二)

桐江春水綠如油,兩岸青山送客舟。

明秀漸多奇險少,分明山色近杭州。

久別天台路已迷,眼前尚覺白雲低。

詩人用筆求逋峭,何不看山到浙西?

有沒有覺得看到有眼熟的,是不是覺得在哪裡見過?對了,小學時候就學過的必背古詩之一《所見》,如果不會背的,趕緊去找找小學語文課本,好好複習複習。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

袁枚出生在一個沒落的書生家庭, 袁枚的祖上曾做過小官,到祖父輩便衰落了。到袁枚出生時,家境更是非常貧寒,生活窘迫。其情景正如他後來回憶道的:

吾少也貧賤,所志在棗梨。

阿母鬻釵裙,市之得半飽。

敲門聞索負,啼呼藏匿早。

袁枚自小聰穎,愛學習,屬於那種學霸級別的,少有才名,擅長寫詩文。不僅愛學習,愛好還特別廣泛,什麼天文地理,美食旅遊啥的,都喜歡。而且據說顏值也擔當。

在家庭的教導下,他立下了古代大多數讀書人的光榮指向: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袁枚7歲起,他就開始跟隨老師學習《論語》、《大學》等書,而他自己私下裡又大量閱讀古詩、詞賦和歷史書籍。9歲開始學詩做文,12歲考取了秀才,相當於上了少年科技大學,是不是神童?

袁枚很小時就特別喜歡讀書,他曾寫過一首《對書嘆》的詩:

我年十二三,愛書如愛命。

每過書肆中,兩腳先立定。

苦無買書錢,夢中右買歸。

「苦無買書錢」可見其家境確實是不咋滴了。

19歲,他被父母送到杭州的敷文書院,跟隨博學多才遠近聞名楊繩武先生學習。跟楊先生學習過程中,袁枚拿出14歲那年寫的《郭巨埋兒論》,請老師指教。楊繩武讀後,簡直不敢相信這是袁枚十四歲時的作品。楊繩武為文章寫了這樣的評語:文如項羽用兵,所過無不殘滅。汝未弱冠,英勇乃爾。

雖然袁枚有才,但他看不起,也就不願去寫八股文。所以在12歲考中秀才後,連續四次考舉人都沒能過關。

21歲袁枚被推薦繼續參加舉人考試,在被推薦人當中是最年輕的一個,但再次失敗。

這次失敗給袁枚同學的自信心帶來了很大打擊。他意識到,研習、掌握八股文是不得不做的事。

有些事不是你願意不願意做喜歡不喜歡做的,而是你想出來混,那就得遵循遊戲的規則!

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袁枚如願以償地考上了舉人。第二年,他又以第五名的優異成績考中了二甲進士,成為翰林院庶吉士,學習滿文。

什麼是庶吉士呢?

庶吉士,亦稱庶常。其名稱源自《書經·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國明、清兩朝時翰林院內的短期職位。由通過科舉考試中進士的人當中選擇有潛質者擔任,為皇帝近臣,負責起草詔書,有為皇帝講解經籍等責,是為明內閣輔臣的重要來源之一。

說白了,就是一個秘書。古代這樣的人還不老少,比如什麼張居正啊,曾國藩啊,對了,蔡元培也干過這活。

可是,袁枚對非我族類的滿文始終沒什麼興趣,他的精力主要還是放在自己感興趣的經史詩文詞賦等上面。

做了三年秘書之後, 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因滿文考試不及格,袁枚被外放到地方上當知縣,先後到溧水、江寧、沭陽等地做了7年縣太爺。

你還別說,袁枚做官做的還不錯,勤於政務,官聲極好,老百姓口碑也不賴,很得當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

這也是袁枚這輩子做的最大的官了。

乾隆十四年(1749),父親去世,袁枚辭官養母,在江寧(今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

乾隆三十八年(1773)詔求遺書,將所藏書傳抄罕見者皆獻於清廷,並作有《散書記》以紀。藏書印有「道素之門」、「百石山房」、「華里神仙」、「錢塘蘇小是鄉親」、「此間樂」、「子才一閱」、「隨園珍藏圖書」、「小倉山房藏書之印」等。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73歲的袁枚,受沭陽知名人士呂嶧亭的邀請,又到沭陽作客,沭陽各界,一部分人曾趨前30里迎接。袁枚面對如此擁戴他的民眾,寫下了情意真摯的《重到沭陽圖記》。袁枚在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說:「視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則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嘉慶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年1月3日),袁枚去世,享年82歲,葬南京百步坡。

通觀袁枚一生,率意、隨性、不畏強權、嚮往自由自在的生活,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說,那就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袁枚有幾好——好園、好文、好藏、好吃、好色、好游、好茶。

先來說說好園的事。

上面說過在33歲那年前途一片燦爛之際,袁枚同志主動遞交了一份辭職報告:不做縣委書記了,我要回家!

理由很簡單:父親離世,我要回家贍養老母親。是不是滿滿的孝心?

這真的是袁枚的真實想法嗎?顯然不是。那麼問題來了,放著這麼有前途的縣委書記不幹,為何辭職呢?

他在《答陶觀察問乞病書》等文里提到:「不過台參耳、迎送耳、為大官做奴耳。」「每過書肆,如渴驥見泉,身未往而心已赴。」「一日不讀書,如作負心事。」「食作前日味,事作前日調。」「一日復一日,一朝復一朝。」

總結一下:一、不想溜須拍馬;二、當官耽誤看書學習;三、厭倦了這種苟且的生活狀態。

其實說的通透一點,是他看不慣官場的那一套,不願意隨波逐流,當官扼制了他嚮往的自由,或許這才是他辭官的主要理由所在吧。

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設計自己的生活,那還有什麼意思呢?所以,遞交辭職書,爺不跟你玩了,我要飛得更高!

其實這也就是袁枚的聰明之處,如果在官場上繼續混下去,把縣委書記干到老,那又能怎麼樣呢?在官場上混,混不到省級幹部,都是芝麻綠豆大的官兒。

說不定一個不留神,遇到個冤案,還有牢獄之災,弄你個雙規,找誰說理去?

袁枚活了82歲,這在當時就是擱現在也屬於高壽了。他的的長壽,就在於他的自由和隨意,不陽奉陰違,不違背良心迎上欺下。不必用盡心機玩社會,搞的自己一天到晚心裡緊張。

告別了官場上的袁書記,才有了文壇上的袁才子。這誰又能說不是一種智慧的選擇呢?這或許更是中國文學的一種幸運吧。

辭職後幹嘛呢?開發園林,搞農家樂!

我靠,這也能?你還別說,還真能!而且一開就開出了名堂了!

1748年,當時32歲的袁枚還在江寧干著縣委書記,就花300兩銀子買了一個廢棄的園子。

這個園子的來頭可就大了,是1706年江寧織造曹寅所建,曹寅就是曹雪芹同志的祖父啦。後來曹雪芹的父親曹顒擔任江寧織造時曹家被抄家,園子歸了繼任的江寧織造隋赫德,人稱「隋園」。但不久隋赫德也被抄家,園子就荒廢了。

袁枚發現了隋園的開發潛力,於是將其買下。然後經過精心裝修開發,同時將園子改名為隨園,自此以後隨園主人這個名號就叫開頭了。

有說法隨園就是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描繪的大觀園的原型。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雪芹撰《紅樓夢》一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中有所謂大觀園者,即余之隨園也。」

此說或可作為證明?

坊間還有一個說法,《紅樓夢》實際上是袁枚所著,只因「避席畏聞文字獄」,才假託曹雪芹所著。若此言當真,則大觀園就是隨園的說法就更準確了。

那麼問題來了,袁枚只做過幾年七品芝麻小官,工資待遇不高,而且不到40歲就提前退休了。一沒退休金,二沒任何保險金,建造、管理這麼大的一個園子,錢從哪裡來?

答案袁枚會炒作,善於經營,而且懂得做廣告樹立品牌效應。

《雜興詩》中他這樣描繪隨園:

造屋不嫌小,開池不嫌多;

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

游魚長一尺,白日跳清波;

知我愛荷花,未敢張網羅。

「隨其豐殺繁瘠,就勢取景。」如此詩情畫意,你說你想不想去?

隨園四面無牆,每逢佳日,遊人如織,袁枚亦任其往來,不加管制,更在門聯上寫道:「放鶴去尋山鳥客,任人來看四時花。」

看看,他拆掉隨園的圍牆,歡迎所有人來隨園遊覽,通過擴大人氣,樹立隨園品牌。袁枚開發旅遊業的做法,比今天只知道賣門票宰客的黑景點要高明多了。

他還把隨園中的部分土地樹林池塘湖泊租給農民,讓他們從事養殖業和種植業。每日川流不息的遊客總要吃飯,於是他也辦起了餐飲業。租地的農民為餐館提供了食材,《隨園食單》讓更多的遊客渴望在隨園就餐,餐館生意豈能不好?由於遊客太多,隨園的亭台樓閣,餐館茶肆每年都需要換一次被遊客踩壞的門檻。

同時把自己出的書,放在園子里賣,連琉球都有人專程來購買,僅賣書一項一年即可收入三四千兩白銀。

作為一個專業詩人、著名才子,袁枚已經樹立了個人品牌。賣詩文,賣書既收入不菲,還可以進一步提升品牌價值。達官貴族、王孫子嗣,需要寫文章宣傳自己的,找到袁枚,來者不拒,只要給銀子,這活就接,服務質量絕對實行三包。

這麼旺的人氣,想不發財都難。

而他自己呢,呆在園子里,吟詩作賦,迎來送往,爽不爽?這種生活,哪怕給個省部級幹部也不去啊。

袁枚好文,這是毋庸置疑的,否則怎麼可能有那麼高的聲譽,有那麼多的文字流傳至今經久不衰呢?

來看看他留下的文有哪些吧。

文集:《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16卷及《補遺》10卷、《隨園食單》、散文 、尺牘等30餘種;筆記小說:《子不語》(又名《新齊諧》)24卷及《續子不語》10卷;散文:《祭妹文》、《峽江寺飛泉亭記》、《黃生借書說》、《所好軒記》等;駢文:《與蔣苕生書》、《重修於忠肅廟碑》等。

一生留下了4000多首詩歌。來看看一些狠角色對他的評價,就可略知一二,袁枚到底有多牛了。

與袁枚同為"乾隆三大家"的蔣士銓、趙翼對袁枚甚為服膺。蔣士銓《讀隨園詩題辭》云:"古今只此筆數枝,怪哉公以一手持。意所欲到筆注之,筆所未到意孳孳。……難達之情息息吹,難狀之景歷歷追。"趙翼稱讚其"不拘格律破空行,絕世奇才語必驚。"(《偶讀小倉山房詩再題》)

袁枚的女弟子金纖纖曰:"余讀袁公詩,取《左傳》三字以蔽之,曰:「必以情。「"(《隨園詩話補遺》卷十)

姚鼐《袁隨園君墓志銘並序》中稱,袁枚"年甫四十,遂絕意仕宦,盡其才以為文辭詩歌,足跡造東南山水佳處,皆其瑰奇幽邈,一發於文章,以自喜其意。……君古文,四六體,皆能自發其思,通乎古法。於為詩尤縱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達者,悉為達之。"

《清史·文苑傳》中的評價是:所為詩文,天才橫逸,不可方物。

喜歡文,那一定喜歡藏書。袁枚自注何謂「所好」,味、色、花、竹、金石、字畫,皆有時有限,只有藏書,不分少壯、饑寒,讀之無限;還專門寫有一篇《所好軒記》。

小時家貧常去借書讀,《黃生借書說》一文中有句曰:書非借不能讀也。

在隨園裡,他修建了「小倉山房」、「所好軒」等藏書樓,網羅天下好書、奇書。藏書量高達40萬卷。

他還因此專門寫了一首《寒夜》

寒夜讀書忘卻眠,

錦衾香燼爐無煙。

美人含怒奪燈去,

問郎知是幾更天。

他年老時將藏書散之一空,並專門寫了一篇《散書記》:「余所藏書,傳鈔稍稀者,皆獻大府,或假近賓朋,散去十之六七……」

好不容易收來了,幹嘛還要散呢?

據說有二。

其一,散書是保護書:很多人的藏書,最後都毀滅了,既然這樣,我不如讓它藏在皇室貴府。送給朋友了,朋友還感謝我。

其二,散書是更好讀書:捨不得書,就多看看,把書中知識裝在自己肚子里,這樣也算是對得起書了。

袁枚好吃!

怎麼個好吃法呢?

首先他是一個吃貨,喜歡下廚房,每次到別人家做客,他就會跑到廚房去看別人如何做菜。他的文字中常常見到這樣的句子「鰒魚炒薄片甚佳,楊中丞家削片入雞湯豆腐中,號稱鰒魚豆腐。」

其次喜歡收集食譜,在沭陽做縣委書記的時候,一次途徑海州,吃到了一款「芙蓉豆腐」,是用芙蓉花烹制。這豆腐色若白雪,嫩象涼粉,香如菊花,細膩似凝脂,透著一股熱騰騰的清嫩鮮美味,看了惹人眼饞,聞了令人流口水。

袁枚品味之後,離席徑往豆腐店,向主人請教製法。

店主見這樣一位名聞遐邇的大文人、縣縣委書記親自登門求教,是自已難得的一種榮耀,心裡那個美呀。

但還得擺擺架子。

一技在身,賽過千金。祖傳秘方,概不外傳!

袁枚一聽,楞了:老闆,開個價。錢,不是問題!

店主故意開個玩笑:這是金不換,不能外傳!

袁枚心裡發急直接三鞠躬:看在俺這麼虔誠的份上,你就給俺唄。

店主笑了:先生不為功名折腰,今天卻為我做的豆腐折腰,我不送給你都不好意思了!

再者,袁枚喜歡拜訪名廚。「聞說名廚,吾必訪之。」

聽說袁大才子農家樂開業,諸多廚子趨之如騖。其中有一個叫王小余的,據說是南京的大名廚,他做的菜,「聞其臭香,十步以外無不頤逐逐然」。

很多高官富商,都想聘他當廚房總管家,這王小余就是不幹,偏偏自己跑到隨園。有人問他,隨園工資也不高,你咋就樂意呢?

王小余說:袁老師是知音!懂我!

一句懂,結了!

王小余死後,袁枚專門寫了《廚者王小余傳》,經常會想起王小余,一想起他啊,我就心裡難受,要流眼淚!

大吃貨袁枚根據收藏的食譜以及多年來和與大廚切磋的心得,撰寫了一本美食中的超級食譜——《隨園食單》。搜羅數百種南北經典菜肴,山珍海味,小菜粥飯……

《隨園食單》講菜肴做法,也講關於烹飪的至理真經:比如如何上菜:鹽者宜先,淡者宜後;濃者宜先,薄者宜後;無湯者宜先,有湯者宜後……

比如如何配菜:清者配清,濃者配濃,柔者配柔,剛者配剛,方有和合之妙……

吃,能吃到這個份上的,問天下能有幾人?不知道這吃貨是不是受了幾百年前的東坡道人的啟示。

現在,我們知道了,舌尖上的中國,早在300年前,袁枚同志就開始玩了。

袁枚好色。

自古文人多風流,隨便舉幾個栗子:唐代三大色胚白居易、元稹、杜牧都專門為妓女寫過文字,宋朝的柳永最後死了沒錢葬還是妓女出錢埋的......

和袁枚並稱南袁北紀的紀曉嵐也是一個風流貨色。

據說,袁枚少年時看到一個演雜技的女子,從此就得了一種病:見美女抬不動腿症!

在隨園築室定居後,開堂授課,光收弟子,女弟子尤其多。

歷史記載有名的袁枚的女弟子,包括:江蘇蘇州的金逸、金兌、王碧珠、江碧珠、朱意珠、尤澹仙、何玉仙、周醴蘭、張滋蘭、顧琨等,吳江的嚴蕊珠、汪玉軫、吳瓊仙、袁素芳,常熟的席佩蘭、歸懋儀、屈秉筠,太倉的畢慧、張絢霄、周月尊,青浦的廖雲錦,松江的張玉軫、張玉梧,武進的錢浣清,鎮江的駱綺蘭,丹徒的鮑之蕙,南京的陳淑蘭,江都的盧元素、許德馨;浙江杭州的孫雲鳳、張雲鶴、張瑤瑛、汪瓚祖、汪女申、汪女中、錢林、孫廷楨、徐裕馨、陳長生、張秉彝、張鈺、王玉如、悟桐、袖香、月心,紹興的潘素心、王倩、嘉興的戴蘭英。此外,還有袁家的袁機、袁杼、袁傑、袁棠等。

個個都美的晃眼。

這其中還很有幾個,算的上是青史留名的。

封建禮教倡導「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當時對於女子求學是極不看好的,就算有女子學習,大多數都是跟著女老師,亦或者是在家由自己的父兄教導,很少有人像袁枚這樣毫不避諱的廣收女弟子的。所以袁枚此舉,在當時算的上是被人議論紛紛。

關於袁枚為什麼收女弟子,歷史上對其評價都不高,甚至很多人說,袁枚之所以收女弟子,是因為他好色。他的女弟子之中,有許多人都與其有不正當的關係。趙翼曾戲說他「園倫宛委,占來好水好山;鄉覓溫柔,不論是男是女。」朱庭珍也說:「袁既以淫女狡童之性靈為宗,專法香山、誠齋之病,誤以鄙俚淺滑為自然,尖酸佻巧為聰明,諧謔遊戲為風趣,粗惡頹放為豪雄,輕薄卑靡為天真,淫穢浪蕩為艷情,倡魔道妖言,以潰詩教之防。」

袁枚同志一生寫了4000多首詩,卻只有一首詞,據說也是因為一個女人寫的。

1748年,袁枚在南京江寧縣當縣委書記。他的好朋友李宗典給他寫了一封信,說:我府上有一位姓王姓女子,長得不錯。你如喜歡,可以贈你作妾。

袁枚一見此信,立即雇船去揚州。在揚州觀音庵中,他見到了姓王的母女二人。只見此女子長得確實是風韻標緻,面色紅中透艷,舉止落落大方,任憑袁枚怎麼看她,她都毫不害羞。

袁枚見過,心中很想娶她,但就有點嫌此女不太白,因而當時沒下決心。於是,他就繼續乘船到了蘇州。到蘇州後,一直在心裡盤算此事,最後還是決定再去娶她。便派人再回揚州去看看。結果這位女子已經被江東一個小官吏娶走了。

袁枚聽後,腸子都悔青了。

於是就寫了一首《滿江紅》,表達他的惆悵之情:

我負卿卿,撐船去、曉風殘雪。曾記得,庵門初啟,嬋娟方出。玉手自翻紅翠袖。粉香聽摸風前頰。問妲娥何事不嬌羞?情難說。

既已別,還相憶。重訪舊,杳無跡。說廬陽小吏公然折得。珠落掌中偏不取,花看人采方知惜。笑平生雙眼太孤高,嗟何益!

有沒有想到那句話: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感情放在我的面前,我沒有好好的珍惜,等到失去後,我才後悔莫急!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

袁枚有一方印章:錢塘蘇小是鄉親。是因為羨慕錢塘名妓蘇小小。

有次一位尚書到隨園找袁枚索要詩冊。結果袁枚拿出印章便蓋,蓋完之後發現蓋的是:錢塘蘇小是鄉親。尚書當時就冒火了:你這廝太輕薄了。

袁枚笑說:哪裡輕薄了?百年之後,人們只會知道蘇小小,誰還能記得你?

因為好色,還驚動了朝廷。

劉墉在江寧當官時,因為袁枚太「縱情逸志」,敗壞世風,差點要弄他。按王昶在《湖海詩傳》中的說法,是袁枚趕緊寫諛詩去勾兌劉墉,遂得免。按章學誠在《論文辨偽》中的說法,則是袁枚的保護傘朱筠出來說情,袁始保住了腦袋。

因為貪色,所以怕死。袁枚70來歲時曾得重病,以為自己要掛掉,就大寫自輓詩,還拉了一堆當時的名士如趙翼、姚鼐、洪亮吉、錢大昕等來給自己寫輓聯,提前給自己開了個「追悼會」。(見其《詩集》卷三十二及《續同人集》)。

袁枚一生中風流韻事頗多,出入酒席、歌場,說自己是「《國風》之好色耳」。在60歲時還在蘇州召集一百個青樓女子,讓她們唱百年歌,為舊相識、女校書任氏題扇頭詩,稱為「雅會」。在老年時,還同縣衙役一起到管押處看被管押的二個青樓女子,為此俞樾譏笑他:「可笑鮁鸞囚鳳處,先生也為看花來。」

他毫不避諱,公然宣稱自己是好色之徒:

「男女相悅,大欲所存,天地之心本來如此。」

「人非聖人,安有見色而不動心者?」

「人品高下,豈在好色與不好色?」

「盧杞一個小老婆也沒有,還是小人;而謝安挾妓東山,依然是君子。」

我就好色了,想咋滴吧?

袁枚好游也好茶。

袁枚年輕時就喜歡追求山林之樂,但由於遵循「父母在,不遠遊」的信條,64歲,其母去世,一直到他67歲服喪完畢後,袁枚開始了盡情的旅行。

這一年,他遊歷了天台山、雁盪山、黃龍山等名山。

68歲時,袁枚遊歷了黃山。

69歲,他跑得更遠,正月出發,臘月底才回家,從江西廬山一路遊玩到了廣東羅浮山、丹霞山,又到了廣西桂林,之後經永州回返,順路游衡山。

71歲去武夷山。

73歲游江蘇沭陽,77歲二游天台山,79歲三游天台山,80歲又出遊吳越之間,即便是81歲還出遊吳江……

要知道,舊時交通不便,以袁枚這麼大的年紀,能夠承受舟車勞頓、跋山涉水之苦而興緻不減,如此頻繁、長時間的出遊,其身體狀況之佳、精力之矍鑠可見一斑,當時便有人稱讚他「八十精神勝少年,登山足健踏雲煙」。

在遊覽名山大川之時,喜愛品茶的他自然也會嘗遍各地名茶,並且將它一一記載下來。

他描寫常州陽羨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較龍井略濃」。

提到洞庭君山茶,他說:「色味與龍井相同,葉微寬而綠過之,采掇最少。」此外如六安銀針、梅片、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評述。

此外還寫袁枚作行書四言聯下許多茶詩,如《試茶》詩:「閩人種茶如種田,郄車而載盈萬千;我來竟入茶世界,意頗狎視心逌然……。」

描寫福建人普遍種茶的情形,置身其中,彷彿進入茶世界。《湖上雜事詩》:「煙霞石屋兩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陽;萬片綠雲春一點,布裙紅出採茶娘。」

描寫身著紅布裙的採茶姑娘在「萬片綠雲」的茶海中採茶,分外醒目。又《漁梁道上作》:「遠山聳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後溪;每到此間閑立久,採茶人散夕陽西。」

可知他旅遊時,除了欣賞群山萬壑、山澗溪流的美景之際,亦不忘留意當地的「茶葉文化」,可看出他對茶的鐘愛程度。

袁枚70歲那年,遊覽了武夷山,對武夷茶產生了特別的興趣。他先前對武夷茶的印象是「茶味濃苦,有如喝葯」,因此他向來不喜歡武夷茶。乾隆五十一年(1786)袁枚游武夷山,來到曼亭峰天游寺等地後,卻讓他對武夷茶的印象完全改觀。他在《隨園食單·茶酒單》記載了當時的情形:「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以後,再試一二杯,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這位茶葉專家從所用的茶壺、茶具到飲茶的步驟、感覺與武夷茶的特色均做了詳細而生動的描寫,一杯好茶的確能滌凈塵慮,撫平煩躁。

袁枚認為,好茶必須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長久,而要泡出一壺好茶,除了要有好的泉水之外,對於火候的控制亦是一門極重要的學問。對此他也有一段精彩的描敘:「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驛而辦。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嘗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沖開白色者為第一。然入貢尚不能多,況民間乎!」他以為要泡出好茶,需先有好水,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產的茶為天下第一。

接著他繼續提到收藏茶葉的方法:「其次,莫如龍井,清明前者號蓮心,太覺味淡,以多用為妙。雨前做好一旗一槍,綠如碧玉。收法須用小紙包,每包四兩放石灰壇中,過十日則換古灰,上用紙蓋扎住,否則氣出而色味全變矣。」可說是研究得相當深入,至於烹煮的方法,他也有獨到的妙法:「時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滾便泡,滾久則水味變矣!停滾再泡則葉浮矣。一泡便飲,用蓋掩之則味又變矣。此中消息,間不容髮也,山西裴中丞嘗謂人曰:「余昨日過隨園,才吃一杯好茶,嗚呼!」

把日子過得如此隨心所欲,如此不羈如此洒脫的,或許也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好友錢寶意作詩讚他:過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領取十年卿相後,幅巾野服始相應。

袁枚寫過一副對聯:

不作高官,非無福命祇緣懶;

難成仙佛,愛讀詩書又戀花。

袁枚一生主張性靈,反對一味模仿,反對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東西,反對詩文必須宣揚道德倫理,覺得詩文就應該抒發個人真實情感,他創建的「性靈派」(「詩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無詩。」「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在乾嘉時期,異軍突起,獨樹一幟。

李白同志曾經發出感慨:古來聖賢皆寂寞。

然而看看袁枚同志的一生,寂寞嗎?

日子都是自己過的。

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我的生活我做主!

真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詩宋詞古詩詞 的精彩文章:

西漢才女卓文君,用這首詩挽救了婚姻
作為杜甫的粉絲,誰也沒有他可愛

TAG:唐詩宋詞古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