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費曼的父親與胡適的母親

費曼的父親與胡適的母親

跟我們一塊成為知行合一者,實施有效的教育

GIF

(做對了動作,你也就成為了了大師。來源:梵高的畫)

文:鄺其昌

我相信查理·芒格講述商界最有用的古老法則,同樣適用與你的教育:

1). 找到一個簡單的、基本的道理;

2). 非常嚴格地按照這個道理進行教育。

今天,我試圖分享中外兩個人的家庭教育故事,希望大家能夠模仿其細節,模仿多了,才會產生改變,不然微信上收藏再多的教育文章,孩子一樣還是沒有得到實在的益處:

第一個,是美國諾貝爾物理學家費曼的父親的故事;

第二個,是中國近代著名的知識分子胡適的母親的故事。

先來看看費曼的父親

1

「我們家有《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 父親就常常讓我坐在他腿上,給我讀些《大不列顛百科全 書》。比如說,我們讀關於恐龍的部分,書上可能講雷龍或 其他什麼龍,或者暴龍,書上會說:「這傢伙有 25 英尺高, 腦袋寬 6 英尺。」

這時父親就停下來,說:「我們來看看這句話什麼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假如它站在我們家的前院里,它是那麼高,高到足以把頭從窗戶伸進來。不過呢,它也可能遇到點麻煩,因為它的腦袋比窗戶稍微寬了些,要是它伸進頭來,會擠破窗戶。」

凡是我們讀到的東西,我們都盡量把它轉化成某種現實,從這裡我學到一個本領——凡我所讀的內容,我總設法通過某種轉換,弄明白它究竟什麼意思,它到底在說什麼。(笑)你看,我小時候就習慣了用轉換的方法讀《百科全書》。

想到院子里有個那麼大的動物,這真的讓人很興奮, 也很有趣。當然,我不會害怕真的會有那麼個大傢伙進到我 的窗子里來,我不會這麼想。但是我會想,它們竟然莫名其妙地絕滅了,而且沒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這真的非常、非常有意思。」

——《發現的樂趣》P3《窗里的暴龍》

老鄺解讀:

你會發現,費曼父親早年的這種交流方式對費曼產生一種巨大的影響,就是他體會到父親如何去「同義異形」表達一種事物。

這種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影響了費曼一生,包括他要試圖重建自然科學的表達方式。

2

那時我們常去卡次基山,那是紐約市的人們伏天避暑消夏的去處。孩子的父親們工作日都在紐約幹活,周末才回家。我父親常在周末帶我去卡次基山,在漫步於叢林的時候給我講好多關於樹林里動植物的新鮮事兒。其他孩子的母親瞧見了,覺得這著實不錯,便紛紛敦促丈夫們也學著做。可是這些丈夫們不理她們。她們便來央求我父親帶他們的小孩去玩。我父親沒有答應, 因為他和我有一種特殊的關係, 不想讓別人夾雜進來。

於是,其他小孩的父親也就只好帶著他們的小孩去山裡玩了。周末過去了,父親們都回城裡做事去。孩子們又聚在一起時, 一個小朋友問我,「你瞧見那隻鳥兒了嗎?你知道它是什麼鳥嗎?」

我說,「我不知道它叫什麼。」 他說,「那是只黑頸鶇呀!你爸怎麼什麼都沒教你呢?!」

其實,情況正相反。我爸是這樣教我的——

「看見那鳥兒了么?」他說,

「那是只斯氏鳴禽。」(我那時就猜出其實他並不知道這鳥的學名。)他接著說,「在義大利,人們把它叫做『查圖拉波替達』,葡萄牙人叫它『彭達皮達』,中國人叫它『春蘭鵜』,日本人叫它『卡塔諾·特克達』。你可以知道所有的語言是怎麼叫這種鳥的,可是終了還是一點也不懂得它。你僅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區的人怎麼稱呼這隻鳥罷了。

我們還是來仔細瞧瞧它在做什麼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我於是很早就學會了「知道一個東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個東西」的區別。)

他又接著說,

「瞧,那鳥兒總是在啄它的羽毛,看見了嗎?它一邊走一邊在啄自己的羽毛。」

「是。」 我說。

他問,「它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我說:「大概是它飛翔的時候弄亂了羽毛, 所以要啄著把羽毛再梳理整齊吧。」

「唔,」他說:「如果是那樣,那麼在剛飛完時,它們應該很勤快地啄,而過了一會兒後,就該緩下來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明白。」

他說:「那讓我們來觀察一下, 它們是不是在剛飛完時啄的次數多得多。」

不難發現,鳥兒們在剛飛完和過了一會兒之後啄的次數差不多。我說:「得啦,我想不出來。你說道理在哪兒?」

「因為有虱子在做怪,」 他說,「虱子在吃羽毛上的蛋白質。虱子的腿上又分泌蠟,蠟又有蟎來吃,蟎吃了不消化,就拉出來粘粘的像糖一樣的東西,細菌於是又在這上頭生長。」

最後他說,「你看,只要哪兒有食物,哪兒就會有某種生物以之為生。」

現在,我知道鳥腿上未必有虱子,虱子腿上也未必有蟎。他的故事在細節上未必對,但是在原則上是正確的。

引用來源:《發現的樂趣》P4《我父親對我的教育方式》

老鄺解讀:

很多父母從今天這個繪本,到明天那個經典,始終「往外求」。無論是中國禪宗的本自具足,還是國外的「雙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始終重要的不是外在的材料,而是你如何與孩子進行互動。

費曼父親沒有答應他鄰居各種媽媽的要求,變成假日帶團的副業爸爸,做成親子游,而是保留了與孩子的獨特的相處時光,不得不說,這是共情的基礎,這種經歷對費曼影響如此之深,除了其顯著有效的提問方式以外,還有不可忽視的就是:情感基礎。

而隨著費曼的長大,他也逐漸意識到他父親也只是個「民間科學家」,講的很多東西未必都是對的,但又有什麼關係呢?他從中獲得了一種幫助費曼走向更深度的科學的思維方式,在愛的基礎上。

這也是我不擔心巴藍思的老師並非是科學家出身,這個跟科學教育沒有必然聯繫,而跟你的啟發方式有關,因為你做的不是科研,而是科學的「助產士」。

我們過去三年引入的美國科學課,儘管手上拿著的是美國頂尖的科學教材,我總是對科學課的老師說,知識因為更新速度太快,你今天信誓旦旦斯所說的對的內容,在未來,可能被證明得一塌糊塗。(更詳細的文章可閱讀本公眾號定期的教學回顧)

你對孩子提問的重視,那種積極的、全神貫注地回應、不是敷衍了事地來回對話、你看待事物的思考方式.... 所有這些,深度地影響孩子。

「知識」是很快忘記的,但是「感覺」不會。

3

簡單卻又深刻的道理:

我父親培養了我留意觀察的習慣。

一天, 我在玩馬車玩具。在馬車的車斗里有一個小球。當我拉動馬車的時候,我注意到了小球的運動方式。

我找到父親,說,「嘿,爸,我觀察到了一個現象。當我拉動馬車的時候,小球往後走;當馬車在走,而我把它停住的時候,小球往前滾。這是為什麼呢?」

「這,誰都不知道。」

他說,「一個普遍的公理是運動的物體總是趨於保持運動,靜止的東西總是趨於保持靜止,除非你去推它。這種趨勢就是慣性。但是,還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是這樣。」

你瞧,這是很深入的理解,他並不只是給我一個名詞。

他接著說,「如果從邊上看,小車的後板擦著小球,摩擦開始的時候,小球相對於地面來說其實還是往前挪了一點,而不是向後走。」

我跑回去把球又放在車上,從邊上觀察。果然,父親沒錯——車往前拉的時候,球相對於地面確實是向前挪了一點。

我父親就是這樣教育我的。他用許多這樣的實例來討論,沒有任何壓力, 只是興趣盎然的討論。它在一生中一直激勵我,使我對所有的科學領域著迷,我只是碰巧在物理學中建樹多一些罷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是上癮了——就像一個人在孩童時嘗到什麼甜頭,就一直念念不忘。我就像個小孩,一直在找前面講的那種奇妙的感受。儘管不是每次都能找到,卻也時不時地能做到。

——《發現的樂趣》P5《父親教育我的方式》

老鄺解讀:

沒有思維的過程,不會有學習的樂趣

如果科學教育變成簡單的講解概念,填寫填空題,或者連線答案,或者做選擇題,變得枯燥無味,但恰恰忽略了思維過程的樂趣。

今天兒童學習的內容,面臨一種選擇的困境,與資源過於豐富,思考過於匱乏的困境。解決這種困境之道關鍵在於:豐富過程。

如果孩子剛對A感興趣,儘管B再重要,都要緩一緩。

因為他在試圖跟A建立更深度的鏈接,慶幸的是,當年費曼家裡沒有出現海量的學習資料,最多也是《兒童百科全書》罷了,如果有十種百科全書,可能也沒有了多少興趣。

胡適的母親

孟母是個典型,自己再厲害,但都代替學校教育,她成功的三要素:找到厲害的先生、合適的環境(在她看來是不要太商人勢利的環境為之合適)、品格不錯的小夥伴

今天,我們也來看看胡適母親是怎麼樣的?

(文字來源:胡適《四十自述》第一篇《九年的家鄉教育》筆記字跡:鄺其昌)

1、體驗植入:胡適早年溫暖的體驗是與父親母親一起學習

無論是費曼父親與費曼在森林裡的漫步聊天,還是我們經常睡前的親子共讀,本質上是一種氣氛的營造,情感的流動,母(父)愛的升華。

胡適有幸地享受了父親與母親與自己的三人共同學習的時光,而且畫面是如此美好,所以這種美好的感覺在其看來是一種「最神聖的團居生活」,愛屋及烏地,學習也是一種美好感覺的不斷重溫。

試著問自己,自己家庭內給孩子創造的學習體驗是什麼樣的?是催他寫作業的體驗多呢?還是享受一起學習的體驗多呢?

(文字來源:胡適《四十自述》第一篇《九年的家鄉教育》筆記字跡:鄺其昌)

2、權威期待:胡適父親對他的羅森塔爾效應決定了自我認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權威,父母的期待往往就是孩子努力長成的樣子。胡適感激父親「寥寥幾句話在我的一生很有重大的影響」,是因為父親給胡適一種強烈的情感投射他是會讀書,能讀書,肯讀書的,這種權威的期待是重要的自信來源。

謹慎自己的權威期待。

因為你的期待不小心地造就了你的孩子的命運。

(文字來源:胡適《四十自述》第一篇《九年的家鄉教育》筆記字跡:鄺其昌)

3、反面教材:當一個再聰明的人在學習上的體驗,遭到了嘲笑

上面這個胡適的同學,在上文中講述,其實他也天資聰明,但是不知道隨什麼就是願意逃學,其實,學習體驗對這個同學而言,是一種被嘲笑的體驗,因為口音問題,所以經常被老師糾正,甚至被其它小夥伴嘲笑,可想而知,在學校的學習成績與興趣,跟智商沒有關係,跟在學校裡面有沒有遭受到善待有關。

就如同《芳華》裡面那句話:

(圖片來源:《芳華》馮小剛 劇照)

(文字來源:胡適《四十自述》第一篇《九年的家鄉教育》筆記字跡:鄺其昌)

4、關鍵動作:胡適母親多給錢讓先生把內容講透

胡適母親第一年就送6塊錢,別人全部學費都是2塊錢,以後每年增加,最後一年增加到12元,這點我不得不佩服胡適母親,不僅懂得最先進的行為經濟學:通貨膨脹給人帶來的心理賬戶的影響,並且巧妙實施起來。

撇開道德層面的評價,其母親的行為讓老師講解每個人字的含義,以至於他明明跟別人讀一樣的書,卻產生了完全不同深度的理解。這側面也告訴我們一個赤裸裸的事實:很多兒童不是不喜歡學習,而是實在不理解課本含義,因為不理解,所以看不到「美在哪裡」。

胡適的母親讓老師產生的動作,其跟費曼的父親極其相似:把東西揉碎,講解透,講解到產生一種思維的樂趣。學校經常布置家庭作業讓父母參與,有些父母為了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囫圇吞棗式的教學,毫無趣味可言。

胡適母親讓人驚訝地「斥巨資」砸錢在教育上面,而且砸對了一個動作,就是這個動作幫助胡適奠定了非常好的文字功底,影響他以後的所有學習的基礎。

(文字來源:胡適《四十自述》第一篇《九年的家鄉教育》筆記字跡:鄺其昌)

5、同輩優越感:自我見證「我也挺厲害的」

最後分享一個小規律,跟胡適母親費曼父親都無關,但對孩子影響卻很大:讓學習給孩子在社交上產生優越感,這個會讓他有更強的動力往深入地發展。

具體解釋起來,有行為三個層次的發展規律,以後撰文再談。言簡意賅,就是你要給孩子賦能完以後,讓Ta在同伴中,見證自己很厲害的一刻。

那一刻,很重要。

最後,費曼先生登場

GIF

想看看我們的科學課是如何啟發孩子思維?

0.1元,預約試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巴藍思學院 的精彩文章:

TAG:巴藍思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