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代國學大師饒宗頤28日出殯,陳韓曦追憶往事

一代國學大師饒宗頤28日出殯,陳韓曦追憶往事

一代國學大師饒宗頤28日出殯,其授權並親審傳記《饒宗頤——東方文化坐標》作者陳韓曦追憶往事

今天,是一代國學大師、藝術大家饒宗頤先生駕鶴西去的第22天。2月27日—28日,香港將舉行饒公喪禮儀式,並於28日上午十一時三十分大殮出殯,正式與他告別。

饒宗頤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人,其治學涵蓋考古學、歷史學、古文字學、簡帛學、文學、詞學、藝術學等眾多領域。多年來追隨饒教授出入、往返香港與內地之間的「饒學」研究者陳韓曦,先後編著「饒學」研究著作二十餘部,饒公授權、並唯一親自審定的傳記《饒宗頤——東方文化坐標》便由他撰寫。

這位百科全書式的學人如何「煉成」,其刻苦治學寫作的80多年裡有哪些趣事?《饒宗頤——東方文化坐標》一書中都有詳述,可謂較為全面具體地展示了饒公的百年風采。在饒公出殯之際,陳韓曦深情追憶饒公往事,並向南方日報記者陳述傳記出版的前前後後。

一、饒公的人生哲學

早已看破生死,他走得平靜安然

2月6日,陳韓曦一早打開手機,就收到饒公二女兒饒清芬小姐發來一則信息:「韓曦:教授昨晚十二時許睡覺離開我們了。」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陳韓曦立即趕赴香港悼念饒公,並在靈堂的弔唁留言簿上寫下「饒公風範,永垂萬世」以托哀思。

就在一個多月前,陳韓曦曾到香港,在位於跑馬地雲地利道饒宗頤家中看望先生,中午同饒公一起於家中用午餐,餐後一起喝潮州工夫茶,陳韓曦沒想到,這是與饒公的最後午餐。「饒老早已看破生死兩界,心無掛礙,所以他走得平靜安然。」陳韓曦說,饒公駕鶴西遊,是去履行「他生願作寫經生」的諾言了。

「饒公自小喜歡釋氏書,他對佛家所說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理解透徹,認為世事消長十分平常,深知人之得失之道。」陳韓曦自2003年起經常伴饒公左右,跟隨他到世界各地遊歷、參加展覽或學術交流等活動,是饒宗頤晚年的忘年之交,深知饒公早已參透人生「精髓」:放下、看破,一切隨緣,得大自在。

10年前,饒公到北京出席一場活動,與陳韓曦一起住在北京賓館。在一次喝茶清談時,他向陳韓曦仔細坦言自己對生死的看法:「人最忌諱『死』與『四』的諧音,不敢面對死的挑戰。死在中國人心裡至今仍沒有位置。這樣造成過於看重現實只顧眼前。中國文化的生死觀最不懂的是什麼是『死』。連研究死的問題的勇氣都沒有,人的靈性差別之大就是如此。」

晚年生活十分規律,每天打坐半小時

在一個世紀的時光里,饒宗頤遊學五洲,走過太多地方,經歷過太多事情。其博學的思想基礎,促使他超然於物外。他曾說:「人在天地之中,渺小得像一個不可知的斑點,亦像一根蘆葦,很容易被一陣風所摧折……面對無限的宇宙,永遠的岑寂給人以無限的恐懼。在無限的周遭,處處可以是中心,而何處是圓周,卻煞費思量。」

關於人生哲學,饒宗頤曾提出「安頓說」。他認為,「一個人在世上,如何正確安頓好自己,這是十分要緊的」。陳韓曦回憶,晚年的饒公生活十分規律,早上7點起床,用半小時打坐安靜冥想,然後喝茶、吃地瓜或麵包,午餐、晚餐有蒸魚、肉餅等。他飲食清淡,不吃補品。午休1個多小時後寫字、看書。饒公打坐的方式讓陳韓曦尤為好奇,特意請教了一番。

「我是每天坐在葫蘆里。」陳韓曦對饒公的這句笑談印象深刻。饒公還引用明代詩人的一句話:「一壺天地小於瓜」,他在自己的天地里,清靜達觀,身心愉悅,展開大作為,終於達到蘇軾所說的「天人爭挽留」的境界。

二、饒公的治學為人

「我是一個無家可歸的遊子」

饒宗頤自己曾說:「我的天地,有中國的,有印度的,還有西亞的。近東、遠東,合起來一起做的,而非只是一方天地。」香港商務印書館前總編輯、饒宗頤文化館名譽館長陳萬雄認為:「饒宗頤堪稱中國相當長時間內最後一位通人。」

根據饒宗頤自己的歸納,其著述可分為:敦煌學、甲骨學、詩詞、史學、目錄學、楚辭學、考古學(含金石學)、書畫等八大門類。早在1962年,他就以甲骨學著作《殷代貞卜人物通考》,獲得了有漢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漢學儒蓮獎」。

很難把他歸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說,「我是一個無家可歸的遊子」。學者稱其「業精六學、才備九能」,他則以「天地大觀入吾眼,文章浩氣起太初」這樣氣勢磅礴的對聯,來表現其開闊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

然而,世人大抵皆知饒公學術成就高,但知其成就如何高者寥寥。

1979年冬天,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在中山大學召開,剛退休的饒宗頤應邀出席,這是他離開內地30年後第一次回來參加會議。在歡迎宴上,時任廣東省委書記吳南生邀請饒公回內地,1980年9月,饒公踏上行程,並用3個月時間走訪了內地33座博物館。此後,饒公與內地常有往來。2003年,吳南生委託陳韓曦,希望由他主編一本「解讀饒宗頤」的書,在饒公90歲生日時作為賀禮送給他。

「饒公學術領域特別遼闊,學術成就之大,在古今中外都很少見。為饒公編書,一開始我心裡也沒有信心,知識面不夠,也怕對饒老的理解不到位。」陳韓曦回憶,饒公的一句話給了他定心丸:「我可以無時無刻地指導你,不管是電話、傳真,還是聚會清談,有不懂的你儘管問!」

在本子上惜字如金,卻用餐巾紙描畫

陳韓曦還記得首次到香港拜訪饒公時的情景。「他學問深厚,像一座高山,第一次見饒公,我們心裡都很忐忑。沒想到他一點『大師』的架子也沒有,待我們和藹親切。」

在香港一家酒店喝茶的間隙,陳韓曦向饒公請教書的框架構思、需要收錄哪些文章等,並拿出早已準備好的藍色封面的線裝本、黑色筆遞給他。拿起筆,饒公正襟危坐、寫下工工整整的寥寥幾行字,卻放下了,又隨手拿起桌上的餐巾紙描描畫畫。「文章千古事。饒公對書本懷著十分恭敬的態度,所以他在本上惜字如金,反而用餐巾紙寫更放鬆。」

記不清來來回回往返香港多少次,陳韓曦心中終於有了這本書的大致輪廓。南方日報記者在陳韓曦的辦公桌上,看到他珍藏著近百張饒公書寫過的餐巾紙、信紙等,都是倆人當時討論的見證。

隨手翻出一張,上面用藍色圓珠筆寫著「中國學術第一期」「涓子琴心考」等字樣,陳韓曦解釋道,「這是饒老提醒我,要去《中國學術(第一輯)》里去找他發表的《涓子考》這篇文章。」可見饒老記憶超群。另外一張,寫有「吉祥止止」幾個字,當時,陳韓曦請教,書中能否用這幾個字?饒公耐心點撥:「它來自《莊子·人間世》:『虛室生白,吉祥止止』。意思是喜慶的事接連出現,具有很好的寓意。」餐桌上的敦敦教誨,讓陳韓曦受用無窮。

提攜關懷後輩,強調「多育人,多幫人,多扶人」

歷時3年,這本「解讀饒宗頤」的書終於整理完成,書中收集了饒宗頤教授的學術代表作、中外學者對饒公學藝成就評價力作,並彙集饒公具有代表性的繪畫和書法作品。一直到付梓印刷前的3個月,確定書名《梨俱預流果——解讀饒宗頤》。「饒公晚年書畫之題籤,多署『梨俱室』,《梨俱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一部詩歌集,饒公曾學習並翻譯。而季羨林教授曾以『預流果』喻,稱道饒宗頤先生『已得到預流果』」陳韓曦解釋,二者合一,體現了饒公於遼闊無垠的學海之中「得大自在」,饒公認為該書名在多個備選書名里最為貼切。

《梨俱預流果——解讀饒宗頤》被饒公作為其90歲大壽送給賓客的回禮。陳韓曦還記得,在饒宗頤90大壽時,香港方面為他舉辦90大壽學術研討會,盛況空前。陳韓曦請教饒宗頤待人之道,饒宗頤說:「多育人,多幫人,多扶人。人有時候會碰到一些困難,指點他一步半步,推一下他,扶一下他,困難就過去了,以後他也有可能因此而成功。」達己達人,深厚內斂,古風猶存。

在點滴小事中,饒宗頤不斷提攜關懷後輩。他對《梨俱預流果——解讀饒宗頤》極為認可,寫下評語:「本書選集拙文極為精當,插圖新穎,往往有點睛之妙,讀之津津有趣,詢為佳構。」該書也成為陳韓曦研究「饒學」的開端,並為其撰寫饒公傳記打下深厚的基礎。

三、為饒公著書立傳

「饒學」值得後人研究弘揚

2009年,陳韓曦得到饒公授權,按清人仇兆鰲評註杜甫詩詞的做法,評註他於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的《清暉集》詩詞。

「讀饒公詩作,裡面現許多佳句都滲透出一種對生命精神的獨特感悟。」陳韓曦尤為喜歡的是這句廣為流傳的「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這是饒公的人生態度和追求。

在陳韓曦看來,「不磨意」,就是中國人講的「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中流」,即在水中央、大潮之中,「自在」則是指獨立的精神,以有限的人生在無限之中存在的一種精神。而饒公的學問能博大精深,取決於他紮根神州大地的「中國價值」,立足五千年傳統的「東方智慧」使他對中華文化充滿自信。陳韓曦強調說,饒公不斷超越自我的獨特生命精神需要我們去發現、認識,而80多年建立起來的「饒學」更需我們去深入了解、研究和弘揚。

陳韓曦介紹,從50年代開始,饒公先後遊歷法國、美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瑞士等國家和地區,在他奔走於五洲四海之時,正是東西方文化交融、舊學新知博洽無間之刻,那時的他早已將中國文化、藝術帶到西方世界去,讓西方人認識了中國,他成為那個時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樑和「東學西漸」的先行者。他深信,東方文化是世界的,而且一定是可以使世界不同文化相生共榮的優秀文化,一定是可以復興長盛的「孤本」文化。

「饒公的人生經歷和他的學問,影響著我的人生觀,『饒學』讓我受益終生。」陳韓曦感慨道。此後他埋首於「饒學」,10年內完成《饒宗頤集》《選堂清談錄》《饒宗頤學藝記》《長洲集(選堂詩詞評註)》等十數本著作,對「饒學」漸漸有了深刻了解。

《饒宗頤——東方文化坐標》將再版

當獲得為饒公寫書立傳的授權時,雖然認為這項「工程」極有難度,但陳韓曦欣然接受,立刻著手收集整理資料,「希望通過饒公傳記,讓大家感受到饒公洒脫自在的文人風骨,不改初心的博通治學風範,其對國家歷史文化的擔當,以激勵我們後來人在學術道路上砥礪前行,推進國學研究的發展。」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焯芬也認為,「由陳韓曦來撰寫饒教授的傳記,實在不做第二人想。」

面對當代百科全書式的大師,陳韓曦從饒公學術與藝術兩個方面呈現:一是學術上,他參考季羨林的分類,列出12個學術領域,即經學、宗教學、佛學、文學、詞學、甲骨學、敦煌學、考古學、史學、目錄學、華學、修養,每一個領域都有傑出貢獻;二是藝術上,詩詞書畫樣樣精通,而且有很高的造詣。前後耗費5年心血,經饒公審定,陳韓曦完成了這本18章、共27萬字的傳記《饒宗頤——東方文化坐標》,並於2015年10月由南方出版傳媒旗下的花城出版社正式出版。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慶賀饒宗頤教授百歲華誕典禮上,《饒宗頤——東方文化坐標》作為賀禮送給賓客。這是陳韓曦在主編《梨俱預流果》賀饒宗頤90大壽生日的9年後,第二次撰寫饒公傳記,用來作為慶祝饒公百歲華誕的禮物。

李焯芬評價:「本書忠實地介紹了饒教授的治學之道、他高尚的品德情操和湛深的學養,以及他在學術及藝術領域中的碩果累累的成就。」

斯人已逝,高風長存。但陳韓曦對「饒學」的研究沒有止步,他透露,編撰的《梨俱室書畫論稿》下月即將出版;《選堂詩詞用典》《饒宗頤年譜》均已經定稿,將於5月出版。而《饒宗頤——東方文化坐標》也將再版。 如今,「饒學」這一名稱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延伸閱讀

饒公的故土情結

饒宗頤1917年8月9日生於廣東省潮安縣城(今潮州市湘橋區)。1949年,饒宗頤因為一場大病滯留香港,此後便在香港定居,但他一直保持著潮汕的傳統和飲食習慣。

久居香港,饒宗頤對故鄉的一草一木不能忘懷。正如他在《潮州志彙編》的序文里寫道:「久去鄉國,累十餘稔,山川喬木,望之悵然……」饒宗頤對陳韓曦這個同鄉一見如故,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陳韓曦也是潮州人,每次饒老先生見到他都喜歡用潮州話來聊天,就是平時開會的時候,也會常常向其問起潮州的變化和動態。在潮州一個貧困的山區有一間選堂小學,就是饒宗頤捐贈的,選堂,即饒宗頤的號。

饒宗頤在學術界的首次華麗亮相便是繼承父志續編《潮州藝文志》,這本書於一年之後成書,網羅了潮州1000多年的文獻,至今仍是研究潮學的必讀書籍,這也奠定了饒宗頤的潮學創始人地位。那一年,他才18歲。生前,饒宗頤先生一直牽掛著《潮州藝文志》,從未停止對它的補充和修改。

饒公一直力倡「潮州學」研究,他為潮州文化走向世界,提升潮州知名度作出了重大貢獻。經饒公大力倡導,國際潮州學研討會已經先後在香港、汕頭、潮州、揭陽、澳門等地舉辦,隨著「潮州學」的影響和研究不斷深入,凝聚他心血的潮汕文化研究成果,正在變為現實,影響日益擴大。

「饒公在推動潮州市文化建設發展上不遺餘力。」陳韓曦回憶,一個多月前,他致電饒公邀請他為家鄉題匾,他聽後立即應允,用最後的力量題寫「筆架山潮州窯遺址公園」十個大字,並於1月15日親囑大女兒清綺、二女兒清芬將匾額送到潮州。潮州宋窯文脈在饒公筆下得以綿延傳承,此絕筆亦成為他生前留給家鄉父老鄉親的最後禮物。

「久久為功」的奉獻精神

讓陳韓曦最欽佩的是饒公一生「久久為功」的奉獻精神,「當捐小我」成為他生命精神的主旋律。

2002年,饒公第一次書畫展拍賣作品收到港幣70萬元,當聽到家鄉貧困山區的孩子沒有教室上課時,他立即取消了購房的計劃,把全部款項捐給潮州歸湖鎮建小學,自己繼續租房居住。

多少年來,每當國家有難時,他總是毫不猶豫地站出來支持祖國。2008年5月,汶川發生大地震,他捐贈20萬港幣,是第一個到香港中聯辦捐款的人,當他從電視新聞中了解到汶川地震災情十分嚴重時,92歲的他操起茅龍筆在八尺大紙上創作巨幅作品「大愛無疆」,義賣募得港幣500萬悉數支持災區;

2010年8月,饒公以95歲高齡蒞臨莫高窟,參加在莫高窟隆重舉辦的「莫高余馥:饒宗頤敦煌書畫展」、「饒宗頤先生95華誕慶壽晚會」、「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慶賀饒宗頤先生95華誕」三項活動。慶祝饒宗頤教授95壽誕晚會於敦煌博物院舉行,宴會進行到一半時,陳韓曦在手機上看到甘肅舟曲遭遇泥石流嚴重災害,貼到饒公的耳邊將消息告訴他,饒公立即要求主辦方提前結束晚會,當場捐款人民幣160萬給災區。

為保護敦煌國寶,饒公帶頭拍賣自己的10幅書畫作品,籌得港幣1316萬元支持敦煌博物館用於莫高窟的維護。

晚年,饒公將自己多年所創作的藝術精品捐贈給國家,北京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西泠印社、天一閣、敦煌博物館、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廣東美術館、廣州饒宗頤圖書館、潮州饒宗頤學術館都是受贈單位。

多年跟在饒公身邊,陳韓曦希望邀請媒體報道這些捐贈事件,然而他卻說,「我所做的是一點點小事,不值一提。」桃李不言而下自成蹊,饒公就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名利,人們會永遠緬懷這位「天人爭挽留」的泰山北斗,感恩他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附挽饒教授詩一首(用杜公追酬高蜀州詩韻):

陳韓曦

優曇花詠無人作,南饒北季傷殂落。證據三重只清談,清暉餘韻忽成昨。嗚呼夢醒多感慨,夜花晨萎何寥廓。老子想爾勞尋遍,殷墟甲骨費搜略。異域風光空爛熳,遂爾離塵已冥寞。丹青白描步雲林,白山黑湖失鵰鶚。儒蓮至今誰堪論,回首滄桑歌尚存。萬壑冰弦聲聲似,琴禪合一洗乾坤。死生非遠理難睹,凡夫妄執生迷奔。往事如煙悲幻化,揮涕何處覓吾門。石窟經卷久散亂,蒙公續論定為尊。鄰笛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與招魂。

【校對】藍淑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PLUS 的精彩文章:

引人才、搭平台、搞創新,三大科創集聚區如何點亮「科技順德」?
中山健康產業又多新平台!星昊葯業將與中科院上藥所合作

TAG:南方PL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