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頭古城的故事

南頭古城的故事

南頭古城,即是新安古城,位於深圳市南山區南頭天橋北,佔地面積約7萬平方米。據史載,該城漢時為鹽官駐地,三國時築司鹽都尉壘」蕪城」,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在此築東莞郡城和寶安縣城,可見當時地位之重要。

唐朝時,行政中心遷到現在的東莞市,南頭變成軍事中心。1394年,明朝在大鵬設立了大鵬守御千戶所城,在南頭地區設東莞守御千戶所城,這才是今天的南頭古城。後來,由於人口日繁,明朝設立新安縣,「新安」就是「革故鼎新,轉危為安」的意思,現在的整個香港地區當時都是新安縣的管轄範疇。該城系江海交通要衝,海防軍事重鎮。為了防止鄭成功襲擾,清政府下令東南沿海禁止出海,向內陸遷移,這就是清末著名的「禁海遷界」,百姓被迫離開家園,內遷80里,新安縣被撤消,全縣僅北部山區剩餘幾千人口。1669年,在廣東巡撫王來任再三奏請下,清政府在今天的南頭古城復置新安縣。

古樸雄偉的南頭古城,是嶺南古文化的寶貴遺存,它經歷並記錄了深圳、南頭地區的歷史風雲。南頭城歷史悠久,幾經變遷,今天已成為深圳市南山區的政治、經濟、商貿、文化中心。

古城城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公元14世紀90年代)。 據測量,該城城基是用黃泥砂土堆築的,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四周有濠溝圍繞。城址範圍東西最長距離為680米,南北最寬處為500米。現南北城牆尚存基址,南城門保存完好。南門底寬10米,高4米半,城樓已毀。拱形城門上有一塊長方形石塊,上用小篆陰刻「寧南」二字。

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的「寶安公所」,是清代東莞商人在新安縣設立的商會會所。建築面積53平方米,內仍保存有修建「寶安公所」時立的4塊石碑。舊圖片對照(圖片來自網路)

東莞會館即為當時之商會。從會館現存精美的傳統建築,品味高貴的傢具,文雅的室內陳設,可見昔日南山經濟文化繁榮之一斑。

保護現狀:1996年南山區政府出資進行了整修。現有新安故城管理處負責管理。(1984年9月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頭由漢代以來的鹽政中心發展成為一個郡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既是郡所,又是縣治。

舊照片對照(圖片來自網路)

南頭古城,對於深圳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它承載著豐厚的深圳歷史,是深圳成立特區前寶安縣政府所在地,通過數十年城市化的過程,古城內既有歷史建築,近現代民居以及典型的高密度城中村肌理。

南頭古城展示了從清代到當下城中村演變的完整空間樣本,可謂「中西共生,古今共榮」。

南頭古城的主要古建築就在這T字形的主幹道上。行走其間,左手是古建築,講究的是三開間三進布局,有天井有前廳有廂廊;右手邊是一棟挨一棟的現代火柴盒建築,講的是寸土寸金向上生長,有臨街商鋪有狹窄樓梯。

古城居民自己的城中村,它也是周邊眾多住宅區居民的菜市場。這裡的菜便宜,外面賣十幾塊錢的菜,古城裡只賣五六塊錢。

豬肉大哥來啦!

古城裡有很多小吃店,衙門門前包子香哦!就是不怕獅子大開口(哈哈!)

樸實的居民生活

古城不乏老字號

與現代化都市不對稱的街道,與另一種方式存在的真實的特區人!

深圳這座城市是包容的,沒有地域歧視。

在宋、明時期,古城地位重要,成了海上絲綢之路重要一站。(舊圖片來自網路)

新安故城以前有海防公署,相當於今日之「海軍司令部」,據《新安縣誌·海防》載:南頭寨轄今深圳、香港一帶六處防地。明萬曆19年,有戰船112隻,駐軍2000餘人,被稱為「虎門之外衙,省會之屏藩」。 (圖片來自網路)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廣東巡海道汪宏駐節南頭,翌年,在他的指揮下取得了屯門海戰的偉大勝利,打響了中國人民反抗西方殖民者侵略的第一槍。此處亦為鴉片戰爭期間諸多海戰的指揮中心,其歷史地位極為重要。

現在街上的舊時鴉片館,成為教育場所。

游南頭古城,講深圳故事(待續)

(圖片為本人攝影作品)

更多故事,請關注下面二維碼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18歲老人 的精彩文章:

TAG:18歲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