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好的教育是真的貴,而不是免費的就更好

好的教育是真的貴,而不是免費的就更好

教育是一件大事情。教育質量的保證對學生、學校、國家來說都有著重大的意義。但是即使是在西方世界,人們對教育質量保證的方式也有不同的理念,左右翼的想法對教育的指導作用,便是教育是否要收費的問題。這也就導致也不同的結果。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NO.442-歐美教育得失

作者:格格巫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白鷗

二戰後,以法國和北歐為主的歐洲大陸國家左轉傾向嚴重。對比十九世紀整個西方的自由黃金時期,政府的許可權得到極大的提升,混亂裹挾在平等主義的口號中甚囂塵上。教育制度作為國之根本自然也不能獨善其身。

另一派則是以美國為首的,相對保守的,在反覆博弈中,精英主義略佔上風的右翼國家。他們的教育制度仍然沿用著戰前的保守性思路,和歐洲大陸的風潮有著霄壤之別。

上世紀初的美國高校課堂

追求平等與追求效率這兩個絕難平衡的經濟學命題之間的矛盾,在兩個社會制度中的教育領域也得到了體現。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來深究一下歐美各國教育在戰後的變化和結果。

福利帶來的效率

首先看看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大陸教育福利體制。

以法國為例,除了高等商業學院外,占絕對多數的公立大學,是免費面向世界所有國家學生的。

巴黎大學

福利厚度不止於此,根據家庭收入的差異,外籍學生同樣可以申請形形色色的助學金和國家級獎學金(例如每月1181歐元的高額埃菲爾獎學金)。其他生活類的政策性支持也同樣豐厚:每個學生都可以申請房屋補貼(caf),省間配額大同小異,大致都從每個月最低的90歐元到最高的180歐元。

另外,法國政府對於學校食堂進行70%的直接補貼,享受者無論國籍。若沒有補貼,餐費將會是現有的三倍。

美國的學生們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學費都相對高昂:州內公立大學的本科年均學費為8600美元,州外公立21000美元,非盈利性私立大學高達29000美元,還包括像哈佛這樣4年本科學費超過20萬美元的學校。政府發放的生活類的補助幾乎不存在,外籍學生辦理赴美簽證時,也必須出示嚴格的家庭財產證明。

美國大學生負債嚴重

乍一看,法國的教育制度似乎能夠解決不少學生在金錢上的後顧之憂,使他們安心學習、按時畢業。

然而實際上,在法國,沒有任何留級完成三年公立大學本科學生的比例是26.5%,花超過三年時間獲得本科學位的學生比例也僅僅提高到40%。而在美國,非營利性私立大學的四年自然畢業率是66%,公立大學是57%,比法國高出一個層次。

找工作還是不容易的

細究這些大學的運作方式,就很容易能找出區別的原因。

對於執教者,公立大學好比計劃經濟下的工廠,政府撥發的教育經費好似計劃經濟委員會給工廠的預算,而最後產出的教學成果(教師共同參與並獲得)是產品。

給定了生產方向和配額,產品只需要在有限成本下完成即可,有時甚至可以無視成本。質量的優劣也並不會影響銷量和收入。即使教師良工心苦地工作,培育出眾多超群的學生,給公立大學帶來了上乘的聲譽和校友資源,最終還是會獲得和原先一樣的收入,無法折現。統計來看,大多數人此時就沒有動力去追求卓越。

當你問題太多時

更糟糕的是,計劃式的遊戲規則下,壟斷資源者可以輕鬆地規避競爭。即使是在美國,公立大學評教授職稱是以年齡和在職時間長度為基準的,且動輒終身制。這對於鼓勵老教授創造「自由而無用」的成果當然有好處,但年輕教職工的積極性卻被嚴重打壓,養成人浮於事的習慣。

私立大學更類似於市場經濟,他們著力於研究成本和產出的關係,價優者得的市場規律貫穿著學校的運營。

私立大學的資金,來源於學生學費和校董會募集的社會捐款。此兩者與政府直接撥款不同,是和教學質量直接相關的。高質量的畢業生在市場上高薪而受歡迎,使他們反饋更高額的社會捐贈。他們的高薪帶來了更多校友捐贈、他們的社會聲譽提高了入學學生願意支付的學費,進一步提高了學校的教學軟硬體投入。

結合私立大學內,自由而又扁平化的獎勵競爭機制、非終身制的合同,任教者們一定會不遺餘力地去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因為他們很清楚這些付出最終都是能夠折現的。這就是美國私立學校不斷走強的原因。

其實亞當·斯密早已注意到這個問題,他說:「講授如果真的值得學生到堂傾聽,學生自會上堂,用不著校規強制。」

長圖文總是很有吸引力的

學生到了十二三歲以後,只要教師履行其職務,無論哪一部分的教育,都不必要加以強制的干涉,只要教師履行其職務。公立機構之外的那一部分教育(私立),大抵教的最好,這是值得注意的。

一個成本理論角度的解釋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高福利性質的教育給受眾帶來了是「0學費門坎」的機遇,同時也給足了那些不知是非得失的人鑽空子的機會。

經濟學家張五常曾經跟進過美國公立大學的教育,發現相當數量的學生看準的是公立大學廉價的學費,而非教學質量。他們將大學生涯看作是工作前的一段愉快的休憩時光,就算是被勒令退學後,仍然能找到其他公立大學作為替代,來以低價解決食宿和教育經費。

美國公立私立學費比較

這樣的問題在歐陸更為嚴重。僅僅在兩年前,法國都是可以保留學籍,無限制留級而不被退學的,學生可以永遠是學生。他們佔據著國家的補貼和社會的學生優惠,等於成為了低保人員。

自由也可以令人墮落

來自《戲夢巴黎》

隨之而來的教育資源使用情況自然大失人望。

近年改革之後,每個年級只能重讀一次,否則就要退學。但拿到文憑的人非但沒有下降,反而在兩年間提高了8%。導致結果變化的唯一變數就是留級變成了退學,用成本理論來解釋,就是學生考慮到混日子的成本極為昂貴,只能好好學習、準時畢業。

在美國私立大學,不努力學習的成本更高:無法獲得文憑,外加喪失幾年來的巨額學費。巨大的代價迫使使他們不得不專攻於學業,成就了私校低退學率和高畢業生質量兩全其美的局面。

如果我們膽子再大一些,把教育看作是一種服務業,學生是享受服務的顧客,問題就好解釋了。

私立學校的學生是自由決策、自擔風險的一等顧客,和學校之間雙方都有強烈的動機為對方提供方便。如果學生在學校無法得到滿意的教育,那麼他們就會轉而上別的大學,並且高代價的教育一定會使學生更專註於學業。畢竟平均每節課價值35美金,而這些錢可以干很多事情,想到這一點,你一定會老老實實去上課的。

並且!

分分鐘把筆記做得像手帳一樣好看

反觀官辦學校的學生則是二等顧客。廣義上,他們是由納稅人花錢資助的慈善救助對象,決策成本既然不高,也就沒有足夠的動機去優化成本和及時止損。

兩者的差別之根本便在於此。

自有國情在此

然而「自由教育市場效果更優」這條定律似乎不適用當今的中國。

國內的私立大學,分為兩類,其一是師資力量雄厚,擁有長期發展潛力的,例如南科大。但最後難逃被收編入正規軍的命運。道理很簡單,在產權制度私有的大學裡,《馬原》《毛概》等課程推廣不力,培養共產主義的接班人無從談起。

第二類民營大學,是旨在為無法獲得官辦教育的學子提供同等類型的教育服務的。然而此類私立學校往往沒有足夠的社會認可度,招生也另起爐灶,在生源方面難以企及高考制度支撐下的公立教育系統。較差的生源質量讓這些學校即使提高教育質量也難以提高畢業生質量。良訓循環冷啟動不成,他們便把目光轉向了坑錢的惡性循環,醜聞頻出並不出人意料。

以及

總體而言,在國內,私立高等教育要麼是被長期壓製成了變態,要麼就被收編或者打出市場。

於是中國大學中的「國家隊」成了全球公立教育系統中難得的一股清流:本科教育質量尚佳,研究生階段的成果出產也正在改善。

這其中,高考制度是功不可沒的。

高考的扁平化競爭讓天賦異稟而又努力追求卓越的學生,能夠接觸到最好的教育資源,施教者的才能也可以得到發揮。學生在課堂和研究室的良性反饋變相地提高了教授的積極性。天資平庸的學生,則能夠通過努力獲得接受大眾化普及性教育的機會,解決了受教育工作人口的數量問題。

另外,和上文中談到美國,法國教育系統不同的是,中國的大學不能轉學,如需重新入學,必須再次通過高考。而一年又只有一次高考,篩選嚴格,所以不好好學習,導致的時間代價是嚴重的。這無形中敦促了學生專註於學業。

中央財政撥款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由於美國公立大學的主要經費由地方稅務支持,美國好的公立大學幾乎都存在於富有的州。緬因,阿肯色和蒙大拿這樣偏僻貧困的地區很難有好學校。如果要跨州接受教育,則必須面對比老家高得多的生活費用,難免心生退意。

而在中國,中央政府對教育的管轄強度極大。尤其是各省的頂尖學校基本為教育部直轄,統一調配資金資源,學生跨省接受教育沒有門檻。再加上對貧困學生、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等群體的補助,讓同一水平的學生大致進入相應水平的學校,有利於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變相提高了學校的教育水準。

但這種公平下的效率也並不完善,公平也只是相對美國而言的公平,制度的改良空間仍然存在。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藏族新年有什麼特別的活動,吸引了這麼多人?
俄羅斯戰機被基地組織分支擊毀,敘利亞內戰再添變數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