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年輕人,你們還在假裝談戀愛?

年輕人,你們還在假裝談戀愛?

在互聯網世界裡,每當人口紅利殆盡時,總免不了大魚吃小魚的遊戲。用俗氣的話說,在陌陌收購探探之後,中國社交產品之爭開始進入下半場。

從最初的根據地區、年齡、性別、有無攝像頭加QQ好友尬聊,到後來的漂流瓶(QQ郵箱),再到婚戀互動平台、興趣交友(豆瓣)、搖一搖(微信)、附近的人(微信)、LBS附近相遇(陌陌)、附近相遇並互相「喜歡」(探探),還有這兩年興起的視頻社交,陌生人社交產品急突猛進。

陌生人社交已經從社交產品的附屬功能形態,成長為定位各異的獨立產品,兩個陌生人之間的接觸規則,從很強的隨機性到興趣導向,再到更簡單粗暴的顏值+距離高效篩選

在產品形態更迭的背後,用戶的感情心理也有極大的轉變,最明顯的便是社交產品對中國人感情狀態的解構與重構。

中國人通常有兩種感情狀態

陌生人社交的主要動機之一是滿足感情需求。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曾結合Oswald Spengler的理論提出,中國人通常有兩種情感狀態。

一種是阿波羅式鄉村感情,是親人般的感情,相對封閉保守壓抑,性別是模糊的,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生育。家庭是一個事業單位,雙方更像是「互助生存的利益共同體」,這曾是最主流的感情模式。在《巨嬰國》中,武志紅也提到,在集體主義文化的中國,一個人是不完整的,必須結婚生子構建一個完整家庭,才能構成一個被尊重的獨立單元。

聯繫這點來看,我們自然可以理解很多中國人對於「門當戶對」「成家立業」的執念,以及在很多的兩性案例中,著重考察對方的家庭背景、資產、社會地位,在一些極端情況,感情可以退至末位。

阿波羅式的鄉村感情狀態,在80後以及相對年長的群體中影響尤其廣泛,這個群體在逐漸加快的城市工作節奏中無暇兼顧感情。所以我們可以看到2005年前後,市場上爆發出世紀佳緣、百合網、珍愛網等網上實名登記的婚戀網站,這些網站主打的服務更強調綜合的匹配性婚戀。

與此同時,隨著城市文化的崛起,另一種感情狀態的需求更強烈,也就是要滿足情感和生理需求的浮士德式城市感情。它相對開放激情,性別鮮明,精神和生理方面的契合度遠遠優先於生存的迫切性。

為了迎合用戶這樣的感情需求,互聯網也將陌生人之間的連接節點打散,進行規則重構。社交產品嘗試添加功能,如QQ按規則加好友、QQ郵箱的隨機漂流瓶,以及興趣導向的陌生人社交產品,比如百度貼吧、豆瓣等等開始出現。

對於用戶來說,前者的隨機性和不可控性更強,兩人之間互動缺少共性與場景性。而後者興趣類社交的產品出現,幫助改善了這個問題,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貼吧、豆瓣上的用戶在興趣組間的UGC動力很強,黏度也很高。再往後出現的Invitation、戀愛寶、請吃飯等產品,核心功能還是在於為用戶搭建從認識到熟悉,再到創造更多可能性的場景。

年輕人假裝戀愛

很多年輕人的感情形態正在一面接受父輩阿波羅式觀念的鞭策,一方面又渴望獲得浮士德式的城市感情自由。加上很多年輕人從小缺乏系統的戀愛與性教育,以至於沒有形成獨立自洽的戀愛觀,也不熟悉在快速解構的世界中尋找伴侶的有效方法;又或者對於這些人來說,愛情只是一種調劑品,早已不像父輩那一代,是生存下去的剛需。

所以不難看到,社會上很多對「王老五」以及「超級剩女」的調侃,以及如同月經式的家長逼婚催婚話題在被各大自媒體消費。當然,也還有ayawawa一類以「取悅」異性來逃避找到自我價值的女性泡學的流行。

當原本經濟壓力就很重的年輕人承擔上了情感壓力時,浮士德式的城市感情就這樣產生了異變,成為了他們新的出口——這裡我們姑且稱之為「荷爾蒙導向的城市感情」。

這種感情狀態,相比前兩種形式更開放,更像是長期感情壓抑後的「卧室解放」。諸如陌陌、探探產品的爆紅,約之玄學伴隨著PUA課程風生水起。其實是在城市化過程中,人們的感情狀態也經歷著劇烈的解構與重構,效率被擺在了第一位,感情遭遇錯位,或者說就是一場年輕人一時興起的「假裝戀愛」。陌生人社交軟體的出現迎合了這些用戶的需求,甚至可以說放任了這種感情的泛濫。

妻子、情人、朋友

互聯網是流量和盈利導向的,這決定了大多數社交產品會以絕大多數用戶為出發點。而用戶尚未成熟穩定的感情觀,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這些產品的誘導。

錢鍾書曾在1935年出版的《人獸鬼》的樣書上,給楊絳寫了這樣一句話:「贈予楊季康,絕無僅有的結合了絕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錢鍾書用了看似絕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來形容和讚美楊先生,並表示自己很幸運。

現在都市感情如此速食化並脆弱易碎,我魯莽地猜想,大概是太多人把感情這件事看得過於簡單。他們企圖通過一個APP找到「三位一體」的伴侶,殊不知很多情況下,這些APP只能幫你篩選出「非集合」。

最合拍的情侶應該是終身朋友,最重要的是朋友關係,即使不是知心的朋友,至少也應該是能做伴侶的朋友或相互尊重的伴侶。情人而非朋友的關係是不能持久的,最終只好分手。

陌生人社交的終極形態,也許並不是更精確、更高效的演算法匹配,而是讓用戶在社交平台獲得信任,有機會、有場景認識優質、真實、靠譜的人。社交平台也應該引導用戶接受系統化的、適合當下經濟狀態的情感教育。

畢竟,人們的感情終將逐漸歸位,這些陌生人社交軟體最終也會變得剋制,為了生存而轉變。

貓毛卯帽,江湖不行騙小中醫,不合時宜的獨立撰稿人,微信公眾號hirollingmolly,常駐北京,歡迎勾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蘋果在二代AirPods中加入Siri,會因此掀起耳內AI風潮嗎?
蘇寧易購「幫」你買過這麼多東西你知道嗎?

TAG:虎嗅APP |